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記一記追這部動漫時想到的,喜歡的,和覺得遺憾的事情,原本打算寫個短評,誰知道還越來越長了,框框也裝不下了,那就搬來這裡好了😂
其實看動漫或者追劇稍多一點的時候,慢慢就會發現自己有了一種既視感,總覺得某一主題或某個情節在哪裡見到過,看《約定的夢幻島》時覺得這一點尤為明顯,然後總想記下來,雖然並不是為了比較優劣異同,但內心也總有一種互相參照,並列賞析的願望,畢竟若是透過一部作品想到更豐富的東西,本身就給人一種擴充體驗的樂趣。
那關於夢幻島的題材,先想到的就是和這種形式類似的反烏託邦三部曲了,充滿了權力與規訓,支配與服從;此外,看第一集的時候各種元素都讓我無法不想起石黑一雄的Never Let Me Go, 監護人、不知情的少男少女、統一的制服、生死未卜的前途,所探討的問題也很相似,倫理,生死,取捨,價值等等,與石黑的小說不同的是,這部劇中人物的反抗意識更為強烈,當石黑小說中的人明白自己的身份後,他們選擇隱忍而平靜地走向死亡;然而艾瑪她們卻決定要為了自由而抗爭,因此繞不開的是關於自由的探討。
那麼問題出現了:是該享受被安排好的幸福然後順從地死去,還是押上一切放手一搏去賭那一絲自由的可能,這從來不是一個容易的選擇。然而正如雷喊出的那句「我們可是人類啊」,他不惜犧牲性命也要擺脫這所孤兒院的控制,人的力量在不順從之中得以彰顯,正如希臘悲劇中挑戰天命的英雄,這種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精神是對高貴人性的最好詮釋。
說到人物形象塑造,艾瑪的一些特質很像巨人裡的艾倫,(其實和巨人相似的地方還蠻多,比如牆、比如敵人、比如未知世界和生存危機等等),他們的存在都表明,智慧與謀劃固然重要,但是能驅動二者、成為整個行動核心的,必然是堅韌的精神力和崇高的理想;個人最喜歡的還是諾曼,他溫文爾雅,心思縝密,且頭腦冷靜、臨危不亂,見到他總想起溫柔又可靠的菅原;可以說整個逃跑計劃都是他的深謀遠慮在保駕護航,不過,也不得不承認他有點太全能了,期待後期能有更豐富多面的性格展現,也希望其他孩子的性格能更立體一些,與主線故事的融合度更高一些。喜歡的還有菲爾小天使,他真是聰明又可愛,更重要的是,他象徵了一種傳承的意識,即使艾瑪和雷他們的逃跑有可能失敗,但只要真相之火不熄滅,對自由的探索就不會停止,菲爾身上所傳承的就是這樣的精神。
其實伊莎貝拉媽媽和艾瑪隱約的對照描寫,細想也讓人覺得很有意味。曾經伊莎貝拉到了牆上想逃跑,但她最終放棄了;曾經她看著重要的人離去,但她最終沒能挽留住什麼;她對世界絕望了,也對自己絕望了,於是她選擇活下去,作為唯一對抗這荒謬的辦法。而主人公艾瑪也與伊莎貝拉有相似之處,她也是今後可能成為媽媽的人,甚至經歷都如此相似,但她到了牆上,卻沒有回頭,她也曾目送重要的朋友諾曼離去,卻沒有消沉,而是依舊不放棄抗爭,因此當媽媽看到堅定離去的艾瑪時,她未嘗不感到釋然:自己曾經跌倒的地方,艾瑪卻站起來了,如果是她的話,也許可以找到一條自己當初沒能找到的路。(這就又讓我想到小排球裡面白鳥澤的教練對待日向的心情,曾經因為身高的問題教練爺爺心有自卑,嚮往壓倒性的強大與力量,但是沒想到如今同樣身材矮小的日向卻沒有迴避這一弱點,而是利用它開闢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雖然看上去教練處處為難日向,但更多的是期待在他身上達成自己當年留憾的心願,看到當年未能找到的可能吧!)
誠然我有許多的喜歡,可是自然《夢幻島》也有些許讓人感到遺憾的地方。首先設定上來說,這群孩子太萬能了,你總感覺他們什麼都知道,什麼都能做到,全員好人,全員配合,這其實減損了故事的真實性;其次,劇情的鋪墊也沒太夠,反轉基本靠作者直接給,就是那種我知道你想逃跑,我知道你知道我想逃跑,我知道你是間諜,我知道你既是間諜也不是間諜,沒關係,總之就是你們互相說都知道了,然後觀眾點頭好的那我們也知道了,能夠通過推理和暗示得來的突轉和發現太少了,這真是減少了好大一部分的樂趣,也許這也和動畫篇幅短有一定關係吧。(有點像看《異度侵入》時候的觀感) 最後,回憶插入不那麼自然,比如修女和媽媽的過去,總集中在人物flag飛起或者受挫的時候放,有刻意煽情的嫌疑……當然了瑕不掩瑜,而且這些也只是個人感受,說不定我的遺憾反而是別人的精彩呢,還是見仁見智啦~
最終的衝突還沒出現,完整的世界還未揭示,期待看到他們更真實更勇敢的樣子,期待他們能在障礙重重的世界殺出一條通往光明的路,那時我也一定會有更多的想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