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宋」:探尋視覺與閱讀的全新關係
問:您歷時兩年創作、開發的「博雅宋」字體經過十餘年發展已被國內大多數報紙採用,也廣泛地應用在圖書、雜誌的正文、目錄等地方,對此您有怎樣的感受?
朱志偉:每當看到「博雅宋」被應用,我內心還是感覺到有幾分淡淡的愜意,不是因為它被使用得多,也不是因為它成功,而是「博雅宋」對我個人來而言,是一款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字體。我在一席的演講當中曾這樣表達過,在做博雅宋之前,我根本就不懂得什麼叫字體設計。回想當時為了設計「博雅宋」字體,我收集了各種各樣的報紙,包括國內的、臺灣的、日本的,以進行調查研究。比如說《人民日報》《光明日報》《解放軍報》,當有重大新聞的時候它們的頭版幾乎是一樣的,而且這三份報紙使用的字體也是一樣的,但是通過仔細研究,你會發現多多少少又有點不同,包括墨色、字間距、行間距等很多方面,正是這些細節的研究給了我很多啟發,並最終確定了博雅宋的設計方案。今天博雅宋得到廣泛的使用,我覺得當年的辛苦沒有白費,但從現在來看,這款字體好不好,成不成功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通過這款字體我認識到什麼是真正的字體設計,這對我今後的設計產生了重要的意義。
圖:博雅宋1,60P
圖:博雅宋2,24P
問:對於今天的紙質媒體您有哪些看法?
朱志偉:在中國,我覺得對紙媒的衝擊不僅僅來自於數字媒體,另一方面的衝擊主要是經營理念上的。我們國家的紙媒還不夠成熟,這也是我在做「博雅宋」的時候意識到的,比如說紙媒和人、視覺與閱讀的關係,沒有人去關心這個問題,而在西方和日本是非常受重視的,並且得到了完美解決。我在做博雅宋的時候,正好趕上國內報紙改版風潮,很多報紙正文的字號被改到8磅字,而我到印刷廠做學徒的時候就知道,最適合人眼閱讀的字號是10磅半,所以當時讀者的普遍反應是覺得報紙字號太小,尤其是老年人看報的時候,不僅要戴上老花鏡,還要加上放大鏡。當時我看日本的報紙用的都是小四(12磅)號字,甚至比小四號還大。後來了解到80年代日本的《讀賣新聞》訂閱量也在下滑,經過市場分析,發現日本開始進入了老齡化社會,有視力障礙者的人數在增加,所以當看報費勁時訂閱量自然就下降了。根據這個分析他們加大字號,還特意為報紙正文設計字體,經過改進之後報紙訂閱量明顯上升。當字號小了以後讀者只能拉近閱讀距離,長期這樣閱讀,眼睛視力必然受到傷害,形成近視眼,所以當時我也提出字體和視力健康的關係,並且呼籲加大字號,但後來發現沒有用,加大字號就意味著要擴大版面或者減少廣告佔據的版面,這些都牽扯到經濟利益,一般人也沒有辦法決定,這其實跟經營理念有直接的關係。所以我們的紙媒在今天數字媒體的衝擊下,唯一的出路在於提高質量,提高紙媒和人們視覺的融合度,確立為讀者服務的經營理念,我覺得這樣才有發展機會。
數位技術:強化字體方便、快捷、清晰、準確的四大功能
問:從紙質媒體到數字媒體,從圖文媒介到視頻媒介,在這些過程中您認為對「字體設計」有哪些影響?
