闢謠:魚的記憶只有7秒?不,魚類是跨越3億年的高智商族群

2020-12-24 噠噠喵

它們成群遊動,但要無聲息,互不聯繫。它們不說話,不敢收,甚至不與對方生氣。——D.H.勞倫斯的詩作《魚》

我的父親平生只有一個愛好,就是垂釣。

小時候,我常常跟著他到大大小小的池塘釣魚。

說實話,每一次,我都是去的時候興奮,到達之後沮喪,因為對於一個孩子來說,無所事事地在曠野裡待上一天,真的是種煎熬。

我的父親就不一樣了,他真的可以坐在那裡,巋然不動,雙目緊緊地盯住魚鰾。

每當魚兒咬鉤後,父親就會興奮地將它們提出水面,而我則在旁邊歡呼雀躍地手舞足蹈。

有一次,父親讓我幫它把魚鉤從魚嘴裡摘掉。我緊緊抓住那條滑溜溜的鯉魚,小心翼翼地拖拽魚鉤。

那一刻,我看到那條鯉魚的眼睛充滿了驚恐。於是,我摘下魚鉤,把它抱到岸邊,放回了水裡。

我對父親說:「魚太可憐了,我們別釣了。」

父親沒有責怪我,笑笑說:「它們不會疼,因為它們什麼都不知道。」

一直以來,我都認為魚是種低級生物,它們目光呆滯,雙目無神;它們默默無聲,面無表情。它們好像也沒有記憶,沒有情感,更沒有思維能力,只是在水中靜默地活著而已。

如果不是機緣巧合地遇見《魚什麼都知道》這本書,我會一直帶著這種對魚類的刻板印象,直至生命的盡頭。

《魚什麼都知道》一經上市,就被評為《自然》十佳科普讀物和《福布斯》生物科學類十佳讀物。這本書從魚類的角度,為我們揭示了魚在認知方面有著超越人類的能力,它們可以感受到疼痛和快樂,也有情緒和渴望。這本書耗時四年,顛覆了已有認知的魚類科普,藉助動物行為學和生物學領域的發現,為我們揭開了水底深處的秘密。

這本書的作者是美國知名動物行為學家喬納森·巴爾科姆,他是美國人道協會科學和政策研究所動物知覺負責人,曾擔任BBC、國家地理頻道和多部紀錄片解說,並經常在《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等發表評論。作者通過對魚類多年的研究,用詳盡的案例為我們揭示了魚類不為人知的複雜行為,以及這些行為背後的智慧和情感,帶領我們開啟了一場重新認識水下熟悉而神秘的高智商族群之旅。

魚類是最早出現的脊椎動物,和人類一樣,每一條魚都是跨越3億年的演化奇蹟。

這世間所有的感同身受,都始於對感官世界的認知

可以說,在所有脊椎動物中,魚類對我們來說是最陌生的。我們會覺得它冷血、原始、愚笨、遲鈍。

但是,進化並不是向著越來越複雜的方向發展,古老的生物並不意味著簡單。就像尼爾·舒斌在《你體內的魚》中所寫:

「我們的祖先都是早期的魚類,在我們的身體裡,依舊留有這些共同的水生祖先痕跡。」

我曾經一直以為魚類的視覺系統很差,因為每當我站到它們面前,或是趴在魚缸上看它們的時候,它們對我沒有一點反應。

想起我有次去海洋館,看到一條大型魚的眼睛在轉來轉去地查看周圍的環境。當時覺得它很萌,現在才知道,雖然魚類沒有眼瞼,但它們的視覺系統很發達,只是眼部活動很難被察覺到罷了。

2014年,科學家在3億年前鯊魚狀的化石生物身上找到了視杆細胞和視椎細胞。這說明魚類的眼睛其實和人類的很像,魚在水下看到的物體就和人類在空氣中看到的物體一樣清晰。

不僅如此,很多魚的視覺能力其實遠超於人類。比如傭鰈魚不僅擁有超強的雙眼視覺,雙眼還可以從身體探出來,單獨轉動。這種體驗是我們人類所沒有的,比如,你可以一邊追劇一邊擦桌子,但你一定不能同一時刻,一隻眼睛看手機,另一隻眼睛盯著桌上的灰塵。

