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是一種不抗拒的自然規律,生就意味著死。人進入了生命倒計時,因人而異會出現各種症狀,這些症狀的出現往往預示著生命即將結束。看一個病重老人還能堅持多長時間,從外部特徵看:民間有一種說法叫男怕穿靴,女怕戴帽。意思是男人怕腫腳,女人怕腫臉,如果出現這種現象人就快了。還有一種方法看抬頭紋,不論男女抬頭紋開了,人也就只能堅持一兩天了。從精神頭方面看:有經驗的人還特別注意迴光返照。所謂迴光返照就是人在去世之前一兩天,精神特別好,給人造成一種錯覺,感覺病人好了。鍾家村有一人小名叫大官的得了胃癌,很長時間不能進食枯瘦如柴。有一天他突然起來了上桌子吃飯,一頓吃了四個大包子,說是自己病好了,明天就出去幹活,結果當晚就去世了。我老媽媽在去世的前一天,感覺一切都很釋然,用最後一點氣力唱社會主義好。迴光返照,就像即將燃盡的蠟燭突然一亮,然後熄滅了的道理是一樣的。從語言方面看:人在彌留之際重度昏迷處於陰陽兩界,還會念叨一些故去的親人名字,包括說我的媽媽要領我走了之類的話,常人聽了都感覺有些發毛。從動作方面看:有時臥床多日,突然提出讓人把他扶起來坐一坐往外張望,也有的讓家人把他攙扶起來到院裡走一走,有經驗的老人都知道這是去世之前望路,也叫看道。說明病人很快就要上路了。
舊時,老人進入晚年做兒女的要準備兩樣東西,一是準備送老衣服,就是再困難也要為逝者準備一套送老衣服。仔細想一想,一個人在大家的笑聲裡精光光地來到這個世界上,打拼了一輩子,最後又在親人們的哭聲裡穿著一身整齊的衣裳送他上路。所以民間有一套嗑:來時精光光,走時一身裝,腿一蹬,眼一閉,看你還爭不爭搶不搶。送老衣服一般要根據老人的身體狀況提前幾年準備好,春夏秋冬的衣服一塊準備齊了。鍾家村有一對老人,剛過七十,每年三十晚上都要一起穿上送老衣在屋裡走一走衝衝邪氣。穿送老衣服有些講究,一定要在人即將咽氣之前穿上去。據說,人咽氣之後,再給穿衣服死去的人就沒有得到。這就是老人不行的時候,兒女都要圍在跟前的原因之一,給老人抹身穿送老衣服。人去世之後,不可讓其穿隨身的衣服走人,那樣他會回來找你討要的。70年代末,有一個小夥子跟汽車去大連拉糞車禍身亡,當時的情況是可想而知的,沒有換衣服,就送殯儀館火化了。不久,託夢給他父母,說他穿的衣服上全是糞水,要他的父母給他做一套新衣服。他的父母非常後悔當時沒給孩子換衣服,就穿著身上衣服叫孩子走了,趕忙重新做一套衣服燒掉。
早先年,沒有實行火化之前實行土葬,兒女要給老人提前準備一口壽,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棺材。有條件的大戶人家有專門的庫房存放,沒有條件的就放在老人住的房間裡。我姥爺的壽材放在臥室裡靠西山牆橫放著,小孩初次看了有點害怕,老人看了心裡非常坦然,他已經有了百年後的房子。民間有句俗語叫人想財,材想人。棺材有時因為木材或乾燥會發出嘎巴嘎巴的響聲,我姥爺就拿著棍子敲打棺材,說我還沒活夠,不想走,你著什麼急?鬧什麼動靜?敲打之後,棺材便不出聲響。壽材的規格和用料不一樣,有錢的大戶人家用上等木料製作棺木;普通百姓人家都是用一般厚一點的松木板做棺材;困難人家就用薄板釘個棺材。舊社會要飯的人家死了人,一領草蓆子把人一裹就埋了。60年年代末,鍾家村有一個姓劉的老貧農去世了,那時買木料相當困難,生產隊也沒有板材。於是隊長想個辦法,讓編匠用棉槐條子編了一個長條籠子做棺材,就把人埋了。不久,那墳墓就塌陷了。