朱志偉:從古到今,字體的任務就是方便、快捷、清晰、準確的傳達和獲取信息,數字媒體時代也不例外,這幾年我發現方便、快捷不僅是字體發展的規律,同時也是我們社會發展的規律,如今的社會生活越來越方便,越來越快捷,但還不行,還要更方便,還要更快捷,這就是我們今天的社會。字體具有與社會同步發展的特性,每當社會發生變革產生需求時,字體必須主動的適應這種由於社會發展而產生的需求,每當這時新的字體就會出現;而對於清晰、準確,這不僅僅是字體設計師的任務和工作,現在也和平面設計師、UI設計師等其他設計師有直接的關係,我一直強調做好字,用好字,我們做的這些視覺產品,就是要做到清晰、準確的傳播信息,廣大讀者是字體設計師、平面設計師、UI設計師共同的服務對象。所以網際網路、數位技術也促進了字體的發展,更強化了它方便、快捷、清晰、準確去傳播信息的功能。
相比較圖文媒介,在動態的視頻媒介裡,字體的表達形式會更加靈活、更加多樣、更加豐富多彩。而對於我們字體設計師來說,設計的字體在紙上好看,那麼在屏幕上也會好看,在屏幕上好看的話那麼紙上也一定會好看,屏幕和紙對於字體本身來說沒有區別,只要把作為字體設計師的設計完美的呈現出來,字放到哪裡都會好看。其實從紙到屏幕,字體的發展經歷了一個非常漫長艱難的過程,經歷了幾十年的時間才發展到今天。比如最初的點陣字只有16*16大小,也就是縱向16個方格,橫向16個方格,每格一個像素,想要在16*16的方格裡面擺下漢字,很多字你是擺不下的,所以要減省筆畫才能解決;到現在屏幕顯示精度越來越高,字體在屏幕上的清晰度和紙質列印、印刷的幾乎沒有什麼區別。所以數位技術給我們字體設計帶來了更加廣闊的空間,我們可以把字體設計得更加完美,更加精準。
從左至右,點陣字15*16,點陣字 24*24,曲線字
從左至右,矢量字,曲線字
問:對於「字體設計」的變與不變您如何理解?
朱志偉:我認為字體是「不變」的,這個「不變」是帶引號的。中國的漢字形體從唐代楷書定型以來到今天都沒有太大的變化,它不會因為時代的改變與媒介的改變,而改變字形,這也是看一個民族的文字優不優秀特別重要的一點,文字的穩定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集中代表,但隨著時代的發展,新技術的出現,字體的風格又在不斷發生著變化,比如說工業時代技術條件下的字體風格大多是力量型,標準化和規範化的,而在數位技術條件下,網際網路、數字媒介、視頻媒介等新技術的不斷成熟,都使得我們今天的字體風格呈現出多樣化、個性化、風格化的趨勢;方便快捷的生活方式也使簡約風格的字體成為主流字體,由於數位技術和網際網路的應用使字體設計、開發和推廣越來越容易、越來越簡單、越來越方便,字體種類迅速增加,從而呈現出「字體繁榮」的景象。所以,社會文化和經濟的發展是字體發展的直接動力,工具的改變則是字體改變的根本原因。
人工智慧:希望可以解決中文字體的技術瓶頸
網易藝術:您如何看待今天中國的字體設計行業?
朱志偉:今天中國的字體行業不光是字體設計的事情,它是一個整體,這其中包括技術、媒介、平臺等。我覺得今天的中國字體行業應該是歷史上發展最好的時期,關心字體行業的人越來越多,參與其中的人越來越多,市場也越來越大,可以看到現在中國兩家最大的字庫廠商方正和漢儀,他們的業務都得到了比較好的發展,能夠實現的經濟指標都是非常理想的,而且每年還在增長。字體不僅是一個社會的產物,我們社會的文明需要文字記載,人們日常交流需要文字傳達,同時字體還是一個商業的產物,或者是商品經濟的產物,隨著商業、商品經濟的發展,就需要宣傳、需要廣告、需要商標,需要在各種環境下表達。隨著中國的商品經濟的發展,字體的需求量也在增長,從這一點上看是非常讓人高興的。但另外一方面,從專業程度來看,我對自己所從事的行業也有一些擔憂,就是無論是新發布的字體,還是設計大賽的字體,專業字體的數量相對較少,反而是做時尚、花哨、俏皮字體的比較多,這也意味著具有一定專業程度、專業水準的設計人才越來越少。所以喜憂參半,憂的是這方面,我覺得我們字體行業的專業設計水平和能力落後於字體的發展。
圖:北魏楷書
圖:鐵筋隸書
圖:黑變體
圖:玄宋90
問:您對未來的字體設計會有怎樣的期待?
