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電影女生應該很喜歡,不愧是名門之後,想必之後的作品會更好。」《28歲未成年》的點映上,一位大叔觀眾這樣說。
「謝謝你對我的認可。」導演張末謝道。
採訪張末之前,參加過《28歲未成年》主創交流會,在一堆倪妮的燈牌和粉絲的尖叫中,她顯得比較寡言。現場總有一種諱莫如深的氛圍,大家都覺得如果提到她的父親張藝謀,會給張末帶來心理壓力。但在採訪中,提及父親張藝謀,張末非常坦然,沒有任何不悅和迴避,甚至像是談起自己的一位老朋友一樣。
離家11年獨自闖蕩,張末已足夠自信和獨立,她有更多「張藝謀」以外的東西想展示給大家。
《28歲未成年》講述了28歲的涼夏(大涼夏)與男友茅亮生活十年,在大涼夏以為兩人要結婚時,男友卻提出分手,傷心的涼夏誤食了魔法巧克力,心智重返17歲,17歲的涼夏(小涼夏)對茅亮的冷漠比對,她懷抱夢想、自信生活態度,讓茅亮重新又燃起了對她的興趣,而此時以小涼夏卻偶遇機車少年嚴巖並愛上了他。在互相穿越的過程中涼夏明白了人生並不能依靠任何人來定義自己,並且帶著一顆年輕又無畏的心繼續生活。
雖然故事有原著小說,但張末只保留了其中「用十七歲的心智解決二十八歲的困境」這一設定,在人物設置和故事主題上均有大的改變。
首先電影不像小說中是單項穿越,一直以17歲的心智處理28歲的問題,在電影中張末將之做成了「雙向穿越」,「所謂的雙視角就是17歲跟28歲是兩個真正存在的人,而不是人格分裂。它本身在劇作上來說是有難度的,因為會有硬傷,所以要把它儘量淡化掉,讓觀眾沒有察覺到。在這點上最起碼我認為算是一次原創點。」
其次她弱化了三角戀關係,她認為不同年齡段的兩個人品味和選擇是不同的,但有一點不變嗎,那就是「涼夏」這個人無論在17歲還是在28歲,都很容易被別人影響自己的想法,這也是電影的主題。
張末在影片中討論了年輕人對於自己的定位,「很多年輕人自己認為價值是外界的,取自於別人給你的價值,比如讓父母高興,或讓愛人高興,甚至讓孩子高興。但是往往忽略了自己,其實我覺得自己高興自己滿意,活出自己的狀態,自己能找到自己是重要的。」
在電影的結尾,大涼夏重拾畫筆,不再為了別人而活,找到了自己的定義。
「28是個奇妙的數字。我28歲時遇見了倪妮,她在28歲的時候演了我的《28歲未成年》,」張末說。
《金陵十三釵》劇組的倪妮
28歲的她在《金陵十三釵》劇組認識倪妮時,就覺得她可塑性特別強,「演《金陵十三釵》時她才21歲,很青澀的小女孩,演一個風塵女子,而在《28歲未成年》中,涼夏這個角色要有28歲的沉穩,又要有17歲的活力,跟倪妮『可塑性強』這一點非常符合。給她看過劇本,她也非常喜歡,挺有緣分的,就湊到了一起。」
在中國,28歲被視為一個女性應該「定型」的年齡,但張末不,從她電影中可以看出,她依舊沒有停下定義自己的腳步。
張末從小在國外求學,她覺得父親的光環並沒有過多的影響她,她一步步按照自己的想法,嘗試過很多事情。尋找自己,定位自己,從中國到美國,從建築師到導演,從獨立工作到協同合作。「很多80後、90後不知道怎麼去定位自己,所以我是希望能拍一部作品能把這點反映出來,而且每個人看完之後都能覺得有點自己的影子。」她這樣闡釋《28歲未成年》的主題。
早年有關兩人的感情好壞的報導不計其數,但兩人的關係早已不是十幾年前報紙所寫的陳詞濫調,此時的父女亦師亦友,「我非常崇拜父親,因為他確實是一個很棒的藝術家,很棒的導演。因為他太有名了吧,才會用他來帶及到我,所以當別人提及說你是誰誰的女兒時,我覺得這不是負面的東西,反而是別人很重視他,其實也是一件很光榮的事情。」
