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資忽悠團是精心導演的騙局,它充分研究了農民心理,騙術極具誘惑力,也極具殺傷力,很多農民剛開始並不想買他們的肥料,可禁不住騙子的忽悠!沒辦法,農資忽悠團的行騙手法屢試不爽,並且也在不斷地演變。下面,就來看看農資忽悠團的行騙套路。
1直銷模式現場「洗腦」
玉米專用肥忽悠現場,「講課」的「講師」說公司採取的「直銷模式」是為了節省廣告費用,讓利給農民。隨後宣稱「玉米專用肥」科技含量極高,不怕淋、不怕曬、不流失、全吸收、全營養。他還承諾用此肥玉米畝產能達到1300斤甚至1500斤、2000斤。如因肥料質量問題造成減產,廠方將包賠損失。
「講師」還現場實驗:他將一包白色粉末倒入盛滿水的透明玻璃杯中,不一會,水即變成果凍狀。他說這是因為「玉米專用肥」中含有一種特有成分,能保水保墒,即使多月不下雨莊稼也不受旱。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農民興奮興奮地籤訂購買合同,騙子就這樣忽悠成功。
2行騙流程環環相扣
一位曾和「忽悠團」深度合作過的肥料企業負責人姚軍(化名)透露,「講師」是「忽悠團」的關鍵人物,他們往往冠以「農業部專家」「農業大學教授」等名頭,至少自詡為廠家「技術顧問」。
「講課時聲音洪亮抑揚頓挫,帶有很強的感染力,而且說的都是農民常見的身邊事,比如什麼辛苦打藥磨破了肩膀、零售店為了賺錢而壞了良心等等,不動聲色就把推銷的產品給帶出來了。」姚軍說。
一位從業多年的曹姓「講師」透漏,授課分為小課和大課,小課進村講,在大隊部或村室,來的人相對較少;大課多集中到肥料廠家的會議室,有時還在縣城的一些地方租用場地,聽課規模能達到幾百人。一個課時不超過2小時,授課結束百分之八九十的人都會購買。
「我光講大課已經有十多年,化肥廠、縣委黨校、農業局辦公樓裡都講過。『講師』啥都得懂,比如肥料養分、作物生長特性什麼的。還要隨機應變,能抓住農民心理。」老曹說,「以前講課光靠嘴,現在為了讓農民相信,還得做演示實驗,為此我專門買了全套設備,投影儀、便攜電腦都有。」
一家肥料廠銷售經理胡可指出,在每個「忽悠團」的組織架構中,以「講師」為紐帶,向上有位幕後組織者,向下則是數十名業務員。幕後組織者也叫操盤手,「忽悠團」行動前,先由操盤手考察好地點,包括和農資廠家談判對接,這叫「踩盤子」。等相關事項敲定後,業務員再進村組織農民進廠參觀,緊接著才是「講師」出馬。
「有的操盤手自己也是『講師』。作為核心角色,各環節最後的利益分成都由他說了算。」胡可說,「由於整個流程設計環環相扣,比如請客吃飯的同時,就有人登記各家要多少農資,這邊吃完送你回家,後邊送肥料的車子也跟著過來了,讓你連喘氣的時間都沒有。」
3利益鏈上各取所需
在一次完整的「忽悠團」行動中,合作的農資廠家要掙錢,請農民吃飯、車接車送需要成本,那麼「忽悠團」最終是如何獲利的呢?老曹以作操盤手的經歷跟記者裡裡外外算了一筆帳。
以80斤的袋裝玉米肥為例,通常市場零售價在120元/袋。「我從廠裡以1800元/噸的批發價拿貨,算下來也就72元/袋。搭配玉米種子後,我的『套餐肥』賣到140元/袋,贈送的種子對農民講是50元一包,其實批發回來也就18元。這樣扣除種子成本、業務員提成以及其他各種開銷,每袋肥料我最低可以掙10來塊錢。但在農民看來,除去種子錢後每袋肥料只花了90元,自然認為很划算。」
有業內人士介紹,通常每銷售一袋肥料,「講師」獲利5元,操盤手10元。因為要承擔請客送禮、農資運輸、人員住宿等成本開支,業務員每袋可提成30元。
胡可表示,乍看之下,這點錢不算什麼,可由於推銷量大,時間集中,綜合算下來也稱得上是暴利。「一個農忙季最多個把月,通常『老闆』(操盤手)可以掙10來萬元,『講師』8到9萬元,業務員3到4萬元。曾經有個『老闆』親口告訴我,在地廣人稀的東北,半月時間就掙了上百萬元」。
幹了15年操盤手的老吳告訴記者,因為不用做廣告,銷售效果立竿見影,很多中小規模肥料企業都有過和「忽悠團」合作的經歷。「可以毫不誇張地說,一個投資50萬到100萬元之間的小型肥料廠,如果跟我的團隊合作,保證當年就能收回投資。」他說。
姚軍說,這些年,不少參與搞過「忽悠團」的都發了財,「老家蓋上了樓房,還買了小車,通常價位在15萬元左右。因為來錢快,有的孩子輟學後,也被帶出去從事這一行當」。
4監管乏力以至「放水養魚」
老曹說,這幾年大家開始向省外發展。「河南的小麥種完了就往南方走,就我知道的,可以到山東煙臺賣果樹肥,也有的甚至跑到新疆賣棉花肥」。入行十多年來,他幾乎走遍了全國各地。南到雲貴,北到黑吉遼,中部的安徽、河北等地都開展過業務。「從我2000年入行至今,帶的『講師』級徒弟有五六十人,現在外省也有我們發展的業務員。大家跟著農事走,一年四季不閒著」。
經過多年發展,「忽悠團」在操作手法上也有所演變和創新,比如從以前的只賣一種農資變為多種產品相互搭配,進行買一贈一的套餐式推銷,或者從單純售假變為暗地裡偷減含量,由此變得更加隱蔽,更具有欺騙性。
農民朋友只有提高警惕,不貪便宜,才能保護自己,不上當受騙。來源:經濟參考報等、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