魚類不僅僅是視神經發達,它們還有視覺意識。

記得我在上學的時候,看到過一張讓我咋舌的照片,照片中的比目魚被放在水箱中的棋盤上,幾分鐘後,它的背部就會出現期盼的紋路,從遠處看,根本分辨不出。

凹吻鮃高超的偽裝技巧

很多人猜想,比目魚的這種通過改變皮膚色素分布模擬背景的能力是因為細胞機制。但是,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如果比目魚的眼睛受傷或者蒙上了沙子,那麼,它就很難將身體顏色與周圍環境匹配。

魚類的視覺意識不僅體現在此,和人類一樣,它們也有視錯覺。科學家通過給魚類展示艾賓浩斯錯覺發現,和人類一樣,魚類也會選擇看起來更大的圓盤來獲得食物獎勵,即便左右兩個圓盤實際上是同等大小。

艾賓浩斯錯覺

魚類不僅有讓人驚嘆的視覺,同樣還擁有人類難以企及的嗅覺。

魚類的鼻孔有幾千根細小的纖毛,不斷地將水吸進排除,上皮細胞發出的信號會傳送到大腦前端的繡球。

比如,紅大馬哈魚能在一億分之一的密度裡,感受到蝦的存在。這相當於一個人在奧林匹克標準大小的泳池裡,覺察到五茶匙的量。而鮭魚能夠感知到稀釋到八百億分之一濃度的海報的氣味。這相當於奧林匹克泳池裡2/3滴水的量。

嗅覺對於大部分魚來說極其重要,其中最實用的技能就是在面臨危險時,釋放某種信息索引發同伴的社交回應。

魚類的報警物質細胞存在於皮膚中,非常敏感。哪怕一條魚的身上只有千分之一毫克的皮膚損傷,和他生活在14升水族箱裡的其他魚,也會出現驚嚇反應。

可以試想一下,如果將一個棉花糖切上兩千萬塊,並將其中一塊放進盛滿水的水槽中,我們是否還能感受到棉花糖的甜味?

魚類需要繁衍和四處遊動,它們每天會在不同的時間去不同的地方。魚類沒有手機,不會下載各類導航APP,但是,無論是短程還是長途,它們總能用各種各樣的方式找到方向。

鮭魚在廣袤的大海裡生活多年後,還能回到自己的出生地產卵,一直是人類嘆為觀止的傳說。在歸去來的旅程中,鮭魚就是憑藉自身驚人的嗅覺,追蹤著家鄉水特有的氣味特徵。

02 安靜沉默,不見表情,但所有的苦痛哀樂曉暢於心

前幾天,在給魚缸換水的時候,我不小心沒有端住。於是,整個魚缸啪地碎在了地上。魚缸裡的三條小金魚在地板上,跳躍著掙扎。

三歲的兒子看到,趕忙跑過來,然後用小手去抓小魚。

我嚇得趕緊制止他:「小心,媽媽來救它們,你扎到手怎麼辦?」

沒想到,他馬上回答說:「我會哭啊,可是它們受傷了都不會說話……」

是啊,魚不會說話,沒有表情,所以我們總是自然而然地忽略了它們的苦痛。

但是,我們卻忘了,魚也是脊椎動物,它們身體的基本結構和哺乳動物一樣,也有脊椎,感官和腦控制的外周神經。

研究人員曾對鱒魚進行過研究,發現鱒魚體內存在三叉神經,也就是腦神經中最粗大的神經。所有的脊椎動物都有三叉神經,三叉神經中包含Aδ類神經纖維和C類神經纖維,這兩種神經纖維與痛覺有關。

對此,科學家琳內·斯內豋指出:

「鱒魚體內Aδ類神經纖維與哺乳動物體內C類神經纖維的作用是一樣的,它們都會對多種多樣的有害刺激做出反應。」

可是,這不能排除魚類的神經元、神經節和大腦在面對傷害刺激時所做的反應,是因為真正感知到了疼痛,而不是出於條件反射。

為了進一步證明這點,研究員做了這樣的實驗:

將鱒魚分為四組。在短暫的麻醉後:在第一組魚的嘴部注射蜂毒第二組魚注射食醋第三組魚注射中性生理鹽水第四組與不進行注射

之後,研究員將這些鱒魚重新放回生活的水箱中,自己則躲在黑色鏈子後面悄悄觀察。

結果,所有的鱒魚都明顯表現出了痛苦,但程度不同。注射蜂毒和食醋的鱒魚的鰓動頻率高達每分鐘90次,並且直到三小時後才回復到正常水平。

美國獸醫協會在《2013年動物安樂死指南》裡提到:

有實驗表明,魚類受到傷害刺激時,前腦和中腦會產生明顯的磁電活動,而且對不同傷害感受器的刺激所產生的腦電活動也不同,這一結果推翻了魚類對疼痛刺激的反應僅僅是條件反射的觀點。現有大量證據都表明魚類和陸生脊椎動物一樣,會儘量避免受到疼痛的折磨。

有研究表明,鯉魚在上鉤一次後,要經過長達三年時間才會再次咬鉤。那麼,為什麼很多人在釣魚的時候發現,很多魚會一次次回到垂釣者的手中呢?

因為它們很餓,需要進食。對於魚類而言,生活環境的不確定性太大了,它們不能放過任何可以進食的機會。可以試想一下,如果你正餓得前胸貼後背,這時有人往你的漢堡裡塞魚鉤,你肯定會選擇繼續吃漢堡,因為不吃就會餓死。

弗拉基米爾·迪內茲曾經在《龍之歌》裡寫到:「每一種我們認為愚蠢無聊的動物,都有令人驚嘆的秘密,只是沒人發現罷了。」

確實如此,因為魚不但會感覺到疼痛,也有著無法言說但切實存在的情感。

魚並不像我們以為的那麼孤獨,它們認識設變的每一條魚,有自己喜歡的小夥伴。如果你有過養魚的經驗,就會發現,它們在開心的時候,會常常彼此觸碰,有時候還會摩擦和輕咬。

就連鯊魚這種危險魚類,在被觸碰後也有愉悅的反應。潛水員會輕撫那些信任自己的鯊魚,讓它們放鬆下來。如果發現它們的嘴裡有魚鉤,就會幫它們取出來。當其他的鯊魚看到夥伴有如此厚待的時候,也會紛紛遊來,希望潛水員幫自己取出魚鉤。

潛水員幫鯊魚取出魚鉤

魚類也會感到喜悅和快樂,它們也會「發明」一些自己喜歡的遊戲。

2005年,布格哈特在《動物遊戲起源》一書中,講述了對灰體藍首魚的研究。三條灰體藍首魚會在浴缸中和溫度計互動,而且每條魚的反應都不一樣。1號魚會攻擊溫度計頂部,讓溫度計左右搖擺;2號魚則是圍著溫度計轉圈,不時地碰一下;3號魚會隨意頂撞溫度計的任意位置,是溫度計在魚缸裡上下跳動。

被稱作「水中飛毯」的蝠鱝會經常集結成群,一起躍出水面,有時肚皮朝下落回水面,有時背部入睡。之所以有這樣的行為,不是因為它們捕食或缺氧,而是它們覺得這樣很有趣。

蝠鱝躍出水面

愉悅感能激發有益的行為,魚兒懂得自得其樂,更懂得如何使自己樂在其中。

我們都知道,情緒的產生需要腦迴路,這種古老的結構在演化過程中一直存在,所有的脊椎動物都有。比如,我們人類大腦中的杏仁核,就負責產生情緒,識別情緒和調節情緒,我們會在突發事件面前,做出逃跑或攻擊的行為。

魚類也是如此。魚類大腦中內側腦皮層的功能和杏仁核一樣,當這一區域被切斷神經連接喪失了功能或接受了電力刺激後,魚類就會出現攻擊或逃跑的行為。除了呼吸更加急促並釋放警示信息外,它們還會表現出陸地生物感到恐懼時的典型行為。

在很多司空見慣的現象背後,蘊藏著的是我們不曾知道的奧秘。在很多習以為常的認知背後,潛伏著的是我們不曾想過要探究的真實。

03 伴隨理性的覺醒,重新審視那些無聲生命的智慧

如果大自然設置了一個治理問題,解決這個問題會帶來巨大優勢,那麼經過一段時間,生物就會獲得認知能力。

可是,我們總因為魚的體型小或者因為它們和人類疏遠,就以為它們沒有智慧。

就像徐志摩在《魚》這首詩裡所寫:

傳說魚的記憶只有7秒,七秒後便不記得過往物事了,所以小小的魚缸裡它也不覺得無聊,因為7秒後每一寸遊過的地方又變成了新天地...

