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著從不同的角度看劇院,觀察到的效果也許讓人大吃一驚,也許讓人忍俊不禁。來看看這些跟表情包撞臉的劇院吧 :D艱難的一年過去了,希望演藝界和劇院人可以擁有開心輕鬆的新一年~
我們先來看看湖南長沙梅溪湖藝術中心,因某角度神似悲傷蛙表情包,一度竄上了熱搜榜。
▲ 來自網友@itoua_的聯想
一眾劇院音樂廳也紛紛被拖下水。網友們吐槽起自家的劇院,那是半點情面都不留:
新疆人稱自家大劇院為「皮牙子劇院」。皮牙子,就是洋蔥(有內味了)。
▲ 新疆大劇院 設計原型為盛開的天山雪蓮
珠海人則從不稱呼「珠海大劇院」這名,得說「日月貝劇院」人家才懂你在說什麼。
▲ 珠海大劇院 真·貝殼形體
到底是時間一久,劇院們紛紛「現出原形」,還是「人性的泯滅」,讓他們淪為沙雕表情包?
今天,就讓我們走近劇院,一口氣秒懂家門口劇院的靈魂設計。
說起像悲傷蛙,梅溪湖藝術中心第一個不承認:
這是角度問題。▲ 上圖:攝影師 Virgile Simon Bertrand梅溪湖藝術中心的設計出自扎哈·哈迪德建築事務所。
扎哈·哈迪德是誰呢?人送外號「建築女魔頭」,北京的望京SOHO和大興國際機場就是人家的作品,在利用簡潔幾何形體線條這一塊拿捏的死死的。▲ 扎哈·哈迪德(1950~2016) 伊拉克裔英國建築師
當初設計梅溪湖劇院時,團隊給出的造型方案原來是
「梅花」。大劇場四片花瓣,藝術館三片,小劇場一片就夠,散落在梅溪湖畔。
但是,湖南其實又叫做「芙蓉國」,出自「秋風萬裡芙蓉國,暮雨千家薛荔村」一詩,省花也是芙蓉花。扎哈團隊便優化了設計方案,確定了盛開的芙蓉花瓣,落到梅溪湖湖面蕩起層層漣漪的概念,這才有了今天的梅溪湖藝術中心。▲ 遠眺劇院 攝影師 Virgile Simon Bertrand線條在建築中流動,曲面玻璃幕牆打通視野,不管你站在梅溪湖的哪個角落,都可以看到周圍發生的事情。▲ 劇院內景 攝影師 Virgile Simon Bertrand
「保持了溝通空間的開闊」,扎哈·哈迪德形容這是一種 「飛翔的空間感」
。據傳,因為江水長期衝刷,珠江裡頭有塊大礁石變得非常圓潤,跟鯊魚寶石似的,退潮後會浮出江面。
明代梁儲便題詩《海珠石》:「是誰驅石到江心,無為羊城鎮古會。」珠江河谷受河流侵蝕影響,地表景觀中的褶線便成了像山丘一樣起伏的劇院平臺。水流又「衝刷」出了兩塊不規則的「礫石」。黑色的「大石頭」負責劇場表演,白色的「小石頭」則安排了多功能廳。在傾斜的「石頭」設計背後,是沒有一根垂直的柱子,沒有一面垂直的牆而作出的不規則幾何形體設計。夜幕降臨,劇院的燈光會透過鑽石形的屋面,穿過玻璃和金色的格柵,和珠江夜景融為一體。新城區在崛起,高樓在聳立,而
歷史文脈的延續和發展也將流淌在劇院之中,訴說著廣州的古老傳說。不是「誰動了我的奶酪」,這是位於上海嘉定的保利大劇院。出自安藤忠雄手下的建築,天然質樸,
玻璃、清水混凝土和木材是設計三要素。玻璃外牆包裹著混凝土,隨著天氣和時間變化,映射出周圍湖水、草坪等環境變化,環繞著木材溫暖的色澤。四個圓筒設計在盒子建築裡穿出了奶酪洞孔洞,隔出了空間和光影變化,走在劇場也能感受到光的洗禮。春柳夏雨、秋風冬雪……四時更替的自然變化,讓