朱志偉:中文字體的發展多少年來一直都有技術瓶頸問題,就是我們漢字的數量多、數量大,和西文幾十個字母相比,無論從設計、製作到應用,我們處理起來都有很大困難,一套字體從創意設計到真正成為一個產品,可能需要兩年時間,以後社會發展的節奏會越來越快,兩年時間的周期好像非常可怕。我對字體設計的期待是希望這項工作能向人工智慧方面發展,能有人工智慧專家關注到字體設計行業,通過人工智慧使中文字體的技術瓶頸問題得到徹底的解決,我們不需要用那麼長的周期投入那麼多的人力、物力來開發一款字體,而是設計幾十個字就能做出一套字,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這個字體設計工作真正成為創意產業。
字體設計:要真正了解用戶的需求是什麼
問:您認為字體設計師最重要的特質是什麼?
朱志偉:我覺得作為一名字體設計師最重要的是務實和追求卓越的精神。務實,是能願意做這項工作,能做下來的人都是踏踏實實做實事的人;追求卓越的精神,就是做事情要精益求精,對待事物要有細緻入微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然後還要善解人意、為用戶著想,因為我們設計的字體不是藝術品,它是產品,所以一定要為用戶著想,你要真正了解用戶的需求是什麼。
問:從北京外文印刷廠到北大方正,再到漢儀字庫,您如何看待自己的字體設計之路?
朱志偉:我是覺得我非常幸運,在不同的階段都能成功轉型,我從外文印刷廠的一個刻字工人到北大方正,發展成為一個優秀的字體設計師,並且有成功的作品,15年退休之後我又來到漢儀,到一個不同的環境,把自己清零後重新開始,這是我對自己的挑戰,在字體設計之路上我不允許自己有絲毫的懈怠。漢儀是一個更年輕、更有朝氣、更具有創新精神的團隊,在職業上,我無論是在印刷廠,是在方正,還是在漢儀,都是在漢字這個平臺上,我希望自己所付出的努力會對字體的發展產生積極作用,幾十年來我的用戶、我的服務對象都沒有改變,都是中國的讀者,這是我對我職業生涯的認識。
未來字體的發展:我們的傳播應該回歸楷體
網易藝術:您最近有哪些新的設計計劃和關於字體設計的思考?這和您之前的設計有怎樣的關係?
朱志偉:我到漢儀這邊來做了一款宋體叫做「玄宋」,它有九種粗細,現在最細的這一款已經做好了,「玄宋」是一種適合於書籍正文字的字體,從氣質上我對「玄宋」的定位是平實、溫潤、端莊、優雅四個方向,這也是我做字的一個特點,就是我比較善於把一種氣質溶入到字體當中,也是一種我給字體的定位。2003年設計「博雅宋」的時候正趕上信息爆炸,人們讀報就是在瀏覽,一定要提供一種適合快速閱讀的字體,因此「博雅宋」所營造的是一種快速閱讀的節奏;相比較讀報而言讀書的節奏會相對緩慢,作為書籍正文字的設計也要相對優雅,「玄宋」所營造的就是一種慢閱讀、優雅閱讀的節奏,這是兩種不同的閱讀節奏。我設計的所有字還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不怕放大,無論「博雅宋」還是「玄宋」,雖然筆畫很細,但是放大了它也立的住,因為我能把這種氣勢融入到字體當中,而且一套字體幾千個字,我能讓它從始至終保持這個氣勢。
圖,玄宋1,60P
圖,玄宋2,24P
