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冰冰《楊貴妃》:一個女人的愛情史詩
《楊貴妃》拍了很多年,其中經歷了資金斷鏈、導演更迭甚至演員替換等風波,如今得以順利公映實則屬於國內難產電影中不幸中的萬幸。不過該片有一個地方在以上風波之中至始至終都沒有改變過,就是範冰冰飾演楊貴妃。而且範冰冰不是第一次扮演楊貴妃,範冰冰首次扮演楊玉環,是在周曉文的電視劇《大唐芙蓉園》裡演楊玉環(演唐明皇的是趙文瑄),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王朝的女人•楊貴妃》最關鍵的還在於對楊貴妃這個角色塑造方面,從演員範冰冰身上,能看出她對這個角色二次演繹的獨特詮釋。
範冰冰《楊貴妃》劇照
楊貴妃不是武則天,雖然範冰冰剛在《武媚娘傳奇》扮演了一代女皇武則天,但在兩個唐朝女人身上卻有著完全不同的體驗,一個是權力的象徵,一個是愛情的代表。不過二者的共同點在於前半部分,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個普通的小女生,一個對權力、一個愛情都充滿了嚮往。因此在《楊貴妃》中,前30分鐘我們看到了一個原生態的少女。片中範冰冰活脫就是當年的金鎖,一個未經世事的小丫頭,同時也對愛情世界充滿著嚮往的塵世中人。該片前三分之一內容依靠故事劇情和複雜的人物關係,楊玉環與壽王之間的情感,與唐明皇之間的糾葛,勾勒出一代名妃的最初形態,她是一個普通人,是芸芸宮娥中的一員,建立在這個基礎上,對楊貴妃的變化進行演繹,才能傳達給觀眾更加明確的主題,用句俗話來說,就是一個女人的愛情史詩。
楊玉環,四大美女之一,後世有人研究她是不是真是那麼美貌,可以那麼迷住一個顯赫的男人。在歷史的評價,關於她的評價是比較中肯的,雖說她的生與死經歷了唐朝中後的興盛與衰敗,楊家禍亂朝政,但楊貴妃本人只是一個裙帶關係。歷史上大多對於唐玄宗後期的不理朝政而頗為微詞,反倒對楊貴妃本人風評倒不是很多,在很多歷史上禍亂朝政的女人如妲己、褒姒、賈南風等等,但絕對找不到楊玉環的影子,因為在歷史大環境下,楊貴妃是一個可憐的女人。一代羞花的王妃,一個為愛情而生的女人,她一生唯一與政治相掛鈎的就是她香消玉殞的時刻。
這部電影其實是站在女人的角度來說,讓人唏噓的大概就是她的愛情命運。美豔的楊玉環在兩任強大的男人那裡都獲得了情感的支撐,甚至在李隆基那裡,她還得到了兩情相悅的美好愛情,這個看似不可能的情感甚至持續多年,直到最後一起在馬嵬驛遭遇的結局。站在這個位置上來說,楊玉環一個幸福的女人,因為她獲得了愛情,但她的結局是悲慘的,馬嵬一個毫不起眼的驛站,見證了一起人間悲劇。
對於戲膽範冰冰來說,她演繹了一個女性悲喜一生,也是凝聚範冰冰了二十年的演藝精華,從《還珠格格》中的金鎖大放異彩到《觀音山》封后東京電影節,再到《一夜驚喜》等小妞電影中的靈怪小妞,直至成為華語電影的當家花旦之一,這部電影算是讓一位女星演了一個最具代表性的角色,一個為愛而生的女人,而該片故事在情節上的反覆迂迴,更是令其展現演技的時刻。她這一角色的柔軟與堅強、捏得十分準確,包括人物的動作,語言和情緒變化,從一個初入宮中的小女人到一代王妃。同時在糾結的故事中,其表演抓住一切可能盡情地展現楊玉環的內心,將其情感的外部與內部變化靈活處理,並對人物的精神充分的把握,以此演繹出角色的內心世界。
片中為範冰冰量身定做了兩場獨舞,在張藝謀的藝術指導下,兩位舞蹈都是在聲勢浩大的舞臺秀場中展示出來,頗具張藝謀風格,開場素白色身段就像一個冰心玉潔的少女,是她還未入宮之刻,如一朵蓮花出淤泥而不染。中後期之時,一場紅衣底色的獨舞,就像一朵盛開的玫瑰,美麗而有刺,這是她進入宮中與李隆基產生情感糾葛之時,兩場舞蹈顯示了其內心與身份的變化,是電影中最值得玩味的地方。
唐代的文人墨客對於楊貴妃是存在矛盾心理的,比如現實主義大詩人杜甫,很忙的寫出了兩種態度截然不同的詩句:一首排律《哀江頭》:「明眸皓齒今何在?血汙遊魂歸不得。清渭東流劍閣深,去住彼此無消息。」 寫出了楊貴妃遭變橫死的慘況,飽含沉痛的慨嘆。而在同年八月杜甫又寫下一首長篇敘事詩《北徵》,稱讚了唐玄宗縊殺楊貴妃的行為,杜甫對楊貴妃的不同態度集中反映出唐人在這個女子身上的矛盾心理,想將其當成當朝衰敗的罪魁禍首,但其實只是一個犧牲品。
在歷史的烽煙消散之後,對楊貴妃唐人也增添了一種冷靜而深刻的思考,就是對楊貴妃人生悲劇的深沉感喟,這種基調一直延續到了後世,這恰如白居易的《長恨歌》,從它的起句「漢皇重色思傾國」,我們可以讀出白居易對玄宗驕奢淫逸以致誤國的諷刺與批判;但從它的結句「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我們又能品出詩人對李楊愛情寄予的深切同情。看來,楊貴妃之死已經成了人們難以解開的一個心結,「剪不斷,理還亂」,它好似一組愛與恨、歌頌與譴責、嘆息與感慨等多種情感相互交織在一起的矛盾綜合體,留給後人咀嚼不盡的滋味。
歡迎來稿
可加QQ:381160268
郵箱:381160268@qq.com
來源:搜狐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