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託日記》:切·格瓦拉「封神」前的秘密

2020-11-25 迷影咖啡

文:藍爵

編:千桃

先說一段故事,真事。

十幾年前,有一個叫袁越的人,學理科的,那時還是文藝憤青,機緣巧合到阿根廷進行了他第一次真正的旅行,體驗極佳,不久後他看了電影《摩託日記》,驚訝地發現,自己和青年切·格瓦拉摩託之旅在阿根廷境內走了一樣的路線,於是立筆名「土摩託」(指他愛騎的自行車),博客叫「土摩託日記」。他把這次遊記投稿給《三聯生活周刊》,竟因此成了三聯特約撰稿人,「公費」跑全世界採訪寫作。後來,袁越出了不少書,其中一本是《人造恐慌:轉基因全球實地考察》,我很幸運成了微博僅有幾個中獎獲贈書的人之一,他對中獎者說,希望從不同角度深入了解事物,去普及真相。

而現在,我到迷影沙龍報名觀看了《摩託日記》……

袁越
《土摩託》

說這麼多,我並不敢妄談「機緣巧合、連貫現實」的經典敘事方式,也不想上政治課強調「事物的聯繫具有普遍性這是事物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我只想說,《摩託日記》,切·格瓦拉,無形中影響了很多人。

切·格瓦拉的超級加成

袁越一定會看電影《摩託日記》,沒有意外,因為他愛好流行音樂,包括搖滾。而切·格瓦拉的肖像在搖滾界屬於圖騰般存在,契合反叛不公、為自由抗爭的某種「搖滾精神」。

年輕時的格瓦拉
加入革命後的格瓦拉

切·格瓦拉(1928-1967),本是阿根廷高富帥,後為拉丁美洲共產主義革命、反美領袖;和卡斯楚等人親密搭檔,艱苦遊擊鬥爭,領導古巴革命成功並任新政府要職;深受紅色中國影響,借鑑提出「遊擊中心」理論;與老卡出現分歧後離開古巴,去多國繼續革命,受挫,因叛徒出賣而被玻利維亞政府軍逮捕處死,年僅39歲。

切「Che」是一個西班牙語的感嘆詞,在阿根廷和南美的一些地區被廣泛使用,是人打招呼和表示驚訝的常用語,類似於漢語中的「餵」、「喔」等。人們在格瓦拉的名字前加上上「切」是表示對他的尊重。

1960年科爾達拍攝切·格瓦拉的照片《英勇的遊擊隊員》,成為世上最知名、最有魄力的照片之一,也是印在T恤次數最多的照片——因這張照片,死後的格瓦拉影響更廣,他化身可輕易傳播、簡明有力的影像符號,進而是英勇戰鬥、對抗獨裁和強權的理想化象徵。大家討論覺得,格瓦拉經歷傳奇,革命目標放眼國際,還富有個人主義的色彩,不安逸、不服從,加上英年早逝,給人無限遐想,從而有了跨國界的吸引力。

格瓦拉遊擊戰時的照片被後人奉為經典

但是,人們真的了解格瓦拉嗎?顯然未必。

格瓦拉是富家的公子哥,自小患有哮喘,大學學醫,加入革命也常年背醫藥箱服務,據說直到慘烈的古巴登陸戰才被迫拿起槍。他為什麼選擇一條和自己不搭界的人生路?必定與他年輕時三次遠行有關:一次是1950年暑假,他自己走了阿根廷12個省,第二次是1951年,已23歲的他休學一年,和好友29歲的生物化學家格拉納多一同遊歷南美,第三次是他1953年開始的拉美之行,他在瓜地馬拉首次參與了革命鬥爭,親眼看到美國扶持的傀儡推翻搞土地改革的民主政權,並殘酷鎮壓左翼人士。

2004年上映的電影《摩託日記》講的就是格瓦拉第二次遊歷之事,根據已出版的格瓦拉日記改編,導演是以《中央車站》蜚聲國際的巴西人沃爾特·塞勒斯。格瓦拉此行叫「摩託之旅」,其實他倆乘坐的那輛老舊摩託(名「萬能者」)到鄰國就報廢了,而沒有摩託以後,徒步所見所聞真正影響了他們。

