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大概每個讀過小學的人都能朗朗上口地背誦出王之渙這首《登鸛雀樓》,這首詩雖然簡短卻氣勢磅礴,且哲理深刻,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讀後如身臨其境、意味悠長。詩的前兩句寫景,寫登上鸛雀樓之後看到的壯闊景象,夕陽傍著西山慢慢下落,滔滔的黃河水洶湧澎湃地向東奔流。後兩句寫詩人看到此景之後的所思所想,若想把千裡的風光都能盡收眼底,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層樓,揭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表達出詩人對無尚祟高境界努力探求的渴望和決心。王之渙的這首《登鸛雀樓》千百年來一直激勵著中華學子奮發向上,努力去追求更高更遠的境界。此詩也成為鸛雀樓上之千古佳作,讓鸛雀樓這座古代名樓雖經蹂躪踐踏毀滅卻仍能被後世所銘記。
鸛雀樓原址在古蒲州城(今山西省永濟市內)外西南的黃河岸邊,蒲州城地處中原大地,是晉、秦、豫「黃河金三角」區域中心,扼蒲津關口,當秦晉要道,歷來乃兵家必爭之地。在距今1400多年前的北周時期,即公元557-571年,蒲州為北周的戰略要地,北周大冢宰宇文護為了鎮守蒲州,守住關隘,在蒲州城的黃河邊建造了一座三層的戍樓,以作軍事瞭望之用。因其氣勢高大宏偉,登上樓則有騰空欲飛之感,故名「雲棲樓」。由於此樓緊靠黃河,有種食魚鳥經常成群結隊地棲息於此樓之上,此鳥長得和仙鶴相似,但頂不紅,嘴尖而腿長,毛呈灰白色,人們稱其為「鸛雀」,故「雲棲樓「又名「鸛雀樓,據《蒲州府志》記載:(鸛雀樓)舊在郡城西南黃河中高阜處,時有鸛雀棲其上,遂名。樓建成後,歷經北周、隋、唐、五代、宋、遼、夏、金多個朝代,由於鸛雀樓宏偉壯觀,加之又在黃河之畔,所以歷代文人雅士、遷客騷人多喜登樓遠望,縱情抒懷,並留下許多不朽的詩篇。北宋大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有記道,"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渙、暢當三首能壯其觀」。
李益作七律《同崔邠登鸛雀樓》:「鸛雀樓西百尺檣,汀洲雲樹共茫茫,漢家簫鼓空流水,魏國山河半夕陽。事去千年猶恨速,愁來一日即為長。風煙並起思鄉望,遠目非春亦自傷。」暢當作五絕《登鸛雀樓》「迥臨飛鳥上,河流入斷山。天勢圍平野,高出塵世間」。歷來作詩者甚多,但終不能超越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不過如此聞名遐邇的鸛雀樓卻只存在了700多年,在王之渙登上鸛雀樓的100多年後,鸛雀樓卻遭遇了無妄之災,公元1222年,在金兵與蒙古兵爭奪蒲州的最後一次戰役中,蒙古兵發動騎兵10萬圍攻蒲州,鎮守蒲州的金朝大將侯小叔孤立無援,自知守城無望,他擔心戍樓落入敵軍之手,被對方作為軍事瞭望之用,於是下令放火燒掉了鸛雀樓,同時被下令燒毀的還有舉世聞名的蒲州大浮橋。自此,一代名樓灰飛煙滅。明朝初年,鸛雀樓故基還在。但由於後來黃河改道等原因,鸛雀樓故基也被淹沒,不知所蹤,後人曾經以蒲州西城樓當作鸛雀樓來抒發懷古之情,但終不能情。清初詩人尚登岸寫道:「河山偏只愛人遊,長挽羲輪泛夕流。幹裡窮目詩句好,至今日影到西樓。」
此後多年,四大名樓之一的鸛雀樓在歷史長河中消失了身影,成為一座只存在於文學作品中的名樓。四大名樓中,湖北的黃鶴樓、江西的滕王閣、湖南的嶽陽樓都屬於長江流域,唯有鸛雀樓在黃河流域,鸛雀樓是黃河文化的標誌和象徵。隨著其它三座名樓在上世紀80年代相繼重建和修復後,重建鸛雀樓的呼聲也日趨強烈。1992年9月,近百名專家學者聯名倡議「重建鸛雀樓」。1997年12月,鸛雀樓自元初毀滅後的首次重建在山西永濟市的黃河畔破土動工,2002年9月新落成的鸛雀樓開始向遊人開放。由於鸛雀樓是在唐代達到了鼎盛,所以新落成的鸛雀樓完全依照唐代風格設計,梁枋鬥拱、天花藻井。整個鸛雀樓全部採用在國內已失傳的唐代彩繪藝術,全樓的彩繪面積近40000平方米,所有的彩繪全部手工繪製,工程龐大。鸛雀樓是全國唯一的一座利用唐代彩繪恢復起來的仿唐建築。