詩歌縱然浪漫,但卻不是事實。事實上,魚的記憶水平遠比我們以為的要強,魚也遠比我們以為的要聰明。

哥倫比亞大學的生物教授託尼·皮徹曾在教授課程的時候,做過這樣一個關於金魚的實驗。託尼教授在魚缸中為每條金魚都放置了餵食管,每根餵食管的顏色只有細微的差別。於是,每條金魚都選擇了一條餵食管進食。

第二年,託尼教授將這些金魚和其他沒有參與過實驗的金魚放在一起,又做了同樣的實驗。結果發現,參加過實驗的金魚很快就遊到了自己之前用過的管子前。實驗證明,雖然已經時隔一年,但是,金魚仍然記得去年實驗中自己管子的確切顏色,以及位置。

蝦虎魚的智力更是可見一斑。每當退潮時,蝦虎魚喜歡呆在靠近海岸的地方,躲在單獨的溫暖水窪裡。為了躲避其他的捕食者,它們會頻繁地跳到旁邊的水窪裡。

於是,很有人疑惑,跳到巖石上的蝦虎魚為什麼沒有暴曬而死。科學家通過研究證實,蝦虎魚的大腦出乎意料的發達,它們能趁滿朝時一邊遊泳,一邊記住潮間地勢,並牢牢記住低洼地勢的分布,而這些地方在退潮後就會形成水窪。

很多魚類能做到的事,我們並不能做到。很多時候,當我們說到「智慧」的時候,不過是指「能像我一樣思考」,這是一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智慧觀,而想要走出自我的牢籠,就需要對魚類的思維能力重新認識。

2009年7月,生物化學教授貝爾納地在潛水時發現了一些不尋常的事。

他看到一條鞍斑豬齒魚衝著一個埋在沙子裡的蛤蜊吐水,把它挖出來,然後將它用嘴銜著帶到30米之外的一塊大巖石旁邊。然後,這條魚迅速甩頭並選準時機及時鬆口,反覆幾次之後,蛤蜊終於在巖石上摔開了。在20分鐘的時間裡,這條魚用同樣的方法,吃掉了3個蛤蜊。

鞍斑豬齒魚魚正在摔碎蛤蜊

可見,魚類沒有四肢,但是這並不阻礙它們使用工具。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紀錄片,生活在熱帶水域的射水魚會藉助水來覓食。它們會用舌頭抵住上頜凹槽後,突然收縮喉部和口部,快速噴射出高達3米的水柱。

水柱是用來做什麼的呢?用來捕食。射水魚潛伏在甲蟲或螞蚱棲息的葉片下面,噴射昆蟲、蜘蛛、小蜥蜴,幾乎百發百中,屢試不爽。

射水魚正在噴射「炮彈」

在想,魚類的噴射水流歷史是不是和我們的祖先投擲石頭的歷史一樣久遠。又或許當我們的祖先開始在鐵氈上敲打熱金屬之前,鞍斑豬齒魚就已經在用石頭砸蛤蜊了。

魚類擁有創新能力,可以學會費力且精巧的捕食方法,甚至比靈長類動物還要聰明。

科學家曾邀請魚類和靈長類動物一起參加了一個實驗。研究人員準備了兩盤一樣的食物,不同的是一個盤子是紅色,一個盤子是藍色。規則是如果先吃藍盤子裡的事物,那麼紅色盤子就會被拿走;如果先吃紅色盤子裡的,藍色盤子還會留在原地,也就是說可以吃到兩盤。

當然,所有參加實驗的動物不能像我們一樣有語言的溝通,所以它們只能憑經驗獲取這一規則和信息。

結果證明,平均只需要45次實驗,參加實驗的6條裂唇魚都學會了先吃紅色盤子裡的食物。相比之下,2隻黑猩猩是在100次實驗內才解決了這個問題,剩下的2隻黑猩猩和紅猩猩、捲尾猴,知道最後都沒能學會先吃紅色盤子裡的事物。