人剛剛去世時,家裡老人會告訴孩子不準喊叫,讓老人很平靜的上路。我老爹去世時,我媽對我們說,誰也不準喊,喊過來就是再活幾天也還是遭罪。在炕上穿好衣服以後抬到堂屋地架的的門板上。老媽又對我們說,沒有指路之前誰也不準哭,你們一哭你老爹就找不著道了。各村都有料理喪事的人,請他來的第一項任務就是寫個指路。這個路條的形狀就像過去的錢搭子,兩邊底下糊上梭子。路條上寫上8個字,一面4個字:國寶流通,川流不息。長子把路條搭在擀麵杖上,走到院子裡喊:爹爹,走西北大路。然後將路條燒掉。兒女都跪在院裡放聲痛哭為老爹送行。我們鄰居有一人死了一年後,家中哥嫂都覺得害怕,不敢進那人生前住的房子。找門前黑龍江來的大神看看究竟是怎麼一回事,結果人家一查,他們家人死後沒有指路,鬼魂至今還在家裡徘徊,那能不害怕嗎?事後,仔細回想一下,那天主事的是一個女人根本就沒有指路,漏掉了這個很重要的環節。
人還沒有入殮之前,一定要準備兩件物品,一是一隻公雞,放在停屍的門板下,讓公雞給死人的魂魄帶路,公雞一叫魂就跟著棺材走了;二是要準備一張生鐵錵犁或桃木枝放在屍體上,這兩樣東西都是用來鎮邪的。舊社會,家裡死人了一定要把貓關起來,最好找個條筐扣起來,千萬不能讓貓從死人的身上躍過,那樣陽氣帶動陰氣就會詐屍。古書記載:人死時有時胸中還殘留一口氣,如果被貓鼠什麼衝了就會假復活,即平常說的詐屍。但是這一口氣完全不能支撐起生命,只會讓復活的屍體亂追亂咬,最後那口氣累出來倒地,才算徹底死了。東北山有一戶王姓人家,找了個老婆。的孩子虐待後媽,老人後腦勺生了個大包,從裡面往外爬蛆蟲,沒有人給醫治。老人去世後,大女兒趴在繼母的身邊訴說不孝,表示懺悔。已經死去多時的老人,忽然爬了起來,兩眼直勾勾地盯著大女兒,兩手死死掐住她的脖子不放,好在眾人上前用力拉扯開來,不然那大女兒就會被活活掐死。詐屍過後,處在人屍之間的老太太仰面倒下一動不動的死去了。小時候聽說劉家村南地有一男子詐屍,追趕自己的家人,差點把活人嚇死,人都不敢進屋。遇到這種情況,趕緊請一個懂白事的高人,採用燒酒燙心或潑黑狗血就可以降住詐屍。早先有一詐屍的故事,說來有意思。有一膽大的人,晚上在路邊替人家看車禍的屍首,一時內急要去瓜地裡方便,又怕來車壓著屍體,就點著一支香菸夾在死人的手上。這時瓜地的主人來看瓜,想抽菸沒帶火,看見路邊有一人在躺著抽菸,就上去對火,一看是死人,嚇得他撒腿就跑。正在瓜地裡方便的人一看屍體跑了,這還了得,明天人家來要屍體怎麼交代,提起褲子拼命追趕。跑在前面的人回頭一看屍首追來了,這不是詐屍了嗎?嚇得魂不附體,一頭栽倒,不省人事。那看屍體的人追上來,一看不是那個死人,心想怎麼死人還會變臉啊。跑回去一看,那個夾著香菸的死人還躺在原地「抽菸」。這是一場詐屍的鬧劇。
舊時家裡老人去世了,親屬到土地廟報告死亡消息叫報廟。人剛死後,鬼魂暫在土地廟中棲身。每天早中晚三次飯前,由管事人帶著孝子們提著孝棒,到土地廟「報廟」。那時個村都有土地廟,現在一個也看不見了。
人去世後,要派人向親友報喪,定於某日出殯請參加。現在報喪就不用派人了,打個電話就可以了。
60年代之前,人去世後都是土葬,人死後就要入殮,也就是要蓋棺定論了。入殮前在棺內要放些草木灰、燒紙灰等鋪墊物,以防人體腐爛滲透髒液。四個人各扯一個褥角,將死者移入棺內,蓋上壽被。家人繞棺一周向死者做最後告別。然後合蓋釘棺。釘棺時長子要喊:爸爸或媽媽,躲釘子啊!躲釘子啊!在棺前擺上貢品,上香、燒紙。死者的後人分男左女右在棺旁守靈,守靈便是親人們聚在一起,悼念死者,抒發緬懷之情。過去比較殷實的人家,要在院子裡用蓆子搭靈棚,在裡面掛上旌,就是在紅緞上用金粉書寫死者的姓名和年齡。桌子上擺放死者的相片、供飯、供果、焚香、燃燭,並有專人守候。河西王仁高老爹去世時,就在院裡搭靈棚。
弔唁者來到靈棚向死者告別,向死者家屬致哀,送上香紙並奠酒。奠酒時,弔喪者跪在案前,侍者單腿跪在側,注酒於盞送給弔唁者,弔唁者接過酒杯向上一舉,酹(lei)酒於地三次,叩三個頭。祭酒時,守候人喊:祭酒! 守靈人要回答:謝!叩頭表達謝意。凡是來弔唁者都要登記在冊,以備日後答謝。
