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四大名樓」之鸛雀樓,凌空白日三千丈,拔地黃河第一樓

2020-12-23 山水亦歌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大概每個讀過小學的人都能朗朗上口地背誦出王之渙這首《登鸛雀樓》,這首詩雖然簡短卻氣勢磅礴,且哲理深刻,家喻戶曉、婦孺皆知,讀後如身臨其境、意味悠長。詩的前兩句寫景,寫登上鸛雀樓之後看到的壯闊景象,夕陽傍著西山慢慢下落,滔滔的黃河水洶湧澎湃地向東奔流。後兩句寫詩人看到此景之後的所思所想,若想把千裡的風光都能盡收眼底,那就要再登上更高的層樓,揭示了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的哲理,表達出詩人對無尚祟高境界努力探求的渴望和決心。王之渙的這首《登鸛雀樓》千百年來一直激勵著中華學子奮發向上,努力去追求更高更遠的境界。此詩也成為鸛雀樓上之千古佳作,讓鸛雀樓這座古代名樓雖經蹂躪踐踏毀滅卻仍能被後世所銘記。

鸛雀樓

鸛雀樓原址在古蒲州城(今山西省永濟市內)外西南的黃河岸邊,蒲州城地處中原大地,是晉、秦、豫「黃河金三角」區域中心,扼蒲津關口,當秦晉要道,歷來乃兵家必爭之地。在距今1400多年前的北周時期,即公元557-571年,蒲州為北周的戰略要地,北周大冢宰宇文護為了鎮守蒲州,守住關隘,在蒲州城的黃河邊建造了一座三層的戍樓,以作軍事瞭望之用。因其氣勢高大宏偉,登上樓則有騰空欲飛之感,故名「雲棲樓」。由於此樓緊靠黃河,有種食魚鳥經常成群結隊地棲息於此樓之上,此鳥長得和仙鶴相似,但頂不紅,嘴尖而腿長,毛呈灰白色,人們稱其為「鸛雀」,故「雲棲樓「又名「鸛雀樓,據《蒲州府志》記載:(鸛雀樓)舊在郡城西南黃河中高阜處,時有鸛雀棲其上,遂名。樓建成後,歷經北周、隋、唐、五代、宋、遼、夏、金多個朝代,由於鸛雀樓宏偉壯觀,加之又在黃河之畔,所以歷代文人雅士、遷客騷人多喜登樓遠望,縱情抒懷,並留下許多不朽的詩篇。北宋大科學家沈括在《夢溪筆談》中有記道,"河中府鸛雀樓三層,前瞻中條,下瞰大河。唐人留詩者甚多,惟李益、王之渙、暢當三首能壯其觀」。

遠望中條山

李益作七律《同崔邠登鸛雀樓》:「鸛雀樓西百尺檣,汀洲雲樹共茫茫,漢家簫鼓空流水,魏國山河半夕陽。事去千年猶恨速,愁來一日即為長。風煙並起思鄉望,遠目非春亦自傷。」暢當作五絕《登鸛雀樓》「迥臨飛鳥上,河流入斷山。天勢圍平野,高出塵世間」。歷來作詩者甚多,但終不能超越王之渙的《登鸛雀樓》!

詠鸛雀樓的唐詩

不過如此聞名遐邇的鸛雀樓卻只存在了700多年,在王之渙登上鸛雀樓的100多年後,鸛雀樓卻遭遇了無妄之災,公元1222年,在金兵與蒙古兵爭奪蒲州的最後一次戰役中,蒙古兵發動騎兵10萬圍攻蒲州,鎮守蒲州的金朝大將侯小叔孤立無援,自知守城無望,他擔心戍樓落入敵軍之手,被對方作為軍事瞭望之用,於是下令放火燒掉了鸛雀樓,同時被下令燒毀的還有舉世聞名的蒲州大浮橋。自此,一代名樓灰飛煙滅。明朝初年,鸛雀樓故基還在。但由於後來黃河改道等原因,鸛雀樓故基也被淹沒,不知所蹤,後人曾經以蒲州西城樓當作鸛雀樓來抒發懷古之情,但終不能情。清初詩人尚登岸寫道:「河山偏只愛人遊,長挽羲輪泛夕流。幹裡窮目詩句好,至今日影到西樓。」