《中央車站》電影海報

中規中矩的公路片

或許,關於切·格瓦拉的作品,稍微走點心,不出大差錯,都可成為文藝青年鍾愛的經典,本片也的確是很多觀眾的心頭好,不甘平凡老去、窮遊說走就走(還真的改變命運)的情節也俘獲驢友的心,但從技術上說,確實缺乏亮點、創新點,整體中規中矩。主持人之地說,如果主角後來沒有成為革命英雄,那這部電影可能只是一部普通的遊記片,主角所寫的《摩託日記》也只能是一篇旅行文學,在戶外旅行圈內小範圍的流行。

制定計劃,說走就走

確實,以公路片類型看,全片皆是標配。傳統的線性敘事,按部就班交待旅途裡的人和事,諸多元素沒有超出老觀眾預期:兩個年輕人搭檔,一人為主,一人烘託,出發前都吊兒郎當靠不住,旅途中欣賞美麗風光,接觸底層勞苦大眾,精神升華受觸動,成長起來邁向成熟……

摩託之旅
徒步之旅

假如當成一篇主旋律題材的命題作文,導演無疑交出了合格的答卷,多方都能愉快接受。青年格瓦拉的塑造,某種程度上說既陽光正面又不失細節,豐滿生動,他實誠、靦腆,內心細膩,犯過錯誤,起初的缺點、後來的覺醒……關鍵是,格瓦拉扮演者、拉美男神蓋爾·加西亞·貝納爾真的好看!加西亞為演好格瓦拉揣摩模仿多年,他是個明明可以靠臉非要靠演技的演員。

格瓦拉喜歡看書和思考

作為拍紀錄片出家的導演,塞勒斯的個人風格在本片得到延續:主題依然圍繞著「尋找和發現自我」,拍攝方式平實、直白,以旁觀者為視角,不嚴守既定的拍攝計劃。電影中大量啟用非職業演員,當地居民均以本色出演。注重聲音在敘事過程的獨特表達,90%直接錄音,請專業音響工程師捕捉亞馬孫叢林裡聲響。

本色出演的共產主義者

全片攝影效果隨著人物內心不斷變化。格瓦拉旅遊前段,影像風格明亮,大量遠景長景令人賞心悅目,和格瓦拉休閒好奇遊的心境十分貼合。隨摩託故障和退役,路途越發艱難,他們開始暴躁地穿越荒漠,在幾次關鍵事件後,他們旅行目的、性質發生了轉折,畫面開始深沉和凝重,與劇情發展相得益彰。

徒步沙漠是本片的轉折點

有幾處場面,色調鮮明,一是黃顏色的室內場景,尤其溫馨,見證了格瓦拉從富家派對、遊輪會所到麻風病院經歷,另一個是穿插的若干黑白固定鏡頭,專拍普通人和其環境,像歷史老照片一般,充滿了紀實的滄桑感和人文的厚重感。

黑白色調的拉美原住民

在麻風醫療村志願服務期間,格瓦拉進一步升華,鏡頭開始仰拍他,與音樂、雲霧繚繞環境營造出英雄初長成。他生日夜裡過河,處理為影片的高潮:遊過所謂幾十年無人遊過的亞馬孫河河段,到病人聚集的南岸,象徵著他能打破困局,化不可能為可能,突破有西班牙殖民影響、美國霸權主義割裂意象的阻礙,連通、團結拉美中上層和底層的人民。

格瓦拉跳入河中令眾人緊張

宣傳稱,攝製組做了許多前期準備,用兩年重走當年路,依據資料照復原場景,還訪問了格瓦拉的家人、當時80多歲身在古巴哈瓦納的格拉納多。劇本上,保持了日記裡輕描淡寫的幽默戲謔。沒刻意按英雄塑造,呈現出喜歡撩妹、騙吃求住、情緒波動的年輕人,也確實令人信服。

格瓦拉搭訕有夫之婦

本片最受業內肯定的是音樂和主題歌,獲得一系列國際大獎。吉他大師古斯塔沃·桑多拉拉的配樂,有濃鬱的拉美民族風情,不喧賓奪主,恰到好處地插入,給影片添彩。

美洲不該是模糊的美洲

格瓦拉加入拉美獨立戰爭前的宣誓

按理說,本文該結束了。但是,近期智利因地鐵票漲價30比索(3毛人民幣)引發大規模暴力騷亂;今年巴西已發生三起機場搶劫案,7月份一伙人在瓜魯柳斯國際機場輕鬆劫走750千克黃金……南美這兩個經濟最佳的模範國家,都暴露出這樣那樣的困窘。《摩託日記》裡,青年格瓦拉所盼望的,貧富差距縮小,階級衝突緩和,拉美獨立自主、團結統一,復興印加帝國輝煌,並沒有實現。現實裡的拉美,仍然是依賴資源經濟、資本勢力把持、美國幕後操縱……

