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覆物理學基本認知:量子躍遷可以被預測了

2021-01-18 中科院物理所

圖片來源:Pixabay

亞原子粒子在離散能態之間的轉換稱為量子躍遷,這是自然界中最基礎的物理過程之一。最近的研究表明,躍遷過程雖然十分複雜,但有時是可以被預測的。

撰文 | Eleni Petrakou

翻譯 | 韓佳桐

審校 | 石雲雷 王昱

量子力學(quantum mechanics)——這一理論旨於在極微觀的角度上描述宇宙中的物理學,其著名的特徵是「反常識」。這一理論的標準解釋認為量子場內的變化不可預測且是瞬時的。試想一下,如果肉眼可見的宏觀世界和量子場中的原子以相同的方式運作,一團麵糊就能立刻變成一個香噴噴的蛋糕,而無需其中間過程。這樣的好事當然不會在日常生活中發生,在難以觀測的微觀世界裡,闡明「量子躍遷」(quantum jump)的性質,一直是困擾物理學家的重要難題。

近些年來,由於技術的進步,物理學家能在精密設計的實驗設備中,更近一步觀察這個過程。 最為基礎性的突破或出現在1986年(目前對這一觀測仍存在爭議),研究人員通過實驗首次證實「量子躍遷」是一種能被觀測和研究的實驗現象。從那時起,科學家藉助不斷發展的技術,對這種神秘現象進行了更深入的觀察。2019年的一項研究顯示,量子躍遷的過程可以被預測,且開始後可以被阻斷。這一發現顛覆了傳統的量子躍遷觀念。

預測量子躍遷

研究人員在耶魯大學實施了這項實驗,他們通過一種幹擾度最小的裝置來監測量子躍遷進程。每一次躍遷都發生在一個超導量子比特(superconducting qubit,量子計算機的基本單位)的兩個能態之間,這個小循環可用於模擬原子中離散量子能態的超導微環路。研究人員測量了低能態系統中量子比特的「附加活動」(side activity)——可被觀測設備捕捉但不會影響量子系統的運行。

圖片來源:Pixabay

研究中的「附加活動」是一種「咔噠」聲,是監測設備所捕捉的、由系統散發的光子信號,這表明光子未被系統吸收、躍遷尚未發生。這就好比在隔壁房間通過聽關鍵詞的方式,推測在播的電視節目。這種方式首次實現了對量子躍遷的間接監測,避免了量子實驗中的一個主要問題——直接觀察會破壞量子相干性(量子相干性使整個系統處於類似薛丁格的「貓」一樣的疊加態,而直接觀測會導致退相干效應,即打開箱子的瞬間,貓要麼活著要麼死去)。這些測量揭示了一個重要的性質:在「附加活動」中,量子向高能態躍遷之前會有一個停頓。而科學家可以通過這種停頓預測甚至阻止量子躍遷。

近期,一項新的理論研究更深入挖掘了量子躍遷過程,以及它何時會發生。研究顯示,這個看上去簡單和基礎的現象,實際上十分複雜。

這項新研究發表於《物理評論研究》。研究人員對量子躍遷全過程進行了逐步的回溯建模。躍遷過程由系統低能態(low-energy state)開始也稱為基態(ground state);當躍遷至系統高能態時,也稱為激發態(excited state),隨後躍遷路徑轉向,再次回到基態。文章作者Kyrylo Snizhko是德國卡爾斯魯厄理工學院的一名博士後學者,他在之前工作的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完成了這項研究。他表示,模擬實驗顯示,在這個可間接預測或幹擾量子躍遷中,一定存在一個不可或無法捕捉的組分。

具體來說,量子躍遷從激發態向基態的回落過程,並不總是平滑和可預測的,這就是作者所描述的「不可捕捉」的組分。研究指出,觀測設備與受測系統的「連接度」,對系統躍遷有直接影響。在這一過程中,量子躍遷由觀測的時間尺度而非躍遷過程定義。觀測設備和量子系統的連接可能很弱,正如耶魯大學進行的實驗,在這種情況下,通過「咔噠」信號的暫停能預測量子躍遷。

量子系統的轉變通過基態和激發態的混合實現,這稱為量子系統的疊加態。然而,在觀測設備和系統的聯繫超過一定閾值時,這種系統疊加態就會趨向某一個能值,並保持相對穩定,直至再次突然回到基態。在這種特殊情況下,「量子躍遷的進程就很難被預測或中途逆轉,」論文的共同作者Parveen Kumar解釋道,他是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博士後。這意味著,即使我們一開始成功預測了量子躍遷發生,但無法避免會再次「跟丟」系統。

