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琴是誰?
百度百科這樣介紹她
⬇ ⬇ ⬇
1995年出生於遼寧省,網絡紅人,畢業於北京大學新聞學院,紐約大學研究生。因被吳亦凡、郭艾倫、楊鳴、李彥宏回應而走紅網絡,被網友稱之為「追星錦鯉」。2020年9月9日,網綜《脫口秀大會》第三季播出最新一期,「北大網紅」李雪琴位列全國十強……
搞笑網紅,北京大學本科生、紐約大學研究生,因為與明星的互動走紅網絡,還以為要一直當網紅的時候「跨行」脫口秀……這樣的經歷,讓很多人會覺得李雪琴真的就是「玩物喪志」,直到看到她的脫口秀,大家才發現,她是一位高情商、高智商的段子手。
在《脫口秀大會》上,李雪琴最大的特點是,她總是慢悠悠地說著搞笑的段子,給人一種很「喪」的感覺。但「喪喪的」段子說完後,她又給人一種積極向上的能量,好像在說:「我知道我很無奈,但還是要積極面對的感覺。」她獨有的幽默感,不僅逗樂了網友,也讓嘉賓席上的人刮目相看。
她的段子非常接地氣,從催婚、人際關係再到職場,每一個成年人習以為常的場景,都被李雪琴寫到了段子裡。
對於這些段子,大家聽的是笑話,殊不知這些都是李雪琴的親身經歷,等於是她把自己的過往變成了一種吐槽,用雲淡風輕的口氣講給觀眾聽。
有句話說:「喜劇的內核是悲劇。」這句話用在李雪琴身上再適合不過。舞臺上幽默風趣、有些喪喪的她,曾經歷過父母離異、被男友拋棄、患上抑鬱症等等。她給觀眾帶來很多笑聲,但其實她的人生並沒有那麼多笑點。
在讀了最近很多篇報導李雪琴的文章後,有一段內容讓小編印象深刻
讀初三那年,李雪琴的父母離異了,從此後她就成了「單親家庭」的孩子,家裡只有她和母親,父親成了缺失的角色。李雪琴的媽媽是一個容易焦慮且情緒很不穩定的女人,婚姻的不幸,讓她的壞情緒達到了頂峰,女兒則成了她唯一的發洩口。
那段日子,家裡籠罩著一層陰鬱的氣息,李雪琴每天都過得戰戰兢兢,生怕一個不小心就惹怒了媽媽。有一次,她寫完作業看會電視,沒想到媽媽瞬間就爆發了。這時李雪琴就要逼迫自己成為「大人」,不斷地哄母親開心,慢慢地母女的角色發生了逆轉,她必須最大程度地去忍讓和遷就母親。
也是在這個過程中,李雪琴成為了一個既敏感又喜歡討好別人的人,明明才十幾歲,明明內心喪到極點,卻需要時刻照顧媽媽的情緒。
……
關於這一段,李雪琴這樣自嘲:「我媽是我帶大的。」聽著好笑,但背後的辛酸和無奈沒人會懂。
小編曾經看過很多類似的文章,大概意思都是說「不要做情緒化的媽媽」。可是現實生活中,在遇到自己控制不住的事情後,還是會對孩子發火。
表面上看用「生氣」的方法確實能鎮住孩子一時,可是父母常常用情緒控制孩子,影響孩子的心理健康。如果孩子年齡小,看到父母生氣會以為他們不愛自己了,長此以往,容易形成消極的性格,自卑、憂鬱、因缺乏安全感而害怕與人相處。在這種心理作用下,逐漸形成討好型人格,自我價值低。為了不惹別人生氣總是壓抑自己的真實想法和需求,內心充滿矛盾。
就像李雪琴,她說自卑乃是常態,即使她高中讀遼寧省最好的中學,考上北大,她也認為自己資質普通,只是擅長考試。同時,她也是一個非常悲觀的人,口頭禪是:這事不行。
她還在段子裡說:「有一次回家看到窗臺上死了3隻蚊子,突然和蚊子產生了共情。」原生家庭帶來的負面情緒一直都在,她慢慢地變成了討好型人格。簡單地說,李雪琴希望能通過讓別人開心的方式,獲得別人的肯定,從而讓自己的自卑變弱一點……
在心理學的定義中,討好型人格也叫「迎合型人格障礙」。它通常指,因為討好者含有強烈的自我犧牲成分,從而導致人際關係中的種種衝突無法得到合理的解決,討好者自身也深感痛苦的心理障礙。