那時有錢的人家要僱喇叭,喇叭的價錢是提前說好的,曲目都是固定的。如果要多吹幾遍東家就要賞錢。小時候,河西於士春的老爹去世時在營城子那邊僱來喇叭杆子,在門前影壁下搭個棚子,吹吹打打的,我記得那個低音大喇叭杆子至少有成年人一坨長。出殯時很少有在路上有相遇的。結婚常有這樣的事,兩支隊伍相遇,誰也不給誰讓路。不像現在兩家交換個手絹就可以了。這時就要看誰家的錢厚,東家賞錢喇叭杆子就拼命地吹,誰家拿不出錢了,誰就得讓路。所以吹白事,不如吹喜事,最好在路上兩支隊伍相遇,東家賞錢還可以撈點外快。人老之後在家裡停喪幾日,根據情況而定,通常是3日、7日、9日的,也有因氣溫高,怕屍體出問題極早發喪的。國學大師羅振玉去世後,在旅順太陽溝家裡停喪100天,每逢初一、十五都要擺供祭祀。他之所以在家裡能停上100天,一是對屍體進行了防腐處理,二是對棺木進行了密封,帶油的麻布纏了九層。
出殯的前一天晚上,要燒夜紙,燒車馬人,女人去世還要有一頭喝髒水的老牛。燒紙之前,在車旁放一個小凳子上面撒點紙灰,點火的時候,你會清晰地看見小凳子上面有一個鞋印,這說明人上車走了。我爺爺出殯當天傍晚,我媽媽在我爺爺生前住的房間的外窗臺上撒一層紙灰。第二天,窗臺上出現一個大布底鞋印。我媽媽說,你爺爺走了之後昨天晚上還回來看看了。爺爺回沒回來,我沒有親見,但東窗臺上那個大鞋印就是我爺爺的是確定無疑的,鞋印底下的紋路和我爺爺臨走時穿的那雙紋路是一模一樣的。
出殯當日全家兒女跪在地下有長子摔喪盆,死者若為其父用左手摔,若為其母用右手摔,將瓷盆摔得越碎越好。燃放鞭炮送逝者上路。路上撒路錢是女婿負責的,撒路錢的目的是打點孤魂野鬼,不要難為死者,使其能儘早到達「樂土」。舊時送葬的隊伍裡長子打幡,靈幡的作用有二:一是招魂,為死者的靈魂帶路;二是震懾惡鬼,相當於一種法器。靈幡有男女之別,看靈幡就知道去世的是男是女。在靈幡的中間及兩邊的飄帶下方來區分,男的剪出5個箭頭,女的剪出5個豁口。在靈幡飄帶的中間,男的剪圓,女的剪方。男為乾為天,女為坤為地,取天圓地方之意。男的剪13個圓形,女的剪14個方形。男屬陽,;女屬陰,剪雙。現在不打靈幡了,也很少有人會製作了。
早先年出殯過河的時候,孩子就要喊爸爸或媽媽過河了,一直喊到過去為止。棺木抬起來之後,一路上不準落地。如果路途遠,要有兩個人各扛一條長條木凳子,休息的時候,要把棺木放在木凳子上。抬槓的活我年輕時幹過一次,聽經常抬槓的人講,這裡有一門技巧,就是槓頭一聲鑼響喊起時,動作要快,在那一瞬間把屍體抖向一邊,這樣就會出現有的人要壓死,有的人要輕快死。我抬的是自己的二姨夫,不可能幹那種缺德的事,但我這一面不知是誰抖動了,一路上沒有壓著,有時扁擔還懸空。到了墳地落葬的時候,棺材要放到壙上的兩根橫木上,用兩根粗繩子一點一點放到壙裡。老人的兒女按照大小順序用手抓土,繞場一周往棺木上撒土。墳堆埋好之後,一定不能鐵拍打,那樣就會漏雨了。墳起後要舉行祭奠儀式,在墓前桌子上擺上供飯、供果、焚香、燒紙。先由最長輩的親戚再到死者家屬,依次陸續分批跪在墳前,酹(lei)酒祭奠。送葬結束後,死者家屬要設宴答謝參加送葬人員。
