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題依然圍繞第92屆奧斯卡金像獎 。
最佳影片「寄生蟲」在16部上佳作品的角逐中,榮獲桂冠。
獎盃只有一個,
可「敗在其手下」的其他15部作品,
許是運氣欠佳,
這也是魚兄唯一能找到的理由 。
影片「小丑」,相較於「寄生蟲」稍顯得血腥些,
如不是這樣,我想「小丑」該是最佳影片 。
兩部作品,伯仲之間 。
都是用生活的方式,呈現出了貧窮和富貴的層次。
然而「寄生蟲」是用「鼻子」和「氣味」,展開了貧賤之分,
「小丑」卻用了「眼睛」和「語言」 。
兩者最終的結尾,如出一轍,
用報復手段,向冷眼旁觀者和世間不公之道,憤怒反擊。
「小丑」成了英雄。
「寄生蟲」成了逃犯。
這也是兩者唯一的區別,前者略顯誇張的結尾,終究輸給了從頭至尾都演繹著真實的後者 。
魚兄今日與您分享——
在奧斯卡金像獎中,各項大獎皆輸給「寄生蟲」,
只有最佳男主角,給了「小丑」——託德·菲利普斯,
這一獎項,沒有誰能與之相爭 。
同樣,
金球獎和威尼斯電影節的最佳男演員,都被他拿到。
託德·菲利普斯飾演的亞瑟,必將成為經典 。
豆瓣評分8.7
9分以上,是它的位置 ,
毋庸置疑 。
生活狀況糟糕,心中依然有夢想,
亞瑟,
一直都在努力成為一名喜劇大師。
在城市的街頭,從扮演小丑的工作開始 。
生活處處是驚險,處處是對立面 。
街頭的一天,
整日無事可做的一群混混,把亞瑟作為調戲對象,
當做樂子 。
搶了亞瑟手中的廣告牌,
引至無人小巷,
圍攻了這位無辜可憐的「小丑」 。
人與人之間,永遠存在「打量」 。
街頭混混,相比於努力工作的亞瑟,
他們的未來更模糊,
可笑的是,「身負重傷的人,卻有理有據的嘲笑劃破手指的人 」 !
生活和夢想,
有基礎上的交織,夢想架在生活的過程中,而生活的進度,掌控了夢想的進度 。
亞瑟被欺辱,
工作廣告牌被那群混混砸壞 。
糟糕的一天,如同夢想道路上的泥濘,讓人心情低落 。
公司老闆和他談了話,
訓斥亞瑟下班過早,而且廣告牌沒有歸還,將決定扣其薪水,開除處理。
一直相信世間美好,生活充滿希望的亞瑟,
笑了起來 !
這樣的不公,似乎在周圍——四面埋伏、八面楚歌 !
亞瑟的日記本裡,這樣寫到 :
「 我只希望我的死,比我的人生更有價值 」 !
亞瑟會莫名其妙的大笑,
他說那是自己的一種病,
或許,那是生活中遭受的打擊「久臥成疾」,
是笑,
也是看開,
更多的是無奈 !
比如這樣的一幕,
公車上,亞瑟回家的路上,
亞瑟用小丑的搞怪方式,在和前排的小男孩玩,
逗得小孩開心極了 。
小孩的母親聽到後,兇狠回頭,
請這位不知貴幹的亞瑟,不要騷擾自己的孩子 。
... ...
這不就是生活的片面嗎 ?
