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見你之前》,從電影的名稱來看,無論是翻譯過來的中文,還是英文,似乎都如字面意思那般,強調的是男女主相遇之前的那個自己,但當看完電影後,覺得真正令我感嘆的是男女主相遇後的那個自己。而這正是這部電影吸引我的一點,同時引發了我對電影名稱的含義的懷疑。我對此的解讀是:遇見你之後,我才遇見了我自己,哪個更好的自己。 這部電影的劇本是難得一見的,這種無奈的愛情在現實生活中存在的機率是很低的。這種愛情便是,我與你相愛,我卻阻止不了你離開我,甚至我以後都見不到你,這種對愛情無能為力的感覺就如失戀那般,會讓人在不知不覺中代入自己的故事,從而讓人產生共鳴。女主克拉克的人設是一個典型的傻白甜,在不幸遭遇失業後被男主威爾的媽媽僱用,成為威爾的護工,這樣的命運讓他們在此情此景下相遇了。在他們相處的前期,他們互相也以為這只是一份工作,一個使命,一份責任,一個陪伴。但當克拉克知道威爾要選擇安樂死後便一直試圖讓威爾放棄自己的選擇,她費盡心思,為威爾做了一系列精心的安排,最終以失敗告終,儘管他們陷入了愛情。威爾是一個意志強大的男人,他是電影中最堅定的那個人。面對重度癱瘓的自己,他仍保留著自己聰明的大腦、豐富的閱歷和不羈的思想,他曾拼命做過復健,可結果沒有改變,還是只能動一動手指頭,這不是愛情就能拯救的,他的身體無法從愛情中得到救贖。故而,他一早就安排好一切,在最後選擇有尊嚴地死去,這是他最慎重也是最好的選擇。

一個重度癱瘓的男人和一個純真善良的女人在一起了,女人為了讓自己愛的男人放棄死亡、重拾對生活的希望,義不容辭地陪伴在他身邊。也許對很對人來說,這是一個感人的愛情故事。但在現實生活中,這只能算是美好的烏託邦。原因很簡單——和身體健全的人在一起生活尚有許多地方需要磨合,更何況是和一個重度癱瘓的人一起生活呢。在這種現實面前,愛情便顯得脆弱不堪。所以,在男女主相遇之前,威爾有自己的喜好,有自己的判斷,有自己的堅守,有自己的處事原則,在一定程度上,他早已是一個完整的人,他已經被生活磨礪得足夠好。而在男女主相遇之後,只能說威爾在克拉克的影響下變得更加生活化一點,不再是完美得無懈可擊。他對克拉克在自己人生的最後一段日子的陪伴是包含著感激,也包含著愛,更是一種領悟。假若他沒有重度癱瘓,他不可能遇上克拉克,更不會愛上克拉克,兩人會在自己的生活圈內沒有任何的交集,最後會找到最適合自己的人生伴侶。但不幸的是沒有這種假如,威爾失去了健全的身體,正因為失去了,他們相遇並相愛了,他才會發現自己以前從未接觸過的生活也有美好而溫馨的一面,才會對家庭聚餐裡的瑣碎小事產生嚮往,這種種都是其生活化的表現。
在電影中,男主的變化並不明顯,真正的變化發生在女主身上。在遇見威爾之前,可以說克拉克就是一個智商正常、情商可愛、簡單純真的小女人。她的生活就是兩點一線,在工作地和家之間來回穿梭。克拉克在自己生活的小城市裡,被家人捆綁,沒有辦法追求自己的學業和夢想。圈子太小,眼光太窄,生活因而無趣。儘管威爾被困在一個小小的輪椅上,但他一直試圖鼓勵克拉克,鼓勵她走出去,去看看那更廣闊的世界,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與此同時,威爾也在用自己的行動向克拉克闡釋關於他的另一個精神世界。這些都是克拉克難以理解的東西,但威爾卻對這些看似新奇的思想觀念習以為常。威爾幫助克拉克挖掘出一個連克拉克自己都不認識的新的自己,這單靠愛情的力量是做不到的,這還需要優秀的伴侶帶來的正能量的支撐。
可以說,女主是極其幸運的。無論是誰,在遇到一個高於自己的思想境界並且願意幫助自己的人,都是十分幸運的,更何況女主還從中獲得了愛情。在威爾安樂死後,克拉克聽從威爾的安排,來到了威爾最愛的城市——巴黎。克拉克穿著威爾送的黃黑相間的條紋襪褲,漫步在巴黎街頭,品著香醇的咖啡,沐浴著溫暖的陽光,與形形色色的法國人擦肩而過,這對她來說無疑是一個新世界。她的世界變大了、變新了,她有了新的想法,她懂得去接納新生活,她嘗試著享受新生活,她的未來將充滿陽光和微笑。
電影以男主威爾的死為結局是最合情合理卻又最真實的安排。編劇將這種類似於失戀的結局升華了,能讓人理性地理解為:我愛你,我卻不能擁抱你,我也早已不再是原來的我,我找不回我自己,所以我要離開你。儘管命運對威爾開了一個玩笑——在事業有成時意外癱瘓了,但他沒有選擇渾渾噩噩地度過自己的一生,他不是那種只要能吃飯能喝水能呼吸就可以滿足的男人。他熱愛運動,熱愛生活,享受工作,具有讓女人無法抗拒的魅力,可想而知,曾經的他是多麼地意氣風發,因而他在癱瘓後依舊魅力四射。克拉克的出現改變了他人生的最後六個月的生活。這一切都是他不能接受也不想面對的,他曾經有多愛自己,如今就有多恨自己的無能為力;他過去有多麼熱愛生活,對未來就有多麼絕望。即使他還能通過很多方式來使自己一點點地靠近原來的生活,但做每一件事時他都要費盡艱辛,這些步履維艱的進步對他所經歷過的那前三十一年的人生來說實在是太渺小了,更別說要忍受自己那日趨惡化的身體。他無法活出自己,他被過去禁錮,被禁錮在一個小小的輪椅上,永遠沒有未來,既痛苦又絕望,他唯一能做的強硬的決定就是決定自己的生死,所以他才會在面對愛人和親人時做出了去另一個世界地選擇。這部電影因此沒有淪為徹底的煽情,是因為從始至終,死神都不曾離席。
離別,就註定了悲傷是難免的。但在威爾生命的最後一刻,克拉克不再賭氣,她去往瑞士,在威爾的身旁陪伴他走到生命的盡頭。如果說,之前那段美好的時光對克拉克而言是一次生命的邁進,那這最後一刻就是真正意義上的脫胎換骨。生命,就如一條有始有終的線段,當一個人無法自由自在地生活時,他僅剩的自由就是選擇有尊嚴地死去,這是他把握自己命運的另一種方式。
這兩個意外交錯的生命,在彼此的生命中留下了一個深深的烙印。即使生死相隔,卻感覺沒有誰能比他們離得更近。人與人之間的際遇就是如此奇妙,他們僅僅在彼此的生命中重疊了一段很短的時光,只是交叉相遇過,但對彼此的影響遠甚於那些陪伴他們到天長地久的人。
在這樣的一段近乎無望的愛情面前你會選擇面對嗎?歡迎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