很多事實提醒我們,腦容量、體型大小、長著皮毛還是鱗片等因素,都不是評判直立的硬性標準。智慧是多種多樣的,每一種智慧都與生存環境緊密相關。

大自然是最偉大的造物主,平等地對待每一種生物,從不厚此薄彼,而每一種生物也都是這世上獨特且完美的存在。

結語

每條魚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它們不僅擁有生物屬性,更有自己的生平傳記。

每一種生物值得尊重,這不是因為它們哪些地方和人類一樣,而恰恰是因為它們很多地方和人類不一樣。

能夠重新審視這些奇妙的生命,是一種幸運。一切都沒有變,只是我的態度變了,於是一切都變了。

相關焦點

  • 魚的記憶只有7秒?重新認識水下熟悉而神秘的高智商族群吧
    每條魚都是跨越3億年的演化奇蹟。重新認識水下熟悉而神秘的高智商族群。
  • 魚兒童行|魚類從來不用睡覺?魚的記憶只有7秒?關於魚兒的傳說哪些...
    說起魚,你最先想到的是什麼?吃魚聰明、鯉魚躍龍門、年年有餘、烤魚等?魚類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你知道為什麼魚在水裡來去自由?吃魚為什麼變聰明?常見的魚叫什麼名字嗎?中國兒童中心攜手智漁可持續科技發展研究中心推出「探索魚類生命奧秘,智慧點亮兒童健康生活」主題科普活動。為你普及魚類生物學特點、魚類與營養健康、魚類與人文自然的知識。培養熱愛生活、珍惜食物的情懷,養成健康飲食、健康生活的好習慣,喚起保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 魚類每過7秒,就要喝一碗孟婆湯?闢謠!
    「傳說魚的記憶只有7秒,7秒後便不記得過往的事了,所以小小的魚缸裡,它也不覺得無聊,因為7秒後,每一寸遊過的地方,又變成了新天地。」當跳出文學的圈子,回歸理性再次審視這個問題的時候,不禁疑惑,魚類的記憶真的只有7秒嗎?
  • 魚的記憶只有7秒?這個誤會太深!
    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習慣用「你是魚的記性嗎!」去形容一個記性不好的人。因為據說,魚的記憶只有7秒。A君:「誰說的?」
  • 魚的記憶真的只有7秒麼
    故事裡說:魚的記憶只有7秒,轉一個身,就忘記了身後的風景。再狹小的魚缸也是魚兒的廣袤天地,裡面永遠有值得探索的新奇空間。
  • 金魚的記憶只有7秒是真的嗎?
    金魚的記憶只有7秒是真的嗎?事實上如果把「魚的記憶有7秒」當成一個科學的結論,就會產生很多疑問。記憶能力可以被精確到秒嗎?
  • 魚的記憶只有7秒?難道魚的傷悲只有水知道……
    我想,對魚,是不是亦如此?如果沉下心,對魚多了解一些,會不會顛覆道聽途說的那些刻板印象?這些年,我又犯了多少人云亦云的毛病呢?「聽說,魚的記憶只有7秒,看見,轉身,遺忘。所以,在那方小小的魚缸裡,它才會興致勃勃地遊來蕩去,永遠都不會覺得無聊……」詩意的語言瀰漫著淡淡的憂傷,這也是我時常想擺脫往事羈絆,忘掉那些不開心的最浪漫的託辭。
  • 猜你不知道 | 金魚的記憶真的只有7秒?
    有人告訴我魚的記憶只有7秒,7秒之後它就不記得過去的事情,一切又都變成新的。所以在那小小的魚缸裡它永遠不覺得無聊,因為7秒一過,每一個遊過的地方又變成了新的天地,它可以永遠活在新鮮中。我寧願是條魚,7秒一過就什麼都忘記,曾經遇到的人,曾經做過的事就都可以煙消雲散……
  • 金魚的記憶真的只有7秒嗎?
    很多科學家都用實驗證明了金魚的記憶不只7秒,我們一起來看一下曾經有哪些有趣的實驗。密西根大學的研究人員在1965年做過一個電擊金魚的實驗,首先在魚缸的一端射出一道亮光,過20秒後再到這個亮光的位置釋放電擊。很快,聰明的金魚就學會了只要一看到亮光就趕緊跑到魚缸的另一端去躲避電擊。研究人員還發現,經過訓練的金魚可以在長達一個月內都能記住這個躲避電擊的小技巧。