鸛雀樓風來鈴響

此後多年,四大名樓之一的鸛雀樓在歷史長河中消失了身影,成為一座只存在於文學作品中的名樓。四大名樓中,湖北的黃鶴樓、江西的滕王閣、湖南的嶽陽樓都屬於長江流域,唯有鸛雀樓在黃河流域,鸛雀樓是黃河文化的標誌和象徵。隨著其它三座名樓在上世紀80年代相繼重建和修復後,重建鸛雀樓的呼聲也日趨強烈。1992年9月,近百名專家學者聯名倡議「重建鸛雀樓」。1997年12月,鸛雀樓自元初毀滅後的首次重建在山西永濟市的黃河畔破土動工,2002年9月新落成的鸛雀樓開始向遊人開放。由於鸛雀樓是在唐代達到了鼎盛,所以新落成的鸛雀樓完全依照唐代風格設計,梁枋鬥拱、天花藻井。整個鸛雀樓全部採用在國內已失傳的唐代彩繪藝術,全樓的彩繪面積近40000平方米,所有的彩繪全部手工繪製,工程龐大。鸛雀樓是全國唯一的一座利用唐代彩繪恢復起來的仿唐建築。

唐代彩繪

新落成的鸛雀樓外觀四簷三層,內分六層,總高73.9米,總建築面積33206平方米,總重量58000噸,是現存最大的仿唐建築。圍繞鸛雀樓而建的鸛雀樓景區現有面積1640畝,園內共有四個遊覽區,一是名樓遊覽區,包括鸛雀樓、鸛影湖、唐韻廣場和影壁;二是黃河風情遊覽區,有浦州風情園、黃河風情館、柳園等;三是山水遊覽區,有蒼山自然風光園、吉樣如意湖、鸛雀苑等;四是康樂遊覽區,包括浦津遊樂園、唐風馬球場等。所以來鸛雀樓不僅可以登高望遠,還可以暢遊古典園林,感受黃河文化。鸛雀樓景區目前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鸛雀樓景區的入門匾額上,有啟功先生所題的「鸛雀園」三個字,從此門進入可以遠看到鸛雀樓高高地聳立著,碧波蕩漾的鸛影湖上有一座三孔石拱橋,走過石拱橋,是聲勢浩大的唐韻廣場,廣場布局、圖案、色彩,呈祥雲圖案,寓意吉祥如意。

鸛雀園門口

穿過唐韻廣場就來到了鸛雀樓前,鸛雀樓上矗立著一塊藍底金字的「鸛雀樓」大匾,是由時任總書記的江澤民所題寫。攀上高高的臺階來到鸛雀樓門前,門上的匾額「文萃李唐」由我國著名書法家沈鵬先生題寫。左右立柱上也鐫刻著由其題寫的楹聯:凌空白日三千丈,拔地黃河第一樓。

文萃李唐

鸛雀樓每層都有一個主題。鸛雀樓一層的主題為千古絕唱,大廳非常高大,兩側牆壁上分別用歐塑彩泥做成宇文護《築樓戍邊》和王之渙《旗亭畫壁》的壁畫,色彩鮮豔,造型逼真,內容精彩。大廳中央有一幅以硬木彩塑製作的立體的「中都蒲坂繁盛圖」,其真實再現了蒲州城在唐時期的繁榮景象,讓我們仿佛穿越回唐朝,感受大唐的熱鬧與喧囂。

築樓戍邊

二層主題為華夏根祖文化源遠流長,四周陳列著一組組河東名人蠟像:女媧補天、嫘祖繅絲、大禹治水、司馬光砸缸、武聖關公、一代文宗柳宗元等人物故事和傳說。主要向遊人們展示鸛雀樓所在地的河東文化。

武聖關公

黃河途經此處流速放緩,由北向南的黃河由於受到華山的阻擋,在這突然拐彎向東流去。優越的自然環境使得這裡成為了華夏祖先的落腳地,傳說華夏民族的先祖伏羲、女媧、黃帝,都在這—帶留下了斧闢刀鑿的歷史痕跡。堯帝和舜帝也都在這裡建都,「華夏」一詞的「夏」指的是歷史大夏民族,它的繁榮正是以堯舜禹為象徵,活動的核心就在河東一帶。而據《太炎文錄》說,「華」指的是華山一帶,就是黃河西岸這塊地方,西為華,東為夏。人類用火的最早記載就出現在距鸛雀樓20公裡的西侯度古人類文化遺址,在18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人類就在這裡開始用火,並且使用打制石器。鸛雀樓所在之地的黃河流域,正是五幹年中華文明的發祥地,華夏民族的先祖曾在這裡創造了輝煌的歷史,跨越了中華上下五千年。

三層主題為亙古文明,同樣是用人物蠟像形式再現當年河東人民勤勞忙碌的情景。製鹽、冶鐵、養蠶、釀酒,以及剪紙、年畫、社火等,生動形象地展現了河東人民的勤勞和智慧。

勤勞的河東人民

四層的主題為黃土風韻,主要是一系列與鸛雀樓有關的名人字畫。五層的主題為曠世盛榮,陳列著古鸛雀樓的仿製品。

模型

六層的主題為極目千裡,這裡每天都有古代樂器演奏,長廊的西面立著唐代大詩人王之渙的一尊銅像,只見他左手持紙,右手握筆,髯須飄揚,意氣風發,他極目遠眺,仿佛正在將眼前的景色看盡心中,是不是那首千古名詩已躍然紙上?