每一個孔洞都成了天然的觀景平臺。試想下,當你在排隊等待進場時,一個轉身,會有鳥兒從孔洞間穿過,「啪」地一聲飛出,在門口的遠香湖濺出漣漪,便帶出了又一幕風景。
建築與自然共生。它不是冰冷的石頭,而是即使身處鋼筋水泥的城市,你也能在空間中感受光和自然的更迭。今天走在長安街頭,你除了會看到天安門、故宮等傳統建築外,還會看到一個和它們格格不入的——「劇院蛋」。設計師保羅·安德魯說了,橢圓形的外殼保證柔和細膩,和周圍方正規整的建築形成對比,而能更好地融入建築群。舞臺上徐徐拉開的大幕,成了劇院弧形漸開的玻璃幕牆。通透的玻璃,不管你在劇場內外都能看到城市景觀和劇院活動,是
「城市中的劇院」,也是「劇院中的城市」。重頭戲還得是長達80米的水下入口。陽光燈光穿過湖水,把粼粼水光投射到廊道中,仿佛開啟了另一個世界。現在,忘記廣場上擁擠的人流,遠離喧鬧的地鐵車站,我們在流動的水光中走進劇院,平復情緒,準備開啟今天的演出。建築包裹纏繞了一圈的銀白色,呼應著北國白色的雪,白色的天空。建築師馬巖松的設計靈感,來自劇院周圍,也就是松花江畔的自然風光以及地貌特徵。不同於黃河、長江水的滔滔不絕和直線流動,松花江流經東北平原,以更為迂迴的方式流淌。
流動的線條是自然而生的設計美感,也給劇院披上了一條靈動的綢帶。而當地的木材水曲柳被手工打造成了劇院彎曲的牆面和樓道。自然的紋理,親切的觸感,足以喚起我們對遠古的記憶,
聽見建築的呼吸聲。今天所提到的這些劇院建築,或許因為特殊的造型,而以一種有趣的形式和我們見面。但當我們把目光放到劇院本身的設計中,總能夠從建築師的設計理念或創意來源,看見一個更加立體的建築:
他是城市的地標,有著最本土的味道,融入當地的人文景觀,被建築師賦予獨特的生命。而對劇院而言,除了最引人注目的外觀以外,內部的裝飾設計,聲學設計等每一項都不可馬虎。它們共同組成了一座劇院,也和臺上的表演者貢獻出了最佳演出。建築不只是凝固的音樂,他在現實生活裡開啟了一個新的空間,
連接著更廣闊的時空,收容跨越時間的共鳴,在表演中傳遞給了今天的你。當我們前往劇院觀看各種劇目,準備聆聽音樂會,參觀藝術館時,也別忘了停下腳步,試著環顧四周,聽聽劇院建築演奏的這首「演出序曲」。為了保證最好的視聽效果,國家大劇院所使用的「蛋殼」材料和噴塗,能夠保證下大雨時,因為雨點敲擊建築而形成的背景噪音小於25db。相當於外面下著大雨,就像是在你耳邊說悄悄話一樣,完全不影響你看劇聽音樂。而柔軟的背靠座椅可不僅是讓你坐著舒適的。
它是表演廳中吸聲量最大的部分。劇院建設中,椅子選用的材料、密度、使用的面料等都要經過嚴格的設計和測試,保證座椅不管是坐人還是空椅,吸聲量都一樣。包括坐墊緩起立裝置,它的噪聲水平也經過嚴密測算。這樣,即使面對不同的上座率,室內聲的環境還能保持一致,帶給你最好的音樂體驗~《扎哈·哈迪德在中國的建築設計實踐研究——以廣州大劇院為例》《世界都市上海——2010安藤忠雄中國建築講演會》《萬花筒中的多元碰撞——上海嘉定保利大劇院設計評析》《雪國江畔的中國式建築——哈爾濱大劇院設計師馬巖松談設計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