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高認真玩」的關注焦點不在於積木,而是在於它們所創造的故事。但是沒有積木就沒有故事。積木和模型成為了隱喻,而模型的全景圖就成了故事。
什麼是「玩」
也許我們應該先澄清一下,大部分玩都不是膚淺的。即使是我們在小時候所參與的各種玩,也帶有某些目的,雖然這些目的常常並沒有表露得很明顯。
霍伊津加解釋說:「玩來自一種天生傾向:模仿、釋放累積的壓力,或為更高級的功能性行為做準備和練習。」
例:當兒童利用樂高積木搭建建築物時。兒童通常完全沉浸其中,被內在地激發出搭建什麼東西的動機——反映了某些個人經驗;面臨的不確定性與疑問;樂高建築通常會放大玩家想要展示的東西的體質,或者它是一種想像世界的表現。
顯然,玩重在過程。兒童的玩是重要的成長活動,但兒童並沒有明確選擇玩來發展他們的技能、能力,或解決他們所面臨的挑戰。對成年人來說,在也是自然而然的嗎?我將會在下面的一篇文章回答這個問題.
什麼是「認真玩」
1.有目的地聚集在一起發揮想像力
參與者在實踐過程中,召集夥伴並一致同意,發揮他們關於某個實際問題的想像力以找到解決方案。在尋找問題過程中,孩子們將發揮他們的想像力,從不同的角度理解它的複雜性和不確定性,從而形成概念。讓孩子來應對挑戰、推翻成見,或僅僅是為了形成一種新的、共同的理解。
2.是探索和準備,而不是追求結果
在玩的過程中,孩子刻意自由想像許多不同的東西。他們探索不同的路徑,找出哪些可行哪些可不行。想像出來的許多東西有的僅僅停留在概念階段,也有一些會被付諸行動。但行動不是玩的過程中的要點——想像才是。
我們還可以借用物理學隱喻來解釋這一點:認真玩的目的是創造勢能。
當孩子開始實施過程——將玩的成果真正實踐到生活中去時,勢能就變成了動能。這一目的性是將認真玩與兒童玩耍區別開來的特徵之一。
3.遵循具體的規則或語言
孩子在想像過程中必須遵循具體的規則或語言。有助於打破常規思維模式,鼓勵孩子自由運用想像力。他們可以沉浸在對可能性的探索中,而不必擔心要做決策。我們大部分人習慣認為,在思考過程中,我們必須儘快儘早做出決策。因此,我們需要利用相當有力的引導性語言系統來打破這一點,幫助孩子繼續進行探索與盡情的想像。
因此,「樂高認真玩」是一個思考、溝通和問題解決方法,它面對的是孩子所遇到的實際問題。
帶著目的玩
當我們將玩看作解決具體問題的方法時,帶著目的去玩就有了意義。這一目的必須是明確的,並且孩子在開始玩之前已經形成了一致。
樂高課堂遵循4C教學流程:聯繫(Connect)— 建構(Construct)— 反思(Contemplate)— 延續(Continue)。教學流程有效的讓孩子明確自己的目標?教師將學生已有的知識、興趣與課標、知識點進行聯繫,讓學生面臨一個開放式的挑戰或任務,將置身於問題解決方案尋找者的角色。當孩子建構現實或虛擬世界中的事物時,他們同時在腦海中建構知識。
因此,教師應該鼓勵學生有意識地思考在建構階段完成的成果、遇到的困難、解決的辦法、獲得的領悟。讓孩子有目的性的對於自己搭建的作品不斷地反思,反思階段是一個思考的過程。
每一個樂高課堂都以一個新任務的提出與解決為結點,這個新任務必須建立在這堂課新授知識的基礎上。讓孩子能夠自主學習、嘗試、探索、創新,給孩子有機會應用所學到的技能。同時,學生經歷更深層次新任務的自主探究與解決過程後,能為下一堂的新知導入作好鋪墊。
LEGO——lin老師微信:13113363130
可直接掃描下方二維碼進行添加
分享】點擊右上角按鈕發送給您的朋友或者分享到朋友圈,讓更多喜愛樂高夥伴一起學習,樂高要一起玩,才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