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胡巨成本報通訊員時秀敏
金秋時節,濮公山下萬木爭輝。
息州森林公園、濮公山礦山公園,像兩顆璀璨的綠色明珠,鑲嵌在廣袤的黃淮平原南緣。
這裡有秦嶺淮河分界線附近面積最大的三杉林,有千畝楓楊林景觀、千畝馬尾松景觀……
這裡就是全國平原綠化百佳縣——息縣,古稱息州。
「像息縣這樣,在縣城規劃區內,有兩座面積超過2000畝的森林公園,在全國平原地區,實為罕見!」到過息縣的各級林業專家,紛紛發出這樣的讚嘆。
讚嘆的背後,是息縣國有林場三代林工60年的傾情付出,是他們波瀾壯闊的痛楚與歡欣……
「林一代」
篳路藍縷造森林
息縣,南望大別群峰,地跨淮河兩岸。自周武王設息國,3000年風雲變幻,唯「息」字巋然不變。
1960年元旦剛過,省裡一紙紅頭文件傳到息縣,河南省息縣國有林場誕生了。
22歲的馮太平前腳剛跨出信陽農林學校的校門,後腳就跨入息縣國有林場。
「當時林場居無片瓦。我們堅持『先建坡,後建窩』,租住民房來造林。7個人3間房,既住宿又辦公。晴天開荒種樹,雨天就集體學習。」82歲的馮太平往事清晰如昨。
沒有樹苗,就自採、自育、自造,自給自足。除在鄉村自採,還到周邊縣區去採去買。帶著乾糧,拉著架子車,幾十公裡全靠一雙「鐵腳板」。
有一次,25歲的鄭光武和工友拉著4輛架子車,到商城縣買樹苗,遇到了雨雪天氣,滿負荷的車子一步一滑,上坡了幾次,又滑了下來。正當年的壯小夥,蹲在地上直哭。
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每年植樹季節,林場職工都要起早摸黑工作10多個小時,披荊斬棘,埋頭苦幹。
「一直在第一線工作,林場五個林區,都有我的足跡。」退休老職工王國忠回望當年,滿臉自豪。最讓他難忘的是1984年冬天的那場大雪,前前後後下了半個月,但林場職工栽樹的步伐沒有停歇。他們用稻草綁腿,綁到膝蓋上。雪鑽進鞋子裡、衣服裡,很快就化掉,但大家幹得熱火朝天。夜晚在林區打地鋪,一住就是半個月,沒人叫苦叫累。
建場初期,是歷史最困難時期。糧食不夠吃,就喝稀粥。「盆裡照見碗,碗裡照見人」,遂有「一兩糧票買倆人」的笑談。稍有閒暇,大家就到處挖野菜,摻在米裡做米飯,摻在面裡做饃饃,既當飯又當菜。
「當工人都不願意來林場,太苦,儘管如此,林場職工只進不出,沒有一個人打退堂鼓!」馮太平說。
十年樹木。到上世紀60年代末,林工們的艱辛終於換來了林場的鬱鬱蔥蔥。但這些鄉土樹生長緩慢,光長葉子不長樹,附近群眾形容林場的大關楊「禿嚕個頭彎著個腰,渾身長的都是包」。
息縣林場人又面臨著一道艱難的選擇:是舍是留?
「不改不行!」林場學歷最高的大專畢業生、技術員馮漢文下定決心,堅持引進優良品種。
1970年,馮漢文從華中農學院購買池杉、落羽杉、水杉苗木200株進行栽培試驗,一舉成功,獲得了信陽行署科技成果三等獎。
引種推廣三杉,同樣面臨著苗木的難題。當時武漢對三杉種子管控很嚴,車站禁運。
「我們組織林工去零星購買,裝在行李包裡,一點點運回來。有一次還被當地政府當成不法商販追蹤調查。」對引種的艱辛,87歲的馮漢文記憶猶新。
深翻七遍,然後造林。成功引種的三杉,很快在息縣大面積推廣。上世紀80年代,全縣每年可採樹籽六七萬斤,除滿足自用外,還銷往周邊地區。息縣林場逐步建成為擁有五個林區、各類樹木1.5萬畝、森林覆蓋率95%的綜合性平原林場。
息縣,成為全國平原綠化的樣板縣。
「林二代」
土裡刨食守林海
創業難,守業更難。林場「林二代」們面臨著更為嚴峻的挑戰。
從1984年起,息縣國有林場體制改革,由全額財政撥款事業單位改為財政差供事業單位,入不敷出。
「1988年,我們只發70%的工資。每位職工分了5畝林地,自己生產。有的育苗,有的栽樹。但為填飽肚子,大多選擇林糧間作。」從技術員成長為林場場長的馮太平,沒少為林場發展作難,「到1999年,林場分文不發,每位職工就分了10畝地。」
即使再困難,仍不斷有老一輩林場人將自己的子女帶進林場。這不僅僅是為了一份工作,更是一代接一代守護綠色的使命。
今年57歲的「林二代」王文杰就是其中的一位。他17歲進林場,微薄的全工資沒領上幾天,便趕上了林場「分地」。
「工不工,農不農,城不城,鄉不鄉。」王文杰這樣形容當時的尷尬處境。不少職工生活實在難以為繼,就邊種地邊打零工。
不是沒有誘惑,那樹長得直溜溜的,砍掉就是白花花的銀子。
「老一輩辛辛苦苦留下來的家業,怎能毀在我們手中?」「林二代」劉朝中說,大家就是抱著這樣的信念,寧肯餓著肚子,也要護住林海。
「你們都是有志氣的工人幹部!」當年上級林業部門領導的肯定,讓劉朝中至今自豪無比。
從1984年到2017年,在長達30多年的時間裡,「林二代」過著捉襟見肘的苦日子,土裡刨食護林海。直到2018年國有林場改革,林場人總算端上了鐵飯碗。
守綠護綠,不獨有艱難漫長的堅守,更有意想不到的鬥爭。
1991年,息縣林場總部所在的王竹園林區周邊農民集體上訪,以林場林地是其原屬土地為由,要求政府砍掉樹林、歸還土地。
迫於穩定壓力,個別領導同意了上訪群眾的訴求。千畝杉樹林危在旦夕!
