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背拳:「活」出精彩人生
一、傳統文化、傳統武術要熱起來
近兩年在武術界,相關的活動越來越多,電視上的武術專題片,武術界的商業活動,各地方的武術比賽,出版的各種武林人物誌,還有武術官方推廣的進校園活動,給人一種武術要熱起來的感覺。
其實憑藉著電影媒體的力量,很多拳種其實在這之前的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太極就不用說了,像詠春、八極等等的。
通背拳呢,依然如故,不溫不火。有一個特殊的情況,幾乎所有的練通背拳的,甚至了解的武林中人都說通背拳好,但是通背拳的社會普及度宣傳度卻不高。
不過,最近我們的微信,我們的QQ群,還是新進來很多的朋友。這些朋友經過了解,都有一個共同的認知,就是覺得通背拳,實戰性比較強,所以非常願意更近距離的接觸和了解通背拳!
在我們真正了解甚至於通過具體方法鍛鍊自己的實戰性之前的,我想先跟大家介紹一下,為什麼現在練通背是最好的。
二、通背拳,是由松、活、順這些方面來入手去訓練
我想最非常重要的一點,通背拳,是由松、活、柔、順這些方面來入手去訓練,基礎動作都非常放鬆、靈活、柔和,不會讓你去用力、較勁、憋氣等等非常蠻硬的方法去訓練。
通背拳的特點就是探背松肩,放長擊遠,通梁換背,兩臂伸縮自如,周身運轉靈活。
很多人提起通背拳,都認為非常的剛猛暴烈,實戰性強,實際上這真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真正的通背拳講究「九柔一剛」,尤其初期訓練方法,更是如此。
通背拳這種方法訓練幾乎對每個修煉者身體是沒有任何傷害性的,所以說呢,不管小孩男女老幼學習通背拳,都沒有問題。
三、其他拳種的入手
其他的很多非常優秀拳種呢,有從盤架子入手、練套路入手,還有從樁功入手,都要求放鬆,從松中找各種感覺。但是呢,實際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很多人就是練不下去半途而廢或者練完整體的效果不是很突出。而且有的身體非常硬,打出來的勁兒呢,雖說是很猛很整,但是靈活性不夠。
按說很多拳種的,在武術界知名度非常高,而且在老輩兒時候的出了很多大師級的人物。而我們後人呢,遵循老輩兒的這種傳統,按部就班的去教學,但是卻出不來老輩兒的那種功夫,這是一個非常大的問題。
四、前輩大師們的習武過程
我們來分析那些名家大師,應該說很多都是自幼練功,個別的也有半路出家的,但是呢,確實是自幼練功的比較多。同時看看大師們的簡歷介紹的話,就會發覺到,很多大師小時候練拳,練的很多是長拳類的拳種。
大師們小時候練長拳的話學的套路比較多,特點就是架勢大,弓馬步,僕步等等,步子比較大,旋風腳、二起蹦子等等。實際上就是躥蹦跳躍,這些拳種架勢打開了以後,身體非常舒展,下盤很吃功夫。實際上就是通過這些長拳類的拳種,在小時候把身體筋骨給熬練出來了,架子打開了,基本功下到了。
所以這些大師的隨著年齡的增加,青壯年時期的話,在來練那些功夫拳呢,就很容易出功夫了。就是說他筋骨開了,渾身已經拉開了,筋骨關已經過了,鬆開了,活開了,這樣的話,他再練其他的拳的話,身上很快就有反應,所以很快就能進入到真正的功夫世界裡頭。相對於現在來講,成材率比較高。
五、習武要看少年時
而現在的大家可以看一看,我們的身邊新來的學生,八零、九零後居多。小時候呢,幾乎沒有練過拳的,甚至沒有太多的運動。基本功可以說並不是特別好的,都已經二三十歲了,開始想著鍛鍊身體了。本身想鍛鍊,又有武術功夫情結,那就找練傳統武術練練,還是國粹。