王之渙銅像

我們也同詩人一起在此向遠方凝望,碧綠的田野一望無際,蓬勃生長的莊稼正鬱鬱蔥蔥,這裡的人們依舊勤奮,正在用他們勤勞的雙手改變生活。在遠方綠色的田野上,黃河像一條長長的白練橫躺在上面,它是那麼溫和,那麼平靜,好像已經有點奄奄一息,完全看不出她曾經也是滾滾沸騰著從黃土高原上飛流而下的狂妄身姿,心中不免悵然,此時的黃河真是太平靜了,平靜的有點悲傷,她是我們的母親河呀,她曾創造了璀璨的華夏文明。而如今我們卻只能在王之渙的詩裡去回味她曾經的盪氣迴腸!

黃河在遠方huanhuan流淌

相關焦點

  • 詞詠中國「四大名樓」(外一首)
    作者:李文朝  序曰:中國」四大名樓」乃為泛稱,特指說法不一,比較集中的有兩種意見,即江南三大名樓外加山東蓬萊閣或者山西鸛雀樓。這五大名樓,餘均曾登臨,現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圖集(新世紀版)》中國名勝排序資料為依據,取前四外加一,聯詠以頌中華建築文化。
  • 山西秋風樓,因漢武帝而得名,氣勢不輸鸛雀樓,古代木建築之精品
    在中國古代,有修建亭臺樓閣的雅致,而對於中國傳統的工藝而言,木質建築是最為常見的結構形式。古人非凡的智慧、高超的技藝在這些建築中體現得淋漓盡致,這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四大名樓」,即嶽陽樓、黃鶴樓、滕王閣和鸛雀樓,這四大名樓多因為文學作品而盛名在外,但其寄託的情趣與意境卻也引發人們無限的遐思。
  • 中國四大名樓,因為這些詩詞歌賦走紅:至今名揚天下
    中國四大名樓,分別是黃鶴樓、鸛雀樓、嶽陽樓、滕王閣,而這些樓被稱為我國四大名樓,為什麼名聲一直名揚天下,其實這些樓主要是得益於我國古代的一些文學家,詩人的文章、詩歌讚美而名流千古,一直名聲並未消減,談到四大名樓婦孺皆知,那麼今天就來梳理一下這四大名樓的成名,你喜歡哪一個名樓。
  • 2021山東三支一扶公基備考人文知識:中國四大名樓
    2021山東三支一扶公基備考人文知識:中國四大名樓 2020-12-11 10:12:27| 中公教育 【導語】:2021年山東三支一扶考試備考進行中,為幫助大家及時備考2021年山東三支一扶考試,
  • 中國十大名樓一覽
    黃鶴樓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巔,瀕臨長江,「江南三大名樓」之一,有「天下江山第一樓「和「天下絕景」之稱。黃鶴樓是武漢市標誌性建築,與晴川閣、古琴臺並稱「武漢三大名勝」,國家5A級景區。圖為黃鶴樓與武漢長江大橋。黃鶴樓被古人留下了很多絕美的詩句。
  • 中國十大名樓!太全了!大開眼界!
    數不勝數下面就帶大家看看中國十大名樓中國十大名樓>被譽為我國古代四大名樓這些流傳甚廣的傳說無不與蓬萊閣息息相關但被列為十大名樓之一的則是雲南昆明大觀樓"天下第一藏書樓"天一閣天一閣中國最早的私人藏書樓
  • 中國歷史上的名樓,從黃鶴樓到芙蓉樓,連寫詩都名揚天下
    黃鶴樓5A級景區,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長江南岸的武昌蛇山之巔,緊靠萬裡長江,是「江南三大名樓」之一,享有「天下江山第一樓「和「天下絕景」的名譽;始建於公元223年,本是夏口城一角瞭望守戍的「軍事樓」,西晉統一後,演變成為景象觀樓。黃鶴樓歷代屢建屢廢,有「國運昌則樓運盛」之說。
  • 大美中國古建築樓閣篇:山東聊城光嶽樓,曾為瞭望樓的名樓之一
    光嶽樓,亦稱「餘木樓」、「鼓樓」、「東昌樓」,位於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古城中央。始建於明洪武七年,即公元1374年,在《中國名樓》站臺票紀念冊中,光嶽樓與鸛雀樓、黃鶴樓、嶽陽樓、太白樓、滕王閣、蓬萊閣、鎮江樓、甲秀樓、大觀樓共同組成中國十大名樓。
  • 2020寧夏省考常識積累:中國十大名樓
    其獨特的盔頂結構,體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智慧和能工巧匠的精巧設計技能。   因嶽陽樓下瞰洞庭,前望君山,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嶽陽天下樓」之美譽。北宋範仲淹膾炙人口的《嶽陽樓記》,更使嶽陽樓著稱於世。
