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圍剿白日夢」關注,歡迎把文章分享朋友圈。
【圍剿白日夢(微信號killdaydream)原創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轉載及合作請留言。
昨天,曹保平執導的青春片《狗十三》終於上映。
為什麼斯文要用「終於」呢?
2013年就製作完成的《狗十三》,首次亮相還是在五年前的釜山電影節。後來,這部電影在相繼榮獲第64屆柏林電影節特別推薦獎、第21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最佳影片獎之後,就此「銷聲匿跡」。
這部還未公映豆瓣評分就高達8.5分的電影,讓喜歡它的觀眾足足等了五年。
好在,五年的密封沒有讓觀眾遺忘,反而讓《狗十三》這部電影歷久彌香。從點映開始,一直到今天,斯文看到了太多這樣的評論:這才是最好的國產青春片。
電影的故事並不複雜,一個少女的成長過程,卻戳中了很多觀眾柔軟的神經。
李玩,十三歲,父母離異,和爺爺奶奶生活。爸爸再婚後,李玩有了弟弟,家人怕她不開心,於是送了她一條狗。從抗拒到接受,李玩給狗取名「愛因斯坦」,就在她們感情越來越深厚的時候,狗被爺爺不小心弄丟了。
故事從這裡才算真正進入主題,正是這隻丟掉的「愛因斯坦」,讓李玩走上了不斷掙扎和被迫成長的路。
就像這張海報表現得那樣,李玩的父親用代表父權力量的雙手親手抹掉了李玩身上屬於孩童的彩色,將女兒雕成了懂事得體但卻壓抑克制的樣子。
《狗十三》塑造的成人世界洞見了幾乎中國的每一個家庭,它刻畫了童年世界如何被摧毀,成人世界如何被建立的過程。
那種中國式教育最深入骨髓的「馴化」,腐蝕著每一個人的成長。電影樸實,平淡,卻戳得人生疼。
最開始的李玩,是好奇的。
「你相信平衡宇宙嗎?」張雪迎稚嫩的聲音一出來,那個期待中又帶著些許困惑的眼神就吸引了觀眾。此時,她還是一個對世界抱有幻想,熱愛物理眼睛會發光的小姑娘。
可是,並沒有人尊重她的喜好,爸爸很不耐煩:「人的事還沒弄明白呢還研究天的事。」他們認為她應該學習英語,幫她做出了自以為最適合她的選擇。
她眼裡不甘,但她無力改變。
曾經的李玩,是固執的。
愛因斯坦丟失後,蓬頭垢面的李玩在深夜裡發了瘋般尋找。她固執、她哭鬧、她不顧一切地想找回那條被她當作朋友、和她「相依為命」的狗。
但是這樣的她,在大人們眼中,是小題大做、是不夠懂事,是為了一條狗大費周章。為了幫助李玩找狗,爺爺受傷、奶奶迷路,狗沒找到,但所有人都覺得「你還想怎樣?」
憤怒的爸爸暴打了「不懂事」的李玩,被毒打後的她在浴室裡無助大哭,瘦弱的身影搖晃在熱氣的氤氳中,顯得十分不真切。李玩蹲下了,向無力改變的現實屈服。
她哭得心碎,卻不得不道歉。
後來的李玩,還留有一絲倔強。
繼母送來了新狗,所有人都騙她那就是「愛因斯坦」。她不相信、也不接受,她始終過不了自己心裡那一關。她試圖遺棄這條新狗,卻在看到老師很輕易地打死一隻蝙蝠後惴惴不安。
弱小的動物在人的冷漠面前不值一提,可是那隻蝙蝠沒錯,假的「愛因斯坦」也沒錯,它們不該用生命去承擔人類的過失。也許是出於心疼,李玩接受了假的「愛因斯坦」。
她如此抗拒,但也最終妥協。
可就算是這條新的「愛因斯坦」也沒能逃過悲慘的結局,在某次狗狗咬傷了李玩同父異母的弟弟之後,它再一次被遺棄了。
在狗狗被裝上車的那一刻,李玩拼命哀求父親,一次次的解釋是弟弟先打了狗。可是瘦小的她看起來那樣無力,無力到無法改變任何結局。
終於,在這個過程裡,好奇的李玩沒有了、固執的李玩沒有了、倔強的李玩沒有了。她以失去稜角為代價,得到了一個「懂事」的自己。
她可以忍著不舒服,尷尬的祝福弟弟生日快樂;也可以面對爸爸的食言,說出「陪您吃飯才是天大的事」;甚至面對假「愛因斯坦」死去的真相時,淺淺的對爸爸說了「謝謝。」
直到她放下了對自我的堅持,接受長輩們的勸誡,一口一口吃完遞來的狗肉後,她終於,接受了成年世界的規則。
後來,真正的「愛因斯坦」找到了,但李玩卻沒能與它相認。她終於成為了大人眼中希望的樣子,她也失去了本真的自己。
李玩也以為自己不在乎了,卻在看到當初那張尋狗啟示在風中搖搖晃晃等待墜落時,忍不住大哭。