袁越首次遊覽阿根廷便發現,當地人民友善熱情,旅遊安全、有趣、便宜、配套完善。然而,拉丁美洲這熱土,旖旎風光、深厚人文不被世人熟知,發展前景撲朔迷離。

總的來說,《摩託日記》並不驚豔,但值得觀賞,忽略每三五分鐘一個糾葛的緊湊,撇開人物歷史與南美現實的沉思,單衝壯麗多樣的美景、男主角和女路人的美色,還不夠嗎?

END

更多精彩,盡在迷影!

相關焦點

  • 摩託日記(切·格瓦拉來了)
    當時切·格瓦拉大學還未畢業,只有20出頭,作為一名接受了高等教育的準醫生,正是意氣風發,少年輕狂的時候,他和朋友格拉納多一起在九個月裡走遍了南美五國,一路騙吃混喝,蹭車蹭住,漂洋過海,也經歷了不少糗事,展現了阿根廷人特有的浪漫主義精神。
  • 切·格瓦拉:一個理想主義者的化身,及其與他有關的文化印象
    012004年9月的一天,影片《摩託日記》在美國上映。該片的主人公是被人們稱為理想主義者的切·格瓦拉和他的朋友艾伯特。02《摩託日記》是根據切·格瓦拉的日記改編而成,之前,此日記已以《南美叢林日記》為書名出版發行。1951年的一天,格瓦拉和艾伯特騎著一輛摩託車,踏上了穿越整個南美洲的旅途。摩託車中途報廢,他們便搭便車繼續他們的旅程。
  • 切·格瓦拉:南美山林間的堂吉訶德——評《玻利維亞日記》
    《玻利維亞日記》[古巴]切·格瓦拉著 郭昌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14年8月第一版文:張偉劼理想主義情懷與實幹精神兼具,切·格瓦拉被很多人看成現代的堂吉訶德,與甘地、特蕾莎修女這樣的聖賢一同照亮這個越來越缺乏本真和激情的渾噩世界
  • 關於切·格瓦拉的15個事實
    俄羅斯對關於切·格瓦拉的一些事實,作出了介紹和評價,以下為具體內容:切·格瓦拉(Che Guevara)是世界上偉大人物,在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他一直為自己的理想而奮鬥,每個人都從自己的角度看切·格瓦拉。事實一、切·格瓦拉(Che Guevara)一生都喜歡下棋,而且棋術很好。
  • 你要如何回憶我,帶著笑還是很沉默——孤單又燦爛的切·格瓦拉
    這兩個切·格瓦拉「粉絲」聯手奉上的鴻篇巨製,既是為自己的努力正名,也可算是為偶像立下了光影間的墓志銘。拍攝影片前,索德伯格進行了長達八年的閱讀和探訪,而一旦進入拍攝,他所想要「還原」的素材竟然多得超出了一部正常時長影片的容量。最後他把《切》剪成了兩部影片:《切:阿根廷人》和《切:遊擊隊員》。
  • 《摩託日記》是旅行造就了一個人,還是一個人成就了一場旅行?
    不過在看完《摩託日記》這部電影之後,很多人都想動身了。「為了旅行而旅行」——在電影《摩託日記》裡這個23歲的青年,面對逃亡者的詢問,他是這麼回答的,帶著享樂主義似的慚愧感來說明他們從1951年12月份上路所做的一切。
  • 寶通看電影(52)「世界改變了你,你也能改變世界」——美國導演史蒂文·索德伯格超長傳記片《切·格瓦拉》啟示錄
    除了本集播放的這部由美國導演史蒂文·索德伯格(Steven Soderbergh)拍攝的電影《切·格瓦拉》片段,還有一部電影《摩託車日記》,其內容就是根據切·格瓦拉的南美叢林日記改編而成的一部電影。這部《摩託車日記》電影的主題曲,還獲得了當年的奧斯卡最佳歌曲獎,這首充滿南美韻味的歌曲非常的動聽……
  • 【熱點議論】央視《摩託日記》到底在放什麼