  • 江南三大名樓,中國古代建築的代表,武漢嶽陽各佔一樓
    江南三大名樓,中國古代建築的代表,武漢嶽陽各佔一樓江南是指長江南部、新安錢塘北部,但就人文地理而言,它指的是長江中下遊的南地區,江南自古以來就以水鄉聞名,江南富饒的水鄉和才華橫溢的人民,都是古人給江南起的好名字,在古江南
  • 登上人生的「鸛雀樓」
    黃鶴樓因唐代詩人崔顥的「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和李白的「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而名垂千古,鸛雀樓也因王之渙的「欲窮千裡目,更上一層樓」而名揚世界。讓一座樓成為千古名樓的,並非建築本身,而是千百年來和樓有關的人。
  • 溫州望海樓講解員名樓大賽傳佳音
    溫州望海樓講解員名樓大賽傳佳音2015年10月22日 11:12:40來源:洞頭新聞網核心提示:10月15日,中國文物學會歷史文化名樓保護專業委員會第十屆年會暨第四屆「中國歷史文化名樓杯」講解員大賽在武漢黃鶴樓舉行,共有來自黃鶴樓、嶽陽樓、滕王閣等全國十五大名樓的30名講解員參加角逐。
  • 美景山東‖東昌湖景區:一湖碧水繞古城,古樓氤氳古今情
    後引入京杭運河、黃河之水予以補給,形成了穩定的湖面,是中國北方少見的大型人工湖泊,東昌湖內盛產魚蝦等,曾經是重要的水產基地。上世紀80年代初,這裡進行了開發性建設,慢慢成為了國內知名旅遊景區。
  • 歷經風雨的江南三大名樓
    江南三大名樓,指位於中國長江江南的三座古代著名建築,包括:湖北武漢的黃鶴樓湖南岳陽的嶽陽樓江西南昌的滕王閣黃鶴樓位於中國湖北省武漢市武昌蛇山上,是江南四大名樓之一,中國國家旅遊勝地四十佳之一。黃鶴樓共5層,高50.4米。距今已有1790多年歷史。
  • 《長安十二時辰》| 上元燈節和「花萼相輝樓」的那些事兒
    扒過唐妝、服飾、盔甲等神還原之後我們來扒一扒劇中的「上元燈節」和「花萼相輝樓」的故事。 "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門燈火夜似晝"。歷代文人墨客讚美元宵花燈的詩句數不勝數,如今讀來仍趣味無窮。唐朝的元宵放燈已發展成為盛況空前的燈市。京城"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簇之為花樹"。
  • 「仁美菁英」劉漢傑:中國界畫傳承人
    「界畫主要以亭臺樓閣為創作主題,為了畫好建築,我常常到各地收集觀看古典建築、樓、閣、亭、臺,去大山、寺廟、名勝景區參觀,並拍攝下來,作為創作素材。」「晚葉紅殘楚,秋江碧入吳。」《嶽陽樓》2016年《鸛雀樓》作於2017年,作為中國四大名樓之一的鸛雀樓,它位於山西永濟之黃河東岸,但古代那地方是什麼樣子我們並不知道,觀漢傑所作,仿佛在高山俯視此樓,得賞其壯觀全貌,建築精美,樓前古樹參天,還有溪流瀑布潺潺,小徑若隱若現,此樓臺基高大,三五遊人星點其間,益彰顯此樓壯美,遠處河水蜿蜒,山川秀麗,河上帆影流動
  • 中國唯一現存明代純木樓閣 四柱懸空447年 堪稱世界古建築奇蹟!
    地處廣西東南部的玉林市容縣,古稱容州,是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楊貴妃的故鄉和嶺南曾經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容縣境內山巒疊嶂,歷史遺蹟眾多,其中位於城東繡江之濱的經略臺真武閣,始建於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與嶽陽樓、黃鶴樓、滕王閣合稱江南四大名樓。
  • 威遠樓位於隴西縣,人稱甘肅第一名樓,與江南三大名樓相比怎樣
    甘肅省位於祖國西北,著名的河西走廊在甘肅境內,甘肅嘉峪關被稱為天下第一雄關, 據說中國的幾何學地理中心在甘肅,但是遺憾的是,甘肅的南部、西部、北部等大部分與邊境接壤的地區,是沙漠的戈壁、廣闊的草原,人煙很少,所以在中國的地理中心也很少被認可,發揮著中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