「林子不能砍,林地不能丟!」危急時刻,林場職工挺身而出,誓守林地。離休老幹部馮全仁和「林二代」劉朝中、鄭明良等人帶著乾糧,到省林業廳、原國家林業部反映情況。
有人感慨:發不下工資,林場沒人上訪。砍樹毀林,他們卻跑省進京,把「官司」打到了省政府!
危機化解的那一刻,林場沸騰了!馮全仁淚流滿面:「林場人只有造林、育林、護林的責任,哪能讓毀林的事情發生?」
「林三代」
不忘初心創奇蹟
秋日雨後,踏上息州森林公園幽深的杉林棧道,一排排筆直挺拔的水杉,披一身「綠劍」,直衝雲天,抬眼上望,碧空僅存一線。水霧蒙蒙,浸潤林間,讓人兀自醉了。
「這片一眼望不到邊的杉樹林屬於王竹園林區,樹齡50年左右,據專家評估,是秦嶺淮河分界線附近面積最大的三杉林。這裡的每一棵樹都浸染著爺爺輩人的心血和汗水,來之不易。他們植綠護綠、愛林護林的精神永不磨滅,值得我們永遠學習!」80後「林三代」、息縣國有林場副場長馮嬋自豪滿滿。
這份自豪,來源於息縣林場精神的一脈相承。當年正是在爺爺馮漢文的堅持下改良品種,引種試驗,才有了這片杉樹林。2002年,19歲的馮嬋信陽農林學校畢業後,接過了爺爺的衣缽,在林場一幹就是18年。
這份自豪,更來源於息縣林場的今日巨變。
2013年,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新一屆息縣縣委、縣政府果斷決策,斥資3億元,依託王竹園林區森林資源,實施息州森林公園景觀及基礎設施提升工程。
「父輩能幹,我們也能幹,還要幹得更好!」年富力強的陳光華臨危受命,出任林場場長和林業開發公司總經理。生在林場、長在林場,深知林場困境的陳光華沒有退縮,欣然扛下了這份沉甸甸的責任。
「你只要把公園建設好,把林場帶領好,其他的問題交給我們!」縣委書記金平擲地有聲的話語給陳光華吃了定心丸。
息縣林場從來不缺乏凝聚力。百餘號職工,大多是「林二代」「林三代」,他們積攢了幾十年的幹勁悉數迸發。
仿佛一夜之間,息縣城西聳立起一座美麗的城市公園:
千畝三杉林、精品桃花園、百畝百竹園、多彩景觀林,將這裡裝扮得美不勝收;
漢唐建築風格的息夫人文化園,與橫刀立馬的馬援廣場遙相呼應,息縣厚重的歷史文化在這裡得以展現。
「沒有林場三代人的接續奮鬥,就沒有今天的森林公園!」縣長袁剛由衷感慨,他說這是28年紅旗不倒的「大別山精神」在息州大地上的生動實踐。
如今的息州森林公園已成為平原地區難得一見的森林體驗基地。2017年,被原國家林業局授予「中國森林體驗基地」稱號。2018年,成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2019年,榮獲「中國森林氧吧」稱號。
與王竹園林區隔河相望的濮公山林區,同樣發生了嬗變。
上世紀60年代,大別山餘脈濮公山還是一座光禿禿的石頭山。作為息縣唯一的一座山嶺,息縣林場的拓荒者把林區建到了這裡,開荒造林。1963年開始,引種馬尾松、黃山松、黑松。石頭山上,松濤陣陣。數千畝松林猶如綠色衛士,堅定地守護著這一隅青山。
然而,無序開採、過度開採一度成為濮公山的噩夢。2012年,息縣縣委、縣政府全面叫停礦山開採,並確定了依託淮河和濮公山建設礦山公園的轉型發展方向。濮公山上,松林景觀,開雲見日。
如今,濮公山綠樹成蔭,亭臺樓榭、飛閣流丹,遠近遊人絡繹不絕。
從一棵樹到「一片海」,從國有林場到森林公園、礦山公園,息州林工一棵接一棵,一代接一代,把鬱郁綠蔭「釘」在息州大地上。這裡的每棵一樹都在用自己的年輪記載著林工們的奮鬥艱辛,這裡的每一片綠葉都在傳誦著林工們代代相續的綠色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