其實很多年以來我都在醞釀、思考楷體字的創新,由於全是曲線的原因,所以楷體是和人最親近的字體,並且在我們中國的歷史上楷書一直都是正體字,即使到現在楷書也是正體字。為什麼宋體字會取代楷體字,其實並不是人們的審美選擇,而是技術無奈,我們可以看到宋代的刻本、雕版都是楷書字體,但隨著文化的發展使得信息越來越多,每天刻的字數也越來越多,為了快速雕刻所以變曲為直,刻宋體字比刻楷體字要快多了,於是到了明代宋體字便開始大規模使用,清代就和現在的宋體字沒什麼區別了,但即使是在清末的時候,有錢的文人也是不用宋體字的,認為那是方頭字,叫匠字,他們還是喜歡用毛筆書寫的軟字。所以我覺得楷書最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作為和人最親近的漢字崇尚取法自然,造字的原則就是遠取諸物、近取諸身,把遠處的山川、日月、星辰都變成字,把人身上的眼睛、鼻子、耳朵、手腳也都變成字。那麼在現在的數位技術條件下,當我們處理直線和處理曲線沒有難易之分的情況下,我認為我們的傳播應該回歸楷體。關於楷體字創新設計我去年設計了幾十個,後來就放那了,是想等思考更成熟一點再往下進行,也希望可以有所創新和突破,進行下去的話能有一定的建樹,這也是自己對未來創作的一個要求。
聯想與聯繫:藝術和生活是一回事
問:作為今年「站酷獎」的評委您如何看待 「發現和提升設計的價值」這一賽事理念?
朱志偉:我了解到站酷獎的核心內容是發現和提升設計價值,我對這個理念非常欣賞。中國不缺優秀的創意人和設計師,設計行業要得到尊重,設計師要實現自我價值,都需要建立在「設計創造價值」的社會認識之上。作為字體產品設計師,我們在創作字體時需要思考字體產品的價值是什麼——我們關注的是社會功能、是商業價值、還有審美價值。站酷獎一直強調設計價值,而我認為字體的設計價值可以從兩方面考慮,一個是功能,也就是對於社會而言它是一個有用的、好用的設計;再一個就是美學,它要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要好看,也要好用,我覺得這兩方面都圓滿,才能充分體現一個字體產品的設計價值。
此前我參加了站酷獎線下沙龍活動,很高興很多年輕人對字體設計的發展提了很多專業性的問題。這也使我感到他們的關注點在逐漸提高,向專業方向發展。我想站酷獎的活動及評選,一定會對未來的設計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朱志偉老師在2018站酷獎線下沙龍現場做精彩演講
問:設計工作之外您還有哪些興趣愛好?這些會對您的設計工作產生怎樣的影響?
朱志偉:平時我比較喜歡書法,這也和當時在印刷廠刻鉛字有關,為了刻好楷體從那時就開始喜歡書法,這麼多年一直沒有間斷。我覺得藝術都是相通的,有時候去北大大講堂聽聽音樂、看看芭蕾舞,這些和字體設計也是相通,我在學校給學生上課,有時在課堂上會放一段舞蹈,我說你們要通過雙人舞蹈中兩個舞者融合的自然流暢,去理解筆劃以及偏旁、部首融合的自然流暢,這些對我的創作也都是有直接影響的。再一個我比較喜歡鍛鍊身體,健身、遊泳、到野外去走走,這些我都比較感興趣的。
問:我們網易藝術主張「藝術還原於生活」,您認為設計與生活是怎樣的關係?
朱志偉:我經常跟我身邊的人說到聯想和聯繫,當你的創作需要靈感的時候,你能想起什麼,這叫做聯想,聯想是在平時生活中的積累;聯繫就是要把你的想法和你對當今社會、當今世界的感悟建立起一個關係,所以我覺得藝術和生活是一回事,把生活藝術化是一個能力,把藝術生活化是一種情趣。
朱志偉,著名字體設計人。
1955年出生,1971年至1991年在北京外文印刷廠從事印刷活字雕刻工作,1991年進入北大方正,任方正字庫設計總監,2015年加入漢儀字庫,任漢儀字庫藝術總監,並被北京服裝學院設計學院聘為客座教授,2017年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深圳研究生院校外導師,2018年擔任站酷獎評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