亞瑟又「犯病」了,
大笑了起來 。
有時候,
你將一切都奉獻出去,
甚至毫無保留,
可生活不會回應給你什麼,
哪怕一絲音訊,
可常常卻又給你一刀,
是的,
不偏不倚,剛好插在心臟 。
那些剩下最後容忍限度的,選擇放棄 。
那些還在苟延殘喘的,像亞瑟一樣,笑著也痛著 。
亞瑟和年邁的母親,生活在一起 。
母親每天都會寫一封信,給他們所在的「哥譚市」市長——韋恩,
亞瑟只知道母親年輕時,曾在他身邊工作,
如今生活疾苦,
母親想通過過去的交情,換取一些生活的幫助 。
可,
從沒有回音 。
這座城市,
有一位非常出名的脫口秀喜劇大師——莫瑞 。
亞瑟常常去看他的節目,也從中默默學習著 。
在一次節目中,亞瑟因喜愛瘋狂喊出「我愛你,莫瑞」,
意外被邀請上臺,
認識了自己的偶像,
心情,可想而知 。
再次看到生活的可妙之處,
還是自己喜愛的喜劇工作,
亞瑟將心情翻開新的一頁,重新繪畫 。
走遍城市的脫口秀節目和喜劇劇場,
認真的學習著 。
幸運是穿行在人群中的一陣風,人人都會被輕撫 。
亞瑟再次獲得新工作,
在一家兒童醫院,為患病的兒童表演小丑,營造氣氛 。
可幸運畢竟是風,它只會向遠方,不會停留,
所以,你也要奔跑向前,永不停止。
亞瑟又被開除了,
原因是一把槍 。
那是一把用來自我保護的槍,因為亞瑟常常被人欺負,一位朋友,送給了他當做防身工具 。
醫院的領導認為,
亞瑟圖謀不軌,人無危險,將其開除 。
又是無法解釋的冤屈,
城市中工作地位地下的人,從來沒有機會為自己解釋,
當然,
也從未沒人看得起 。
生活再次倒退,
而一成不變的還是那條原來的軌道 ,
前進或後退,都一樣 。
地鐵上,
亞瑟看到三個穿著體面的年輕人,在調戲一位年輕女子,
社會的醜陋一面,讓心情低落的亞瑟,
又笑了起來 。
我們身處在一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上,
眼睛所看到的,一定不要用自己的認為,去斷定一件事的結果 。
年輕女子看到哈哈大笑的亞瑟,
比眼前調戲自己的三位男人更讓自己可恨 。
穿著體面的三位年輕人,來到亞瑟身邊,
又對他展開了「進攻」 。
人總會爆發的,
那是對不滿的宣戰 。
一把槍,
七發子彈,
全部打在了那三個人的身上,
無以存活 。
第二天的新聞報導,
遍布所有電視臺和報紙文刊 。
某一大公司的工作人員,遭遇一位「小丑」的槍殺,懲治社會無業游民對社會的危害性,是政府應該加強的工作 。
這是新聞大致的意思 。
可,
事件的事實經過和原因呢 ?
無辜還是報應 ?
驚慌失措的亞瑟,卻被一樣生活疾苦和不被社會關注的人們,當成了英雄 。
因為,這樣的行為,大快人心 。
「小丑」形象,在這座城市,成了英雄 。
第一次被大家關注,
卻是這樣的一起殺人事件 。
這樣的開始,應證了亞瑟筆記本裡的那句話「我想我的死,比我的人生更有價值 」 。
而後,
亞瑟發現了母親患有精神病的事情,
一度幻想亞瑟的父親正是哥譚市的市長,
所以一直寫信求助與他,
最後,
卻發現自己是一位被母親從小領養的孩子,
原來 ,
從出生,就被拋棄了,
亞瑟殺死了自己的母親,或者說是養母 。
這一幕,其實是亞瑟報復拋棄自己親生父母的舉動 。
只是導演的表達方式讓人震驚了點。
表達方式讓人難以接受,
表達的東西,讓人叫好!
他要從這開始,讓世界看到自己,看到人和人的平等,
他要從這開始,將所有冷眼看低自己的人,報以怒吼 。
喜劇脫口秀大師——莫瑞,
利用亞瑟的搞笑,編成了一段嘲笑的段子,
這讓自己夢想的東西,蒙上了自己憎恨的影子——嘲諷 。
亞瑟換上了華麗的喜劇服裝,
給自己畫了最美的「小丑裝」,
開始了自己人生的最後一場也是第一場——表演秀。
殺光所有狗眼看人低的人,
莎士比亞說過一句:「世界以痛擊我,要我報之以歌」。
在警車上,亞瑟看著滿街頭戴小丑面具的人們,
那種被關注的存在感,是一種陌生的喜悅 。
路上,
被「小丑面具」的人,劫了警車,救出了亞瑟 。
「英雄小丑」,
是窮人眼中的英雄,
是富人眼中的魔鬼 。
人們在指責亞瑟殺人的惡行,
那背後的前因後果,
是影片裡所想表達,和現實中永遠被隱藏忽視的據證 。
看過超人,蝙蝠俠,鋼鐵俠,
人們就定格了他們是英雄和救世主 。
看過「小丑」,看到亞瑟,
他也是英雄,
是真英雄 。
我們只要把殺人的事情,看成救世的樣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