陳望道提到:「離婚,不過是收拾殘局的一種不得已的辦法。」沒有誰提倡離婚,大家都認為該珍惜情感,維護家庭。但在一段感情中,如果兩個人漸行漸遠,貌合神離,選擇離婚也是走向自由的一種方式。
離婚本身並沒有錯,本質上和結婚一樣,是通往幸福的渠道。但面對結婚和離婚,社會輿論對待二者給出來的態度,天壤地別。
人們認為結婚應該歌頌應該歡喜,而離婚不應該得到支持,因為離婚破壞了家庭的完整。在這大的時代背景下,很多人在婚姻中找不到自己,便有了想離婚的念頭。但卻缺乏一種底氣,而這種底氣恰好就是和社會輿論所對抗的能力。
20歲的女人需要困惑的是該嫁給誰,該如何規劃未來的婚姻生活。30歲的女人需要考慮的是孩子和其上學的問題。40歲或精確到45歲這一類女性,她們在考慮離婚時又該擁有何種底氣?
答案當然是:能做到花錢自由、也不為情所困、看懂婚姻後也不願再婚。
婚姻需要負責,更需要做到不遺忘自我
張女士結婚的時候28歲,學歷是大專。張女士的丈夫姓王,本科畢業在國企工作,工作穩定,福利待遇比較優異。
兩人自由戀愛,考慮結婚時男方家長有點意見,認為女方的家庭條件和學歷問題以及工作規劃,都不如自家孩子有優勢。於是在結婚前,張女士就收到了婆婆的一則建議,說在結婚後,尤其是生了孩子,更應該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家庭這方面。照顧孩子,做好教育工作才是己任。
婚後不久,在雙方家長的催促下,張女士很快也懷孕生子。家人不相信保姆,建議孩子媽媽辭職,由於雙方老人身體不便,帶娃的工作多數還是被推到了張女士身上。
做家庭主婦哪有那麼簡單,帶起孩子來更是對自己的要求越來越淡化,不僅少了化妝的時間,更是連穿衣也是儘量往寬鬆舒服那方面靠,和青春時髦女郎沒半點關係。
張女士的經濟來源原本只是早年攢下來的一些私房錢,後來沒了工作,多數費用都需要從丈夫那邊伸手,時間一長,夫妻倆人也會因為經濟問題而發生爭執。
小王更是認為妻子只是在家帶個孩子,不需要花太多錢,家裡大的硬體設施都已經安排妥當,哪裡需要面對越來越大的經濟壓力呢?
爭論變多,理解力弱化,夫妻倆人雖然嘴上從來沒有說過要離婚,但感情已經走向冰點。45歲的年紀,張女士的孩子已經快成年。
在這個節骨眼上,張女士還是提出了要離婚。自己作為母親,可以拿出18年的時間來陪伴孩子成長,做好教育工作,這是自己完成了當母親的責任。
對於張女士來講,為什麼需要離婚?根本原因在於自己婚後,沒有做到更好的活出自己。經濟來源需要向丈夫伸手,感情的索取需要依賴丈夫,所以改變即是重生。
生活,本身就需要底氣
在網絡中看到這樣一句評論,說女人就像是一隻鳥,婚姻是一片林,鳥可能會在林中停留很長的時間,但最終還是會飛往其他自由的地方。
這句話乍一看好像有點道理,但不符合所有人。不論女性被比作哪一種動物,歸根結底要明白自己是生活的主角。
當人們把婚姻比作樹林時,這觀點其實是對的。因為婚姻只是生活的一部分。不論是風景也好,還是分支也罷。當女性明白生活的主角是自己,培養自己面對生活更強大的底氣,哪怕森林再小,鳥兒也能尋找到自由。
筆者情感感悟:
45歲的年齡,如果及時保養,還能留住青春的影子。如果懂得維護親子關係,可能家庭問題還不用擔憂。但45歲這個年紀,卻又是很尷尬的階段。對比25歲顯得不再年輕,對比35歲顯得有親子代溝。
但45歲的女人經歷過更多的故事,更懂得生活的艱辛,更有海闊天空的勇氣。選擇離婚本身沒有錯,45歲的女人能夠走到離婚這一步,有找回自己的勇敢,也有面對單身生活的底氣。
而這樣的女人其實魅力不減,她們能夠知道幸福來之不易,也能夠做到花錢自由,體驗過愛情後不再為情所困,趟過婚姻這條河流後,也會對婚姻有了新的感悟。這當然是底氣,也更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