而即使在躍遷可預測的期間,也會存在一些差異。Snizhko表示,這些過程中還包含著一種不可預測的組分。可捕捉的量子躍遷通常具有一個處在基態和激發態的疊加態上的躍遷「軌跡」,但整體的躍遷軌跡並沒有明確的方向或終點。「量子每達到軌跡上的一個節點,躍遷有可能繼續,也有可能回到基態」,Snizhko解釋道,「甚至躍遷剛開始就緊急中斷。躍遷軌跡是確定性的,但是誰也無法預測系統是否會完成躍遷過程。」

耶魯大學的研究中也出現了同樣的現象。這些研究人員稱這些能預測的量子躍遷是「茫茫未知的大海上的小島」。論文的通訊作者之一、哥倫比亞大學博士後Ricardo Gutiérrez-Jáuregui說:「這項研究發現當光子信號消失的時刻,整個系統會按照預期的途徑達到激發態。這一過程十分迅速,但不是瞬時的。這意味著我們的設備仍舊有機會干擾躍遷軌跡。」

量子物理正在坍縮

Zlatko Minev是微軟託馬斯沃森研究中心的研究員,也是這項耶魯大學研究的第一作者。他表示這項新的理論研究「在以量子比特作為參數的實驗條件下,描繪闡述了一個簡單清晰的量子躍遷模式」。他認為,這項研究與先前的耶魯實驗互相參照,顯示「相比於我們之前的認識,量子躍遷軌跡的離散性、隨機性和可預測性還有待更廣闊而充分的研究。」

具體而言,耶魯大學進行的研究首次揭示了量子躍遷的微妙行為——系統從基態到激發態的躍遷能被預測,表明量子世界中部分是可以預測的。這在此前曾被認為是不可能的。當Minev首次與組內的其他研究者討論預測量子躍遷的可行性時,受到了一位同事激烈的回擊:「躍遷軌跡如果能預測,量子物理界就要坍縮了!」

圖片來源:Pixabay

「我們的實驗最終成功了,並且推斷出量子躍遷整體路徑是隨機和離散的。然而,在更精密的時間尺度上,每一步躍遷都是連續而逐步開展的。這二者儘管看似矛盾,卻在量子躍遷中同時存在。」 Minev解釋道。

而這一躍遷過程能應用到整個物質世界嗎,如預測實驗室外的原子?Kumar還不確定,而很大部分原因在於研究條件上的過多限制。Kumar說:「推廣這項研究當然很令人興奮」。如果未來不同的觀測設備都得到了類似結果,那麼這種量子行為將能解釋量子世界的更多基本性質:在量子世界中,事件在某種意義上同時具有隨機性和可預測性、離散性和連續性。

與此同時,這項研究的成果或許很快就能得到進一步驗證。據魏茨曼研究所的Serge Rosenblum(並未參與上述的研究)說,這些效應能通過目前最先進的超導量子系統觀測,而魏茨曼研究所的量子比特實驗室正積極推進相關實驗。「我很驚訝,像量子比特這樣簡單的系統竟然能給予我們如此之多的驚喜。」Rosenblum補充道。

量子躍遷是自然界中最基本、最原始的物理問題,但一直很難被真正觀測到。直到最新的科技進展扭轉了這一局勢。華盛頓大學的助理教授Kater Murch(未參加其中上述的研究)表示:「耶魯大學的實驗啟發了這項理論研究,為解決這個數十年的物理難題打開了全新的局面。在我心目中,實驗與理論的相輔相成,最終轉變我們這些理論物理學家對世界的認知,為日後的新發現奠定了基礎。」

然而這個量子物理學的難題,並不會立刻消散。正如Snizhko所說:「我並不認為量子躍遷會在短期內得到完美解釋,畢竟它是量子理論中的一個基本問題。然而,在不懈的研究和嘗試中,我們或可以做出一些具有實際意義的發現。」

原文連結: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new-views-of-quantum-jumps-challenge-core-tenets-of-physics/

本文由微信公眾號「環球科學」(ID:huanqiukexue)授權轉載

轉載請先聯繫newmedia@huanqiukexue.com

編輯:aloysius

1. 2. 3. 4. 5. 6. 7. 8.

10.