有趣的是,當問到父親張藝謀是如何評價她的處女作時,張末說:「首先他很感動,覺得無論從畫面、表演,都給了他劇本以上的很多東西,第二他覺得節奏非常好,最主要的就是講了一個非常完整的故事。」
而問到張藝謀導演新作《長城》時,她笑著說:「我覺得故事講的比較完整,其實我對他的評價和他對我的評價一樣,也很感動。」
採訪中,張末說:「《長城》作為爆米花電影,還是有一定深度的,我覺得拍的特效節奏故事都很好,我真的覺得挺看好的。」而在《28歲未成年》發布會上,張藝謀說他曾給張末減壓時說:「你怎麼拍也拍不過我,所以放鬆心態,做自己。」
張末懂父親的意思,而這種性格也是她骨子裡的,倔強,自信,掌控力強,卻崇尚自由。
拍攝這樣一部尋找自己,定位自己的電影與張末自身的經歷也有關係,或許在外界看來她天生「星二代」光環,但在定義自己時也並不是一帆風順。
與電影中的大涼夏的養尊處優不同,張末初中畢業之後一個人在美國讀書,文化課優勢因為語言的障礙難以發揮。她從小喜歡藝術,性格倔強,喜歡挑戰自己,什麼難就要學什麼。高中畢業後,她進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學建築,大學期間她與同學協同合作,完成項目,那時她覺得那就是這輩子想要的。
但是畢業前實習期間,她突然發現建築行業不需要「合作」,建築師大多形單影隻,也並沒有她想要的熱情。她第一次感到迷茫,便詢問父親張藝謀的意見,父親張藝謀試探著問,「既然都是綜合性藝術,你何不來學電影呢?」
再一次面對選擇的時候,便聽從了父親的意見繼續深造,考入了入學門檻非常高的紐約大學電影學院學習編劇導演專業,在校期間拍攝了不少各種類型的短片。
學習電影的時候,她還沒決定要做導演,她想「萬一我不喜歡呢?我先從剪輯做起。」
隨後她在父親的《三槍拍案驚奇》《山楂樹之戀》中擔任副導演、剪輯師,每天工作十二三個小時。在《金陵十三釵》中擔任了翻譯和副導演,真正的融入劇組後,她愛上了電影。「在拍攝電影時,我發現大家都處於一個創作的亢奮狀態,每個人都希望把電影做好,」她覺得這就是她想要的狀態。
經過不斷的選擇,轉變學習環境,嘗試著不同的合作狀態,張末一步步定義著自己,這是他的十七歲到二十八歲的時光,而她的第一部長篇也正是這樣一個故事。
很多人認為張藝謀的女兒不應該選擇這樣一個「青春洋溢」的主題,但對張末來說,她的心理狀態和所關注的人群本就與父親不同,「我覺得我永遠理解不了我父親那一代人,我覺得沒有任何後代能去感知父輩的情感。」
所以觀眾對張末感到「意外」,其實只是基於對於張藝謀的「熟悉」,但當父親在創作優秀作品時,張末也在悄然成長。
這首歌送給那些正在尋找自我的朋友!
拓展閱讀
王家衛丨巖井俊二丨張藝謀丨張一白
莫 言 丨 馮小剛 丨姜 文|許鞍華
李安 | 羅伯特·麥基丨陸川 | 王一淳
周申、劉露 | 劉傑|朱員成 | 王學博
張 大 磊 | 張 濤 | 劉 雨 霖 | 關 晶
曾國祥 |大衛·林奇|新海誠 | 楊德昌
鄭曉龍 | 林嶺東 丨羅伯特·澤米吉斯
奧利弗·斯通 | 是枝裕和 | 爾冬陞
蒂姆·伯頓 | 董亞春 | 嚴歌苓
劉暢 梁秦勇 | 王久良 | 範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