    央視記錄片《摩託日記》已經放完了,等待了一整晚的小編就是想看看論壇板塊裡大家看完之後的最終想法。
  • 阿根廷電影展映開幕 經典影片《摩託日記》放映
    阿根廷電影展映開幕 經典影片《摩託日記》放映 阿根廷駐華大使館新聞文化公使胡安· 馬努埃爾· 科爾特列蒂先生發言4月27日,阿根廷電影展映活動在傳奇奢華影城開幕,阿根廷使館文化公使、參贊,新視野傳媒及傳奇奢華集團CEO,以及業內同行和多家媒體出席活動,並進行了開幕影片《摩託日記
  • 《摩託日記》2015央視春季檔
    基於民眾對摩託車的情節,中央電視臺《體育人間》特別節目組「七天可能,不可能」導演張溪泉策劃一期有關摩託車題材的新興式電影風格的紀錄片《摩託日記
  • 為什麼每個有夢想的人心裡都應該住一個切·格瓦拉
    2、格瓦拉之死美國中情局前特工、從古巴流亡到美國的費利克斯·羅德裡格斯當年參與了在玻利維亞抓捕切·格瓦拉的行動。「就在我們準備對他進行審訊時,玻利維亞軍事當局的一位負責人給我打來一個電話,說『500、600』,其中500代表格瓦拉,600表示死亡。」。由於電話中有噪音,我讓他重複了一遍,這才確信玻利維亞當局的意思是要立即處決格瓦拉。」
  • 切·格瓦拉犧牲50周年:一個沒有墮落的屠龍英雄
    1955年,墨西哥城那個滂沱的雨夜,一次載入人類史冊的風雲際會發生在三個年輕人間——其中一人正是切·格瓦拉,而另兩位則是同樣意氣風發的古巴革命者卡斯楚兄弟。在卡斯楚兄弟的感召下,切·格瓦拉毅然加入他們的革命隊伍,從「格拉瑪號」這艘戰鬥紅船開始,一步步走上了推翻巴蒂斯塔獨裁政權的起義道路。
  • 雲摩旅,看中國版的《摩託日記》| 騎士錄甘南行9集紀錄片在線觀看
    ♻︎ 摩託資訊那麼多,聽聽歐耶怎麼說 ♻︎這是中國版的《摩託日記》
  • 電影《摩託日記》:平凡的旅途過後,切·格瓦拉成為了英雄
  • 封神演義,聖人之下有2位仙人,知道封神榜的秘密名單,他們是誰
    在《封神演義》中,姜子牙是封神大使,代理元始天尊下山執行封神行動,所以只是一個宣讀封神榜單的人。真正掌控封神一切事務的是元始天尊,也就是說元始天尊對封神榜中的成員有決定權。當然了,他這個決定權也是師傅鴻鈞老祖賜予的。
  • 4/26免費觀影 深沉的愛、勇氣與激情——《切格瓦拉的摩託日記》
    他是一位英雄,具備了一切成為英雄的因素,照耀他前行的理想主義在世人看來是浪漫的極致,同時他的結局充滿悲劇色彩
  • 北京展映丨「我,五十年前給切·格瓦拉送過湯」
    1967年,切·格瓦拉死於玻利維亞的一間校舍,影片所講述的故事發生在50年後,政府要舉辦切·格瓦拉之死50周年的典禮。當地流傳著一個傳說,一位教師在切·格瓦拉死前給他做了一碗湯,切·格瓦拉則為她做了首詩,也就是片名《以花之名》的來歷。
  • 他是泥巴,他的摩託騎行日記!
    圖文|泥巴閱|讀|之|前來自/21克靈魂(linghun-21g)泥巴,前獨立電影門戶現象網名妓,前愛奇藝微電影頻道主編,2014年4月在他事業順風順水即將而立之時從愛奇藝離職現在他已回到京城開始新生活,這些照片沉寂在他朋友圈,我想一定有更多人像我一樣喜歡它們,幾經爭鬥,泥巴終於同意發布他的騎行日記。讓我們跟隨這顆飄動不安的靈魂,在2015年再次上路,和這些風景一路隨行。
  • 摩託題材(元素)電影大全
    不想上路打遊擊,請您來到927電影摩託題材與摩託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