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的由來... 包子的由來和典故 包子,再中國擁有多年的歷史,早在三國時期,就流行用包子和饅頭做乾糧。當然,中國古代神話故事「西遊記」中的豬八戒對包子也是情有獨鍾。
日常生活中,人們食用的「饅頭」,也是屬於一種用麵粉發酵蒸成的食品,形圓而隆起。 本來這種食品最初是有餡的,發展到後來,出現了一段糧荒,貧窮的人們都買不起陷,就用純面做包子,發展到後來,我國北方稱無餡的為饅頭,有餡的為包子。若問為什麼?說起來,與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有著密切的關係,為了將生活中人們比較普遍喜歡食用的「饅頭」和「包子」來歷說個明白,開始需要從諸葛亮先說起…
宋代高承《事物紀原》引《稗官小說》中的一段話說,,就在孔明諸葛輔佐劉備打天下的過程中,諸葛亮率軍進軍西南,去徵討孟獲,在橫渡瀘水(一名瀘江水),即在今雅礱江下遊和金沙江會合雅礱江以後一段時,其時間正值農曆五月間,即諸葛亮《出師表》「五月渡瀘,深入不毛」,這是怎麼回事呢?就是說,農曆五月間,夏季炎熱了,瀘水與別地方的水不同,「瘴氣太濃」,不僅如此,而且水中含有毒性物質,士兵們食用了瀘水,萬萬沒有料到出現致死,以及患病者亦比較多. 在這種情況下,諸葛亮經過苦思苦想,下令讓士兵們殺豬,宰牛,將牛肉和豬肉混合在一起,剁成肉泥,和入面裡,做成人頭形狀蒸熟了,讓士兵們食用結果很快就消除了士兵們的殘廢和患病者,這樣一來,瀘水周圍百姓們,就傳開了,說諸葛亮下令做的人頭形的「饅頭」可避瘟邪。 由此開始,生活中,人們不漸漸做起「饅頭」食用了。隨著社會生活實踐不斷向前發展,密切結合生活飲食上的需要,逐漸演變成由「饅頭」裡邊裝上肉餡的食物,名曰為「包子」了,因為是用面和肉餡包成的,故被人們恰到好處,給名曰為「包子」了。包子這種麵食製品最早在魏、晉時便已經出現。但包子的原名卻叫「饅頭」。晉代束皙在《餅賦》中說,初春時的宴會上宜設「曼頭」。 這裡所說的「曼頭」其實就是包子。至於「包子」這個名稱的使用,則始於宋代。在《愛竹淡談藪》一書中載:「宋朝有個叫孫琳的大夫,為宋寧宗治淋病,就是用饅頭包大蒜,淡豆豉,每日服三次,三日便病除,被人們視為神醫。」宋代著名的大詩人陸遊不僅寫了《籠餅》詩稱讚,對其詩亦還自作注釋;其《籠餅》詩云:「昏昏霧雨暗衡茅,兒女隨宜治酒餚,便覺此身如在蜀,一盤籠餅是豌巢,」陸遊的注釋為:「蜀中雜彘(即豬)肉作巢(即餡)的饅頭,佳甚,唐人止謂饅頭為籠餅。」由此可見,當時四川用豬肉合面做的饅頭,就已經很有名了。健康最值得我們花費時間和精力去追求!北宋陶谷的《清異錄》就談到當時的「食肆」熉羰稱返牡昶蹋犞幸延新簟奧毯砂子」的。南宋耐得翁在《都城紀勝》中說,臨安的酒店分茶飯酒店、包子酒店、花園酒店三種,而包子酒店則專賣鵝鴨肉餡的包子。可見這一時期包子已經很普遍了。 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人們已經發明了高效、環保的包子機,包子的製作速度更快,並且保留了人工製作的口感。
全城信息 人人傳閱
一鍵免費發布住房、商鋪、二手、求職...
【長治生活嚮導】
一個有人氣、有影響力的本地微信平臺
來吧,跟我一起關注changzhishxd
隨時隨地一手掌握長治當天最快最及時信息
黑白版刊登熱線:0355-2044367
彩版刊登熱線:2110303
微信客服熱線:2027567
微信客服 Q Q:507778303
點點微信、抖抖精神、知道更多...
長按指紋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長治生活嚮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