接下來就是圓墳、燒七、燒百日、燒周年。自人死之日算起,每七天為一七。每個七都要祭奠,特別是三七、五七、七七、十七更為重要。要在墳前擺上供飯、焚香、燒金箔銀箔和黃紙。另外百日、一周年、三周年、十周年都要舉行祭奠儀式。民間俗有長七短百日的規矩,即燒十七要順延一天,燒百日要提前一天。人們通過這種方法一是對逝去的人寄託哀思,二是把親朋好友和兄弟姐妹聯繫在一起,經常見面使之親情不斷,血脈相連。這裡需要說明一點,沒有特殊情況,每年民間祭祀的日子還是應該上墳的,擺點祭品,燒幾張紙。現在講究文明祭祀送一束鮮花也很不錯。從來不上墳容易出問題。邵家嶺高寶果園那東北邊有一大片墳地,其中有一戶人家從來不上墳。80年代初期的一個春天,不上墳人家的孩子得了一種怪病,久治不愈,便找一大神看病。大神說,你們家從來不上墳,老輩在那邊窮得都沒法過了,你們趕緊去上墳,多送點紙錢,孩子的病自然就好了。按照大神的指點,這家的男主人終於上山上墳了。放在墳前的紙剛一點著,好像從墳洞裡吹出一口氣把燒紙吹得四下飄落,瞬間燃起大火,山林荒地過火面積近百畝,上墳人差點被燒死。好在當地群眾奮勇撲救,不然損失將更大。大難不死的上墳人覺得此事蹊蹺,便又找一個造詣更深的大神看看是怎麼一回事。大神說,你們家從來不上墳,孩子病了才想起上墳。你們家老的生氣了,從墳裡吹出一口陰氣,引起大火教訓你這不孝子孫,看你以後還敢不敢不上墳。有的人住在外地,不能回家上山上墳。祭祀的前一天,傍晚就在十字路口燒點紙,別忘了一定要寫清楚收款人的地址和姓名,不然就被窮神惡鬼搶光了。估計那邊也是採用快遞的方法,山上的老人很快就能收到匯款。
現在有的人出門遇上出殯時感到不吉利,認為喪氣;看到結婚的車隊認為很吉利。在舊社會正好相反,古書上有出殯口訣為證:觀君出門去謀望,路遇出殯有吉慶,此因官財是吉徵,碰見嫁娶運難行。 舊時村裡死人了,晚上夜靜弔紙時傳來陣陣哭聲。有人就說你聽那家的哭聲,兒子哭驚天動地,女兒哭真心實意。有的媳婦對老人生前不孝,人家就會說媳婦哭浪聲浪氣。現在有的地方有專業哭喪隊,你根本聽不出是屬於上面的哪一種哭法,我看是無情無義或虛情假意比較合適,人家是奔錢來的,搞有償服務的專業演出。實際上這樣做也是做兒女的不孝。
舊社會,關於辦喪事規矩很多,有些被延續下來,有的也被改革了。比如人死在外邊,不能拉回家中停喪,死在醫院裡直接拉到殯儀館去,這個規矩至今沒有改變。人的一生中最大的悲哀莫過於白髮人送黑髮人。這種情況下葬也有講究,如果家中老人健在,那麼去世的不管年齡大小,有沒有後人,都不準葬進祖墳,只能埋在墳地的外邊。待老人去世後,才能挪進去。還有,即使老的都去世了,後人去世不足50歲,屬於少亡,也不準葬進墳地,待滿50歲之後才可以挪進去。如果不遵守這個規矩,說是要影響後人過日子的,家族裡的長者就會不讓嗆。現在都要進公墓了,這個規矩自然也就不好使了。
為了表達對逝去的人思念之情,一般在兩個老人去世一年後要樹碑。舊時不過三年不能樹碑。現在改革了,只要有一人去世了,就可以樹碑,將還健在的人的名字用紅色描寫。樹碑也有很多講究比如前面的碑一定不能比後面的高,高度是逐漸遞減的關係;同一趟的碑,一定要在一條直線上,而且碑石必須一般高,這些都管後人過日子。最重要的是一定要把逝者的名字寫準確,馬虎不得。東北二人轉裡有一段,夜晚的墳地裡有一個老人用錘子和鑿子在墳前幹活。有人問他幹什麼,老人說他們把他的名字刻錯了。這只是一段戲詞,生活中真有類似的事情。旅順雙島周家崴有一戶周姓人家對墳地進行改造,同時樹了好幾塊碑。其中有一塊碑固定好了準備壘磚它就突然倒下了,好像被人用力推倒一樣,如是三次,大家感到非常驚奇。有一老人說,看看是不是名字寫錯了,一看果不其然。趕緊去刻碑的地方重新加工一塊,豎起來紋絲不動,好像有人在用手幫著扶著一樣。幸虧墓中主人觀察仔細連續推倒,不然真的就得半夜裡拿著錘和鑿子自己改名了。
喪葬文化內容繁雜,規矩很多,在北方喪葬風俗裡,最常見的就是摔喪盆和燒枕頭糠了。很多人不理解為什麼要這樣做?鄉下人把吃飯和睡覺看得很重,人既然走了,回來也沒吃的,沒睡的。隨著殯葬制度的改革很多東西被簡化了,但過去的老規矩,作為一種民俗文化還是應該了解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