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愛表叔,一個帶你探索神秘的鐘表世界、披露維修內幕的鐘表維修師傅。
提到香港很多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購物天堂。對於很多表友來說香港更是買表的好去處。在尖沙咀、中環等一些商業區隨處可見勞力士、浪琴的廣告,表行也較多,九龍等地遍布表行。香港手錶的價格相比內地要便宜一些,比較大的表行給到的折扣力度也香,更關鍵的是表款眾多,可挑選的餘地更大一些。
表行多,香港人自然也比較喜歡戴手錶,走在大街上你稍加注意就會許多人戴的都是名表,這其中勞力士最常見,在一些港產電影、電視劇裡,戴手錶的情節也很多。現在的香港年輕人比較喜歡卡西歐、沛納海,但勞力士仍然是大家都普遍認可的品牌。應該說用認可這個詞還不夠合適,港人對勞力士可以說是偏愛有加。
老派的港人都會說,撈都無只,點好意思同人地打招呼?電影《伊沙貝拉》裡還有一句臺詞,「無只撈,人唔系睇唔起你,系睇你唔到」,撈就是勞力士,這兩句話表達的意思都是手上沒戴只勞力士都會讓人抬不起頭。誇張不誇張,我們先來看一組數據。
投資銀行Vontobel在2019年發布了瑞士手錶品牌的2017-2018年度的銷售額,排名第一的就是勞力士,達到了54億瑞郎,比歐米茄、百達翡麗和卡地亞三個品牌加在一起的總額還要多。根據瑞士鐘錶工業聯合會的數據顯示早在2012年,香港就已經成為瑞士鐘錶廠商的最大市場,在全世界前五大銷售市場中,香港的銷售額達41億瑞郎;其次是美國19億瑞郎;大陸的進口量排第三位,為16億瑞郎;法國13億瑞郎,新加坡11億瑞郎。
是不是沒有想到,香港的手錶市場在全世界的排名這麼靠前?而作為銷量第一的勞力士在香港受多大的歡迎程度也是可想而知了。
TVB現在當家小生之一的吳卓曦被曝在多部劇中佩戴的勞力士就是他自己的,他個人更是有40多隻勞力士收藏。和吳卓曦關係不錯的陳山聰也曝料說:「十多年前拍攝《大唐雙龍傳》時,吳卓羲已戴著Rolex Daytona,鋼的迪通拿白面的,當時的我只不過仍戴著塑膠表。」
袁詠儀雖然近年來很少在內地曝光,但是作為張智霖的太太,話題也是比較多的。有媒體曝光說她很愛買包,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她不僅愛包,更愛戴手錶,作為一位不折不扣的表嫂,常在她的微博晨曬出她的勞力士。
這款勞力士格林尼治型II系列腕錶(也被稱為百事圈),是勞力士在18年巴塞爾國際鐘錶展上推出的,公價不到十萬,但市場上已經溢價許久,並且依然一表難求。
勞力士宇宙計型迪通拿系列116500LN-78590白盤腕錶(熊貓迪)
古董迪,類似保羅紐曼款。
從明星到路人甲,為什麼香港人都喜愛戴手錶?香港的城市生活節奏很快,地鐵站內的自動扶梯上人們都是一路小跑,路上的行人也是行色匆匆,這就造就了時間觀比較強的城市特點。在面試的時候,如果你的手上沒有一塊手錶,老闆會認為你沒什麼時間觀念。手錶在觀察時間的便利性上大大優於手機,這是香港人普遍戴手錶的原因之一。
另外因為香港這個城市比較熱,人們常年都是單薄款的衣飾,在缺少貂、皮草這樣有著華麗裝飾效果下的兩隻胳膊,靠什麼來顯示有錢?想像一下只穿著T恤的時候,戴一塊黑水鬼和不戴黑水鬼哪一樣更讓畫面更舒適?
所以香港多數收入穩定的人都會買一塊勞力士,加上在2014年之前勞力士的價格並不算高,而港人的平均月收入都在萬元以上,所以用幾個月的薪水攢一下買塊勞並不是太奢侈的事(當然現在勞的價格漲的有點離譜)。加上現在勞力士的價格瘋漲,勞力士更是一些撈偏門行當人士的首選,實在因為生活所迫的時候還可以賣表應應急啊!
香港人口在2019年底統計也只有752萬,那麼香港這麼龐大的瑞士手錶的進口金額都是港人自己消費掉的嗎?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香港經濟突飛猛進也拉開了鐘錶銷售黃金時期的帷幕,一直到90年代內地也進入了改革開放期,加上香港在70年代末實行的貿易自由港的制度,讓許多高階消費都往香港湧入,天時地利湊一起都讓香港快速演變成為亞洲奢侈品輸入的主要據點,從那個時代的TVB電視劇裡面頻繁出現的奢侈品包包、腕錶,都可以驗證這一點。
鐘錶文化也是文化的一種,它同樣離不開時間的浸淫。從上世紀80年代至今,長時間的文化概念的傳播也讓許多人將香港和瑞士高端腕錶市場劃上了等號,甚至成為城市名片。特定的香港鐘錶文化,加上特殊的經濟制度造就了香港成為全球最大的瑞士手錶市場,而市場的繁榮更是吸引了眾多的周邊國家地區的消費者前往購物。
受香港文化的影響,一衣帶水又是同根同生的廣東人,自然也順理成章地接受了這樣的鐘表文化。事業成功不成功,就看有沒有戴勞力士,這樣金勞自然成了許多土豪的最愛。從南再向北,「一勞永逸」更是成為內地許多表迷的口號,能將成語用到這個份上也從一方面驗證著香港鐘錶文化的影響力。
最後說一句,勞力士雖好,但不可中毒太深。
好了,感謝大家閱讀!如果您有手錶相關的問題可以關注我,每一份關注都是對原創的最大激勵!歡迎點擊文章最上方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