相關焦點

  • 令人著迷的量子控制技術——探索量子物理學和經典物理學的邊界
    雷射冷卻微小的玻璃納米顆粒(比一粒沙子小几千倍)使其進入量子狀態,使研究人員得以探索量子和經典物理學之間的模糊邊界。雖然以日常標準來衡量,研究小組能夠操控的粒子很小,但它的密度和固體物體差不多,比原子物體大幾百萬倍,也更複雜。原子物體包括單個原子、離子和分子,傳統上用於研究「量子運動」。
  • 關於量子物理學,每個人都應該知道的六件事
    歡迎點進老胡說科學,本篇文章和大家分享量子物理的一些基本常識。量子物理學通常從一開始就令人生畏。這有點奇怪,甚至對那些每天都在研究它的物理學家來說,這似乎是違反直覺的。但這並不是不可理解的。如果你正在閱讀一些關於量子物理學的東西,關於它有六個關鍵的概念你應該記住。這樣做,你會發現量子物理更容易理解。
  • 關於量子物理學,你需要了解的 4 個最酷的知識點
    量子物理學是科學家們剛剛進入的領域,他們的發現正在不斷da破我們先入為主的觀念。量子物理學解釋的一些事實似乎是不可能的,違反直覺的。下面是你應該了解的關於量子物理學的 4 個知識點。1.「量子」到底什麼?「量子」這個稱呼好像讓很多人完全糊塗了。
  • 百年的超越:量子物理學與量子計算機
    中關村在線原創量子計算機那麼什麼是量子、什麼又是量子計算機?我覺得作為中關村在線的網友有必要知道。我在翻閱了不少資料之後,寫出此文,希望能用淺顯的語音能讓你有所了解這個全新的領域,多少也知道量子理論誕生的來龍去脈。經典物理學的挑戰我們先把時鐘撥回到一個多世紀以前的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
  • 科學網—量子物理學:到底什麼是真的?
    這促使物理學家重新思考類似事情使粒子表現得像波一樣的觀點。圖片來源:Dan Harris/MIT Owen Maroney擔心,物理學家將大半個世紀都花在了欺騙行當上。物理學家用希臘字母Ψ表示,並且利用它描述粒子的量子行為。依靠試驗,波函數使研究人員得以計算出在任何一個特定位置觀測到電子的機率,或者電子自旋朝上或朝下的可能性有多大。然而,數學無法闡明波函數真正是什麼。它是一種實體的東西?或者只是一個計算工具? 用來尋找答案的測試極其微細,並且尚未產生明確的答案。不過,研究人員對於答案將近持樂觀態度。
  • 離奇而迷人的量子物理學:人類也是一種波
    在量子領域,這一問題看似簡單,卻難以回答,答案取決於問題的切入點。當一束光穿過兩條縫時,它是波。而當同一束光射到導電金屬板上時,它又成了粒子。在適當條件下,可以通過測量光量子(即光的基本量子)的類波或類粒子反應,驗證現實的離奇雙重性質。
  • 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揭曉!他們的發現顛覆了對宇宙的認知!
    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學院宣布將201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予吉姆·皮布爾斯(James Peebles),米歇爾·麥耶(Michel Mayor)和 迪迪埃·奎洛茲(Didier Queloz),以表彰在宇宙認知的顛覆性貢獻。
  • 新型量子數據機可連接量子網際網路
    中國航空報訊:量子物理學不僅在量子計算領域而且在量子網際網路方面都有望取得巨大進步,量子網際網路是將數據從一個地方傳輸到另一個地方的下一代框架。現在,科學家發明了適用於量子數據機技術,該技術可以充當網絡網關。
  • 從超級計算機到量子計算機的飛躍,或將解開物理學中最神秘概念!
    雖然大多數人都很熟悉時間和溫度的概念,並且每天都會看它們幾次,但事實證明,這些基本概念在物理學中仍然是個謎。玻爾茲曼因子有助於對溫度效應進行建模,這些溫度效應可以用來預測和控制原子行為和物理性質,它們在經典計算機上效果很好。然而,在量子計算機上,計算中使用的量子邏輯門(類似於數字電路中的邏輯門)是用複數表示,而不是波爾茲曼因子,根據定義,波爾茲曼因子是實數。
  • 12本關於量子物理學和天體物理學的科普書籍
    《同時通過兩扇門:捕捉我們量子現實之謎的優雅實驗》,作者:阿尼爾·阿南塔斯瓦米光是波還是粒子?是的,也許不是吧。牛頓假設光是離散的「微粒」,1803年託馬斯·楊的雙縫實驗推翻了牛頓的理論,證明了光的雙重性,光既可以作為粒子,也可以作為波。一百年後,量子力學又一次把現實拋給了大家。阿南塔斯瓦米巧妙地描述了一個至今仍困擾著物理學家的簡單實驗科學和歷史。2.