新落成的鸛雀樓外觀四簷三層,內分六層,總高73.9米,總建築面積33206平方米,總重量58000噸,是現存最大的仿唐建築。圍繞鸛雀樓而建的鸛雀樓景區現有面積1640畝,園內共有四個遊覽區,一是名樓遊覽區,包括鸛雀樓、鸛影湖、唐韻廣場和影壁;二是黃河風情遊覽區,有浦州風情園、黃河風情館、柳園等;三是山水遊覽區,有蒼山自然風光園、吉樣如意湖、鸛雀苑等;四是康樂遊覽區,包括浦津遊樂園、唐風馬球場等。所以來鸛雀樓不僅可以登高望遠,還可以暢遊古典園林,感受黃河文化。鸛雀樓景區目前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鸛雀樓景區的入門匾額上,有啟功先生所題的「鸛雀園」三個字,從此門進入可以遠看到鸛雀樓高高地聳立著,碧波蕩漾的鸛影湖上有一座三孔石拱橋,走過石拱橋,是聲勢浩大的唐韻廣場,廣場布局、圖案、色彩,呈祥雲圖案,寓意吉祥如意。
穿過唐韻廣場就來到了鸛雀樓前,鸛雀樓上矗立著一塊藍底金字的「鸛雀樓」大匾,是由時任總書記的江澤民所題寫。攀上高高的臺階來到鸛雀樓門前,門上的匾額「文萃李唐」由我國著名書法家沈鵬先生題寫。左右立柱上也鐫刻著由其題寫的楹聯:凌空白日三千丈,拔地黃河第一樓。
鸛雀樓每層都有一個主題。鸛雀樓一層的主題為千古絕唱,大廳非常高大,兩側牆壁上分別用歐塑彩泥做成宇文護《築樓戍邊》和王之渙《旗亭畫壁》的壁畫,色彩鮮豔,造型逼真,內容精彩。大廳中央有一幅以硬木彩塑製作的立體的「中都蒲坂繁盛圖」,其真實再現了蒲州城在唐時期的繁榮景象,讓我們仿佛穿越回唐朝,感受大唐的熱鬧與喧囂。
二層主題為華夏根祖文化源遠流長,四周陳列著一組組河東名人蠟像:女媧補天、嫘祖繅絲、大禹治水、司馬光砸缸、武聖關公、一代文宗柳宗元等人物故事和傳說。主要向遊人們展示鸛雀樓所在地的河東文化。
黃河途經此處流速放緩,由北向南的黃河由於受到華山的阻擋,在這突然拐彎向東流去。優越的自然環境使得這裡成為了華夏祖先的落腳地,傳說華夏民族的先祖伏羲、女媧、黃帝,都在這—帶留下了斧闢刀鑿的歷史痕跡。堯帝和舜帝也都在這裡建都,「華夏」一詞的「夏」指的是歷史大夏民族,它的繁榮正是以堯舜禹為象徵,活動的核心就在河東一帶。而據《太炎文錄》說,「華」指的是華山一帶,就是黃河西岸這塊地方,西為華,東為夏。人類用火的最早記載就出現在距鸛雀樓20公裡的西侯度古人類文化遺址,在18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人類就在這裡開始用火,並且使用打制石器。鸛雀樓所在之地的黃河流域,正是五幹年中華文明的發祥地,華夏民族的先祖曾在這裡創造了輝煌的歷史,跨越了中華上下五千年。
三層主題為亙古文明,同樣是用人物蠟像形式再現當年河東人民勤勞忙碌的情景。製鹽、冶鐵、養蠶、釀酒,以及剪紙、年畫、社火等,生動形象地展現了河東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四層的主題為黃土風韻,主要是一系列與鸛雀樓有關的名人字畫。五層的主題為曠世盛榮,陳列著古鸛雀樓的仿製品。
六層的主題為極目千裡,這裡每天都有古代樂器演奏,長廊的西面立著唐代大詩人王之渙的一尊銅像,只見他左手持紙,右手握筆,髯須飄揚,意氣風發,他極目遠眺,仿佛正在將眼前的景色看盡心中,是不是那首千古名詩已躍然紙上?
我們也同詩人一起在此向遠方凝望,碧綠的田野一望無際,蓬勃生長的莊稼正鬱鬱蔥蔥,這裡的人們依舊勤奮,正在用他們勤勞的雙手改變生活。在遠方綠色的田野上,黃河像一條長長的白練橫躺在上面,它是那麼溫和,那麼平靜,好像已經有點奄奄一息,完全看不出她曾經也是滾滾沸騰著從黃土高原上飛流而下的狂妄身姿,心中不免悵然,此時的黃河真是太平靜了,平靜的有點悲傷,她是我們的母親河呀,她曾創造了璀璨的華夏文明。而如今我們卻只能在王之渙的詩裡去回味她曾經的盪氣迴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