  • 金魚的記憶真的只有7秒嗎 小雞寶寶考考你今天答案是什麼
    金魚的記憶真的只有7秒嗎 小雞寶寶考考你今天答案是什麼 2020年11月15日,支付寶的小雞寶寶考考你的最新問題是關於生活冷知識的
  • 闢謠:蚯蚓切斷變兩條,魚的記憶只7秒,統統不是真的
    我是那個愛貓咪,也不忘追劇的楊小喵,最近我被一個自製的網劇迷住了,這個網劇就是由陳和王子文共同出演的動物管理局。這個電視劇有意思的地方在於它不僅僅是一個腦洞大開的電視劇,更是一個可以學到許多動物知識的電視劇。今天小喵我就和大家拋開劇情,只討論劇中那些有意思的小動物們。
  • 金魚的記憶真的只有7秒嗎 9月12日螞蟻莊園今日答案是什麼
    金魚的記憶真的只有7秒嗎 9月12日螞蟻莊園今日答案是什麼 2020年9月12日,在這天支付寶的螞蟻莊園小課堂的問題更新了,今天的問題是關於動物的
  • 金魚的記憶原來不是7秒!
    因為魚的記憶力很短才3秒鐘,當它從魚缸一頭遊到另一頭,再回頭時已經不記得自己剛剛遊過,以為又到了新的地方。」這是《歲月神偷》裡的臺詞,和爆爆聽到的「7秒」版本略有不同,但都指向同一個研究問題:金魚的記憶時間,真的很短嗎?我們先來看看各位養過金魚的網友是怎麼說的。知乎@王琪:我們辦過一個活動,用實驗破解流言。
  • 魚的記憶只有七秒?事實證明,我們都被騙了
    其實關於魚的記憶的問題,原本的說法是「魚的記憶只有三秒」,是一個urban myth ,其中的不知道誰先提出來,反正就是傳播開了,「魚的記憶只有七秒」只是在此言論上變更而來,在正經的搜尋引擎上魚的七秒記憶也是搜索不到的。至於為啥從金魚擴散到所有的魚,而且從三秒改為七秒,不知道而且完全找不到源頭,十分懷疑是我們廣大的中國網友做的。
  • 金魚的記憶真的很短暫嗎?7秒還是3秒?蜂蜇人會死嗎?自取滅亡?
    第一個就是金魚的記憶真的只有7秒嗎?相信很多朋友都聽過金魚沒有記憶的說法,甚至有人說金魚的記憶只能維持7秒鐘或者是3秒更短,那麼這種說法正確嗎?它的出處在哪兒?你知道嗎?首先要告訴大家的是關於金魚記憶的傳聞在世界各地都有,而且是7秒和3秒兩種說法,不過很可惜都是錯誤的。
  • 魚的記憶不止7秒,還能發聲交流,可比你想像的厲害多了!
    在我還沒養魚之前就聽說過魚的記憶只有七秒的說法,但是真的是這樣嗎?其實你的魚不僅記憶遠遠不止7秒,還能發聲,交流,可比你想像的厲害多了!【我以前養叉尾鬥魚,晚上總叭叭的出聲音,但是不連續。格裡菲斯大學的澳大利亞河流研究所的科學家Simon Linke表示大概有20%的魚類可以發出聲音並進行交流。魚的聲音亞里斯多德是第一位記錄了魚類發聲的相關信息的人,於2000年前他的動物志中。
  • 探索魚的記憶力到底有多長,千萬不要再說魚的記憶力只有7秒鐘
    魚的記憶只有七秒鐘,這應該是在網上一搜就能夠搜到的話題,而且大部分人都認為這種說法好像是比較靠譜的,因為網上關於魚的介紹好像都說到魚的記憶力非常的短,大概也就是七八秒鐘之後就忘掉了之前曾經發生過的事情,然後它們的大腦裡面永遠都只記著最近7秒所發生的事情,好像魚兒看起來永遠都是那麼無憂無慮的,不論生活在什麼地方
  • 改變世界的魚類──霓虹燈魚
    這些魚類被賣給德國漢堡的兩位德國人──雨果.施內爾(Hugo Schnell)和沃爾特.格裡姆(Walter Griem),價格高達 6,500 美元。那是 1935 年。1936 年 7 月,其中五條魚搭乘了興登堡號(Hindenburg)飛船被送到美國芝加哥的謝德水族館(Shedd Aquarium)。當時並非沒有遭受阻礙,因為飛船上禁止運輸活體動物。
  • 魚的記憶到底有多久?
    魚的記憶到底有多久? 01 Memory 「 魚的記憶只有七秒?
  • 傳說魚的記憶只有7秒,口譯員呢?——記憶力訓練方法
    文 | 同傳夏夏傳說魚的記憶只有7秒,口譯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