  • 紀錄片《宇宙的構造》|顛覆時間、空間、認知……要看!
    普通人對宇宙對認知,可能更多來自於書本和科幻電影。今天為大家推薦暢銷書作家布萊恩·格林(Brian Greene)的同名著作拍攝的一部4集紀錄片。它向我們展現了科學家對於空間、時間最複雜圖景的理解,以及宇宙中最有悖於我們常識的一面。隨著人類的不斷探索,我們最終是否能夠靠近這個世界的本質呢?
  • 量子物理學的裡程碑:把光存進「手提箱」
    原創 長光所Light中心 中國光學 收錄於話題#量子光學4個撰稿 | Pavia(清華大學 博士生)信息的存儲和傳輸是任何計算系統的基本組成部分,量子計算系統也不例外,光量子信息的受控操縱、存儲和讀取,對於量子通信和計算的發展至關重要。
  • 萬物皆為疊加態粒子:如何用量子物理學詮釋生活?
    我不是物理學家,也不是什麼科學家,只是一個量子物理學狂熱愛好者,量子物理學就是我寫作靈感的主要來源。 自從一腳踏入令人著迷的科學世界,我開始用所學宇宙法則來解釋周圍的一切,其中一個法則與粒子的疊加有關。思考得越多,就越發現生活中應用這一概念的地方越多。首先我們聊聊,什麼是量子疊加?
  • 人類物理學或遭「顛覆」,匈牙利科學家,發現支配宇宙的第五種力
    ,如今的人類社會之所以可以發展的如此好,很大程度上與科學家們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如果沒有科學家的智慧為人類探索世界、提供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不可能存在目前人類世界的發展,值得一提的是在這其中,物理學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 量子光學或改變生活 阿羅什、維因蘭德獲諾獎實至名歸
    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導,北京時間10月9日傍晚,2012年度諾貝爾物理學獎在瑞典皇家科學院揭曉,之前媒體預測的大熱希格斯玻色子,也就是通常稱為疑似上帝粒子提出者與諾貝爾獎失之交臂。 最終,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被同樣研究量子物理學的法國科學家塞爾日·阿羅什與美國科學家大衛·維因蘭德攬入懷中。那麼,他們的研究成果到底意味著什麼?
  • 量子力學誕生後的120年,沒有人真正懂他
    普朗克推導的結果表明,能量不可以取任何值,而只能是一個常數(即後來的普朗克常數)的倍數。然而,能量具有離散的值在當時是難以被接受的。甚至連普朗克自己對他的發現也表示不解。他用了多年時間,試圖將的這個常數應用到經典物理學中,但都沒能成功。
  • 「道」與量子物理學之間的關係《老子·第三十二章》
    一直被老子提倡的「道」與量子物理學存在著某些關聯。為什麼呢?在這一章當中,「道」在老子的思想裡,「道」為「樸」,而「樸雖小」,它是我們無法觀測,卻又真實存在於宇宙的東西。在量子物理學中,量子猶如網絡節點般分布在宇宙的各個角落。
  • 神奇的量子「分身術」
    微觀量子世界的亞原子粒子,也有這個本事。例如,一個電子,可以同時出現在兩個不同的地方。     在單光子雙縫幹涉實驗中,量子就將「分身術」展現得淋漓盡致。引用視頻,非本文作者原創     科學家令單光子一個一個通過雙縫,在較長時間後,仍然可以形成幹涉條紋。
  • 21世紀10年代,這十年,物理學發生了什麼?
    在1964年之前,一些理論很好地描述了宇宙,但他們有一個問題:他們預測某些物理學家已經知道有質量的粒子應該是無質量的。六名科學家(最著名的是彼得·希格斯)發表了三篇論文來解決這個問題,詳細闡述了一種機制,即質量可以在被稱為「計量玻色子」的帶力粒子中出現,這樣那些解釋宇宙的理論就仍然有效。這種機制需要另一種粒子的存在,即希格斯玻色子。
  • 扎克伯格變身「虎爸」:給女兒讀量子物理學
    【TechWeb報導】12月14日消息,Facebook(臉書)CEO扎克伯格自從女兒出生後,就儼然變身成為一個超級奶爸,可是讓人詫異的是,扎克伯格竟然讀量子物理學課本給女兒聽。扎克伯格變身「虎爸」:給女兒讀量子物理學課本(圖片來自小扎臉書主頁)如圖所示,扎克伯格和太太正在讀量子物理學課本給女兒Max聽,雖然是Quantum Physics for Babies,但估計也夠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