討好型的孩子都有以下特質
1. 過於關注別人的人,忽視自己內心的聲音,深深壓抑自己的需求;
2. 小心翼翼,不敢任性和放肆,不敢對抗權威,不給大人添麻煩;
3. 處處逢迎討好,寧願犧牲自己的感受,也要營造出和諧的氣氛;
4. 自卑、敏感,以別人的感受為中心,羞於表達自己內心的需求和想法。
討好型人格對人生活的影響是巨大的:由於缺乏處理人際衝突的能力,討好者一味的退避和忍讓,往往會導致事情的惡化和自我內心的掙扎。長久以往,討好型人格障礙不僅使人無法維持一段穩定、健康而長久的人際關係,還會降低人對生活的幸福度和滿意程度,使人更容易患上抑鬱症等心理疾病。
各位家長,你家孩子有上文說的這些特質嗎?忽視自己、壓抑自己的需求;小心翼翼、不給大人添麻煩;處處討好、犧牲自己的感受;自卑、敏感,以別人感受為中心……如果有,趕快檢視自己,避免孩子成為討好型人格
如何避免孩子成為討好型人格
首先,給孩子足夠的安全感、自信心和表達自己的勇氣,讓孩子面對人際衝突時,有勇氣去面對他、解決它,而不是通過示弱和逃避來求取和平。父母可以嘗試做到以下事情:
第一
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遇到任何事情,給孩子選擇的餘地,而不是強迫孩子按照長輩的意識行事。例如,吃飯的時候,詢問孩子是想自己用勺子、還是用筷子,多給孩子參與生活的體驗和表達自我的機會,而不是所有事情全權安排妥當,讓家長成為不可逾越的權威。
第二
不要讓孩子認為愛是有條件、有要求的。要警惕以下幾種表達方式:「你要考到100分,爸爸才會高興。」「你這學期要得三好學生,媽媽才會喜歡你。」 多一些鼓勵,少一些要求,就可以讓孩子多一些自信,少一些膽怯。
第三
當孩子行為不當時,多多包容和耐心引導,而非斥責或者粗暴的制止,特別是不要說恐嚇孩子的話讓孩子失去安全感。每個人都有成長的過程,犯錯才知錯,父母也不能代替孩子成長,生活要讓他自己體驗。
其次,為了避免孩子討好型人格的形成,要引導孩子正面的解決人際衝突,設置人際邊界,懂得表達自己的需求,拒絕不合理的要求和請求。父母可以嘗試做到以下事情:
第一
當孩子遇到人際衝突時,不一味的包庇孩子,也不能一味的讓孩子道歉認錯。耐心的聽孩子說清楚事情因果,肯定他的感受和立場,再引導他換位思考,鼓勵他表達自己的觀點的同時,讓他看到事情的後果,引導他做出決定,而不是代替他做決定。
第二
保護孩子的感受,告訴他「父母是他的支持者」,同時也要讓他知道,他需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所有的事情都有取捨,孩子對於朋友過度的任性和過度的包容,都無法讓他獲得真正的朋友,解決人際衝突,實際上也需要人做出的取捨。
第三
教會孩子設置邊界,不要無條件,無底線的妥協。當孩子覺得他人提出的請求、要求不合理時,積極和孩子溝通,給孩子拒絕的權力,不要強迫孩子「大方」,看起來「友善」,這會挫傷孩子人際交往的積極性,不利於孩子自我邊界的形成。
小編在某篇文章裡看到這樣一句話:「如果我們可以剝開任何一個『討好者』的內在,都會發現其中有一個過度敏感和脆弱的小孩。」
這意味著,在小的時候沒有獲得無條件的愛的孩子,哪怕有一天已經成人,心靈卻因為小時候的經歷,依舊囚困在這討好者的迷霧中。
其實,每個情緒化媽媽,都是愛的「神經病」。你要相信,她們的初衷總是好的,只是能力不足。而能力一定可以因鍛鍊而提高。努力做一位情緒穩定的媽媽吧!
文章轉載自網絡,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