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一個女網友在微博上自曝一月花銷超過12萬元,瞬間被各路網友抬上頭條。其實在這個浩瀚繽紛的地球,我根本算不上個什麼物件。
但在這二十來年的短暫人生裡,也走過那麼點地方,認識那麼點人,接觸過形形色色的思想,而且自認為還帶有一絲的特殊性——至少在中國社會,真的算得上特殊性。
正是由於這種特殊性,所以我認為自己能站在一個相對公正的立場,來看待近在眼前的階層固化問題。
什麼特殊性呢?
對於那種貪官情婦反目,各種幕後交易的報導,各位已經屢見不鮮了吧?
但你應該沒看媒體報導過,誰誰誰在各色誘惑和機遇面前(沒錯,就是很多人孜孜以求,立馬可以變成錢的機遇),表現出一定的節操吧?
放心吧,沒人會讓你知道這些的。
就算出現,那肯定是出現在教科書上,而不是報紙上。
史書可以客觀評論一百年前的事情,因為正如尼採所說,「一切都已經變得乾燥」。
但我明確地告訴各位,我們家就有這樣的人,還不止一個。
從小到大,我也一直在這種氛圍中薰陶。
早年的外公,是一位英姿颯爽的警衛員。在跟隨首長的日子裡,他學到的不僅是槍械射擊和身體訓練,還有為人的準則和操守。
這些準則和操守,隨著時間推移,漸漸演化成一種家風。
走過新中國的崢嶸歲月,走過改革開放的大浪淘沙,直至網際網路和新媒體爆炸的時代,這種家風依然未曾改變。
曾經有一篇熱文,其中心思想大抵是「真正的人品,一定要經過考驗」。我看完之後,既不評論也不轉發,只是會心一笑。
外公並沒有給他的子女留下什麼,他的子女也沒有給我留下什麼——我說的就是物質,那些在微博和微信上,讓多少人的階級仇出身恨「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的物質。
沒有島嶼,沒有遊艇,沒有比基尼美女鶯歌燕舞,沒有萬貫家產來揮金如土。
這樣的我們,憑什麼傲立於這個物質洪流奔騰不息的時代?憑什麼笑對別人家的豪宅名車?
階層固化,看似是一個社會進入良性循環軌道的必然,但其實這之中也蘊含著諸多變數和機遇。
只是門戶網站大都秀智商刷流量,朋友圈也只拉你做微商,根本不會和你分享一種經驗——一種在看似嚴密和精緻的體系面前,尋求突破和平衡自我的經驗。
2014年,我在電視臺從事營銷工作。
整整一年,我和搭檔的足跡,遍布婚慶、旅遊、房產、美食、娛樂等各種行業,嘗試各種手段,但依然沒有跑下一單。
真的,一單也沒有。
網上很多企業家早年創業受挫的段子,我們不敢確定其真實性,因為這些報導總會刻意誇大他們的苦難,而忽略了一些關鍵細節。
但我可以保證,我真的經歷過那種在某個領域一事無成的挫敗,而且是一整年。
更加戲劇的是,很多我覺得遠在天邊的人物,其實很可能通過途徑打個招呼,瞬間就近在咫尺。
但生活有時候就像虐心的電視劇,百轉千回的歷練,卻未必能換來什麼神來之筆的轉折。
一次約見客戶失敗後,我和搭檔在河堤邊上喝茶散心。
炎熱的夏日,聒噪的蟬鳴,讓原本失意的我更加心潮澎湃。
於是乎,我開始訴說自己內心深處認為的「不公平」。
搭檔一直沉默,只是靜靜聽我講。
之後,她堅定地對我說了一番話:
我覺得你就設想自己和我一樣吧,孤身一人來到城市闖蕩,完全的一無所有,你該怎麼辦?
毫不誇張地說,這就像一道閃電,瞬間照亮了我的世界。
從有到無太簡單了,秦二世可以,劉阿鬥可以,K下粉逛下窯子,日日把玩夜夜春宵,瞎買地亂投資,澳門賭場輸個九位數,爹媽祖宗的榮光剎那間化為烏有。
但從無到有,你行嗎?真有那行高於眾的傲骨,就自己創造去。於是我開始沉下心,研究那些身邊憑藉自己能力發家致富的人。漸漸地,我發現了他們身上一些共同特質:比如嫻熟的自我包裝技藝,比如精妙的資源嫁接能力。
在傳統文化意識裡,似乎只有匠人的技術,才能稱之為技藝,其他都是投機取巧歪門邪道。
但其實這只是做事的技藝,做人同樣需要技藝。
智商和毅力,解決技術性的問題;而智慧和眼界,解決的則是層次性的問題。
這是個看臉看身份看財富看地位的世界嗎?
對啊,有一次我媽在廣東參加內部學習,臺上那位個性十足的講師就說:
作為一個女人,你不在出門前收拾漂亮點,穿著優雅點,誰特麼在大街上關心你的內在美?
和老總A見過一面,你就可以在老總B面前吹噓你們是朋友啊。
如果關係好點,你甚至可以說他為了你差點休掉結髮妻子啊——只要你願意,你完全可以說,這又沒違背法律和道德,而且反倒可以成為你女性魅力的佐證。
某書法家和你同時現身一場活動(當然很有可能他是重要嘉賓,你只是端茶倒水的),事後你完全可以對外宣稱你們同時出席某一場活動,從此傾心交流,締結下深厚的忘年友誼。
在某種語境下,沒有你不能扯,只有你不想扯或不敢扯。
有人會說:這是不是有點太過了?甚至可以說,不要臉?