我不想如此,我本不該如此,可是我們都沒能保住那個住在心裡的小女孩兒。
李玩用孩童的方式抵抗著成人世界的規則,然後一步一步被馴服,直至完成了大人眼裡的成長。這種和大多數人的童年都極為相似的軌跡,是我們在這部電影中找到共鳴的原因。
你一定有過喜愛的事物被掐斷的經歷,你一定有過在乎的人或物被忽視的經歷,你一定有過明明不願卻不得不佯裝歡喜的經歷...那個打碎你童真的可能不是狗,但一定有別的東西,讓你像李玩一樣,壓抑著長大了。
這就是《狗十三》揭示的很殘酷的一個現實:中國社會仍然有很多個李玩。
無疑,《狗十三》這部影片所帶來的社會影響不容小覷,而李玩這個經典的影視形象,也註定會被人們記住,那是中國無數女性的成長縮影。
彼時,14歲的張雪迎還未完全長開,稚嫩的臉龐裡寫滿了疑惑和變化。但就是這樣自然又充滿張力的表演,使李玩的形象深入人心。
電影裡面,她有很多哭戲,每一次的流淚都有著不同的情感層次。哪怕我們單看一個情節,憤怒、委屈、不甘心,每一幀你都可以看到情緒的不同。
縱觀整部影片,她的前後對比如此的鮮明。從「愛因斯坦」走丟後的激動,到吞咽狗肉完成「馴化」後的冷靜,張雪迎的表現循序漸進,極為真實的刻畫了一個少女的蛻變過程。
《狗十三》上映以後,很多觀眾反饋影片「太過真實,以至於引起不適」,這樣的真實,除了故事的細膩,同樣來源於張雪迎的刻畫。
你看著鏡頭裡那張青澀倔強的臉,像極了兒時回憶裡一次次被打壓的自己,然後我們在張雪迎的演繹之下,不斷地被帶回當時的情景,和角色同頻感受了當年的壓抑。
看罷《狗十三》,斯文不得不承認,張雪迎無疑是有靈氣的。如果這部影片不是等了這麼久才上映,她應該早就以演技徵服眾人了。
今年只有21歲的張雪迎,其實在娛樂圈已經摸爬滾打了十五年了。
2003年,年僅6歲的張雪迎因為陪姐姐拍戲,被導演看中,出演了《永樂英雄兒女》的小角色,自此出道。
在成為《狗十三》的女主角之前,她已經出演了包括《美人心計》在內的兩部古裝劇。《狗十三》之後,又接連出演了包括《神鵰俠侶》在內的七部電視劇。
以她這個年紀來講,絕對稱得上「高產」。
2016年,張雪迎以第一名的成績考入中央戲劇學院。當年的小童星,長成了如今的大姑娘。這個時候,她不可能一直去演繹那些靈動可愛的小女孩兒,轉型,是她不得不面臨的問題跟挑戰。
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她接下了不少偶像劇作品。也是從這以後,很多人吐槽她「不會挑戲」,明明國民度、演技、路人緣都很好,卻偏偏在沒營養的偶像劇裡消耗自己。
可是又能有什麼辦法呢?身處現在的演藝圈,很多時候演員們都在被裹挾著前進。如果沒有這幾年在偶像劇裡刷存在感,可能很多人都會遺忘了這個姑娘吧?
市場就是如此,你不亮相就會被遺忘,沒人氣就會被棄選,國民度這個東西說沒就沒,如果始終等不到第二個《狗十三》這樣的作品,難道她還能一直不拍戲麼?
更何況,在市場審美如此,偶像劇註定佔有重要一席的前提下,只許偶像派去演偶像劇,卻不許自己心目中的「好演員」下水,這難道不是另一種程度的破罐子破摔?
慶幸的是,《狗十三》雖然來遲但總算是來了,在此之後,張雪迎的選擇一定會從容許多。有了這樣的作品傍身,我相信她會更有底氣的去選擇她真正想要的角色。
更慶幸的是,張雪迎對自己是有要求的。她懂得沉浸自己,也始終不忘本分。即便是拍戲,也不忘平衡學業。遇到瓶頸,便跑去日本學習戲劇,在一個沒有人認識她的環境中靜下心磨礪。
張雪迎並不想做李玩,她不想像李玩一樣壓抑妥協不斷後退,最後在自己的世界裡全面失守。她說「我希望李玩可以給我敲一記警鐘,我不想無可奈何,我想保持自我。」
這個自我究竟是什麼?在張雪迎現有的認知裡,「做演員而不是做明星」就是她想堅持的自我。在急功近利的娛樂圈裡保有一份真摯跟信念,在每一次快要「跑偏」的時刻迅速把自己拉回正軌,不斷權衡積極調整,儘可能的讓自己不忘初心。
在這一點上,張雪迎很聰明,知道自己想要的,也知道知道如何最大限度保留自己想要的。如果她能保持這個狀態,我相信在未來,她的作品上會有更多的高光時刻。
加油吧姑娘,別浪費你的潛力,別丟掉你的靈氣,讓那些唱衰過的人都好好看看,你還有多少無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