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忙著去賺錢,去參加各色活動,唯獨忘了好好看自己 @玖葉茶
01
最近知乎上有一個問題特別火:如何活成自己想要的樣子。
這問題一出來就引起了大家的熱議,很多人紛紛在下面探討,有說自己的經驗,比如說要靠自律呀什麼的。這些都說的很不錯,甚至有的給出了自己的具體方法,執行是如何執行的,以及目標最後結果是怎麼樣的,全部說的一清二楚。
我也覺得這些回答說的非常好,也非常的勵志。讓人覺得好像這麼做自己就能活出理想的自己一樣。
不過有一個問題:什麼叫自己想要的樣子?你真的了解自己想要的樣子是怎麼樣的嗎?
早些年《步步驚心》還很火的時候裡面有這樣一個情節讓我印象深刻,那就是原本八王爺的正妃一直和側妃,也就是若曦的姐姐爭風吃醋。但誰曾想到最後正妃才知道人家若曦的姐姐根本就沒有想過爭八王爺的寵愛。從頭到尾都只是正妃一個人在唱獨角戲罷了。
相對於正妃,劇中的側妃是一個真正看得清自己的人,她知道知道自己是什麼的人,了解自己想要什麼,不想要什麼。
有的人活了大半輩子才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麼?得到之後才覺得。原來這並不是自己想要的,這樣的結果,未免太悲涼了。今天這篇文章將告訴你如何清晰認識自我。
02、
我們經常說這樣一句話,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有的時候我們自省無法真正地了解自己,就必須通過別人來認識自己。心理學上有自省和他人反饋一說。所以向內自省和跟向外尋求認知反饋就是認識自己的兩種基本途徑。
自省就很好理解了,自問自答,快問快答,都是自我剖析的形式,不過有時候會出現自己 問題不夠「準」的情況,而且自我局限性比較大。尋求他人反饋也比較好理解,類似於你在別人眼裡是怎麼樣的一個人,不過這種方法也有一定的缺陷,就是摻雜主觀情緒比較厲害。曾經聽過一個故事:
一個醫學生對心理學特別感興趣,有次專研一個課題,但是周圍又沒有合適的人選配合實驗,於是用自己做實驗,去醫院機器那做了一份調查評估,獲得了第一手數據分析。
這其實也是一個「他人反饋」的例子,只不過這個「他人」是很多前人的組合。通過這種方法來進行自我認知,相對於前面的兩種渠道都比較 公正(刻板)
認識自己,在心理學上稱為自我知覺,指人們對自己的需要、動機、態度、情感等心理狀態以及人格特點的感知和判斷。
心理學上有一個九型人格,九型人格源自於希臘文Ennea以及Grammos兩個詞語,倪彩在其著作《九型人格:了解自我影響他人的心理》中將人的性格分成了九個基本類型,
即:完美型、給予型、成就型、浪漫型、觀察型、懷疑型、享樂型、領導型和調停型,每個人都必然屬於其中的一種類型,且穩定不會改變。
每個人都可以在裡面找出屬於自己的類型,但是應該注意的是這九種類型產生的行為界限並不是很明顯,有時候偶,人的行為不僅僅是內在人格的一個外在體現,同時也受到外界其他因素影響,比如社會道德規範等等。我們可以通過九型人格來更好地認識自己,但不要因為九型人格而局限自己的行為。如果感興趣的話,可以自己在網上測試一下,現在有很多的問卷,可以比準確地測出你自己是屬於哪一種類型。
03、
在運用九型人格分析的時候,切記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一、不要用九型人格來分析自己或別人的行為。
電視劇《武林外傳》當中就有這樣一個情節:當時郭芙蓉初入江湖,自以為自己救了一個被逼迫出嫁的新娘子,結果人家新娘子是因為心裡激動,好不容易出嫁了熱淚盈眶才哭的;第2次看到一個人給乞丐拔火罐治病,但郭芙蓉卻以為是一個老惡棍要把小乞丐燒了,於是出手打了人家一頓,害得人家神醫不敢再出診;第3次是看到有人載人過河都不收錢,郭芙蓉認為人家是河盜,生怕群眾被宰了,所以又出手了,實際上人家本來是個打魚的,因為有空所以來做免費勞動。
這就是像我們平常會犯的一種錯誤,習慣拿自己的認知來評判別人。但如果我們用九型人格來分析判斷別人的行為的話,那麼很可能也會像郭芙蓉一樣犯同樣的錯誤。
在前面的時候我們也說到了九型人格到並不是一個人特有的性質,而行為是會隨著時間或者是別的因素而發生改變的,並不是單一因素決定的,所以我們無法用這個來斷定一個人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二、是不要用九型人格來給自己貼標籤。
我們通過九型人格來幫助我們了解自己,但人格本身沒有好壞之分。不必因為自己是某一個人格就給自己貼上好人/壞人的標籤。這就違背了我們了解九型人格的初衷。另外,在我們了解運用九型人格來進行了解自己時,不同的學者可能在觀點上有些許出入,這是正常的,我們不必糾結於某一點不放。
認識自我是一輩子的話題,希望我們中的大多數人都能有一個滿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