對啊,就是不要臉啊。
你要臉的話,客戶打電話過來一通亂罵,你早就上吊自殺了。
白手起家,跑營銷搞創業還要臉?你當是林妹妹淚光漣漣嬌喘微微,然後寶哥哥還過來傾心撫慰你?再者,你的臉值幾個錢?誰稀罕啊。
我非常贊同馮侖說過的一句話:做買賣的,小姐心態,寡婦待遇,婦聯追求。
在你尚未聲名顯赫,初露崢嶸時,那些各領域大V的名牌,對你來說就是不可多得的標籤。
和他們扯上聯繫,是你的榮幸你的資本。
等你真正牛叉了,你自己就是名牌,同時也成為別人爭先恐後搭話牽線的對象。
不過,光手握一堆「大V資源」可不行,你還要學會如何嫁接運用——即「資源整合」。
但這個本事不是三言兩語就能教會的,而且我也沒有資格教導任何人。
世事紛繁複雜,各種機緣轉瞬即逝,此間的運用之妙,只有各位悉心體會把握。
前不久的世界跳繩比賽,一個中國小學生因為出眾的成績技驚四座,連在場的沙特王子都跟他合影留念。
為什麼?
因為他跳繩實在太厲害了。
金庸來內地訪問,所到之處接待的規格之高,令人驚訝。
為什麼?
因為他給華人世界留下了十餘部經典武俠巨作。甭說國內,人劍橋大學還忙著給老先生授予榮譽文學博士學位呢。
如果你不願意醉心於那些看似費心討巧的方式,那麼大可以沉下心來,專注一個領域,提升核心能力,並成為專家,隨著你不屈不撓的努力,日日夜夜的積累,自然水漲船高,該來的啥都來了。
什麼是核心能力?
就是能夠讓自己持續思考、持續成長,並且為社會創造價值,為他人貢獻快樂的能力。
這項能力提升的過程,其實也是自身維度擴展,生命厚度增加,內在思考發酵的過程。
伴隨著體內日益強大的小宇宙,賺錢的項目,提升的機緣,一飛沖天的際遇,朝思暮想的人物,就會源源不斷湧向持續耕耘的你,誰也無法阻止。
這個過程,有捷徑可走嗎?
很抱歉,沒有。
一個大學生曾在《開講啦》節目上問馬雲:
馬雲先生,我們年輕一代並不想聽那麼多理想,喝那麼多雞湯,就請您直接告訴我們,怎樣賺錢,怎樣變得和您一樣富有?
馬雲聽完,就舉了個例子:
如果我想成為世界拳王,非常想,卻從來沒法早上五點鐘起來訓練,永遠都是想。那麼,forgetit。
歷史就是人類生活的昨天,沉澱了一代又一代的深度思考與悲歡離合。
讀歷史未必可以成為叱吒風雲的巨頭,但一定可以有效地提升自己的眼界和視野。
你不讀歷史,就不知道為什麼歐洲國家引領了大航海時代的風潮,從而改變了人類的經濟社會格局。
你不讀歷史,就不知道20世紀初的美國,正在經歷一個貪汙腐敗橫行,商家道德底線滑坡,誠信建設岌岌可危的時代。
你不讀歷史,就不知道改革開放後的黃金時期,中國經歷了怎樣巨大的社會變革。
大家朋友圈很多生搬硬套歷史人物典故的段子,其實都是為了洗你腦或者讓你掏腰包,對不對?
真正潛伏在歷史深處的人性密碼,肯定是不會堂而皇之公之於眾的,需要我們自己慢慢在史海浮沉中發掘體會。
同樣地,我也沒有資格告訴大家這些密碼究竟是什麼,因為太玄奧太深邃,根本不是我這個二十來歲的小輩能夠一語道破的。
而且,在某些問題上,一語道破的行徑也是輕佻和不尊重的。
但我能提醒大家把握一些基本準則:沒有所謂的絕對真相,很多站在巔峰的人都有陰陽協調的思考模式,「一切歷史都是現代史」。
除開研讀歷史,如果有機會接觸高人,那麼請務必把握機會。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很多時候,我們看到的只是兩個人的較量,其實背後蘊藏著多少人的嘔心瀝血,多少個最強大腦在一次次險象環生的情況下進行著沒有硝煙的戰爭。
三國時期,才高八鬥、聰慧過人的曹植在爭奪繼承人時,為什麼會輸給兄長曹丕?
除開個人原因外,我們不妨看看他們背後站著的人:
曹植——楊修,曹丕——賈詡、司馬懿、陳群
高下立判。
上述的滿紙荒唐言,主要說給那些有渴望衝破一些桎梏的人們。
對於安享自己生活現狀的朋友,我會加倍表達崇高的敬意。
因為在這個時代汲汲於功名利祿太容易,但不爭奪不折騰反而不容易。
一個健康有序的文明社會,就是應該既有豪擲千金的富家子弟,又有年紀輕輕隱居山林的奇人異士。
文明即包容,包容各種價值觀和生活方式,而不是齊刷刷追求勞力士香奈兒瑪莎拉蒂蘭博基尼,讓很多本該追求詩和遠方的年輕人,匍匐在惶惶不可終日的所謂奮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