記得我們小時候男孩子以踢足球為主,剩下的也全是地面項目,騎馬打仗,扇洋畫,彈球等等,整個就是追跑打鬧。女孩子呢就是跳皮筋,現在想想看,跳皮筋多好的運動啊,身體一顫一顫,全身放鬆,跳起來筋骨拉開,非常好的鍛鍊啊。腳底下還一跳跳的,非常靈活。所以大家看看,這都是打開身體的基本功啊,小時候全都練到了,大了在搞體育活動就省事多了。
所以這裡有一個問題,就是如何把現在來習武的年輕人身體給盤活了。這個問題非常重要。
六、武術的最基礎作用:健順身體
我想特別強調一個觀點,就是武術的健身作用。我認為,武術的最初級階段,就是追求健康,健順身體。把我們渾身上下盤活了,練順了,協調了,筋骨拉開了,讓我們的身體更有活力,有彈性,這樣的身體是最好的。而不是那種的過於柔軟,或者上健身房練出來的,著重肌肉訓練的,稍顯僵硬。
這個呢,其實就是練通背拳的老人常說的"和面",也是武術界常說的「換勁」。把自己身體當成是和面。身體要給他活開了,還要餳好了,你才能去做各種面點,就像是各種武術招式手法。老話講,「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我們練武術,器就是身體。先要調理自己的身體,把身體練健順了,精氣神非常棒的好身體,你才能去練武術。所以說現在很多人,不管練的是什麼,按照這個說法,都沒進入武術的門兒呢。
只有這樣的身體,才能夠適合做各種運動,比如說你可以去跑步,去遊泳,去打球等等都可以。因為你的身子是很活的、很協調的,做任何運動都非常方便,應該都是一把好手,同樣,如果這樣的身子骨去練武術說的話,也會非常的輕鬆。
七、通背拳的「活」
盤活身體,可以說是通背拳一個非常重要的特點。通背拳從基本功起,就非常講究一個「活」字。比如活背八法、活身法,活腕等等。更講七巧變化:變指、變腕、變膊、變肘、變肩、變身、變步。
通背拳就是通過各種「活」的運動,最終把全身各部位活開了揉順了。像通背拳的基本功,四大法根,甩腕,搖臂,引手,劈挑。前面的甩腕搖臂,甩腕活的是手臂的梢節,搖臂搖的是手臂的根節,與軀幹連接的這個關節兒,非常的關鍵重要。
這些個方面的「活」,可以說恰恰解決了現在習武的年輕人身體的問題。其實這個問題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換句話說,現在教武術要降低標準,要從身體練起,而不是從武術動作練起。否則根基不牢,難以成才。
通背拳的很多動作都是非常放鬆協調的,放長擊遠,舒展自如。我們在教學生做動作的時候,每一個動作,都要求很大,開勢很大,很舒展,但是呢,一定要到位,一定要做標準。標準化的要求很有難度,標準改變了我們平時生活當中的一些不常做的一些動作,所以會讓大家的會有一些比較累比較酸的那種感覺,但是這是必須經歷的。
只把身體練開了,架勢練開了,練舒展了,實際上才能達到通背拳練大用小的效果。真正往後要練到實戰的時候的話呢,實際上不是很大的動作。因為架勢越嚴,架勢越小,手法越密,越嚴謹才對呢!
其實把身體練活了,只是一個打好基礎,還談不上練武術呢。我跟很多人都說,你現在這個根本就不叫練武術,只能算鍛鍊身體,算健身。練了一兩年,把身體健順了,才真正的開始操拳,一拳一掌的操練,那才是開始練武術了。很多練其他拳種的朋友,練完通臂拳以後呢都會覺得自己,功夫漲得很快。其實呢,萬法同源,萬拳一理,殊途同歸。
八、活字貫穿始終
上面說的是通背拳的基本功圍繞著一個「活」字。但如果片面的認為僅僅基本功要求活就顯得想法過於片面了。實際上「活」字貫穿了通背拳的整個拳法體系,絕不僅僅是基本功。像通背拳的手法單操、沉手功法的操樁打袋、對抗性訓練都有這種要求。例如單操的訓練要求從定步開始,到各種活步,如閃錯步,三角步,之字步,擦拉步等等。操樁打袋中的打樁就講究「打活樁、走活步」,對抗性訓練撞胳膊等同樣也要求「走活步」。
九、活的標準是什麼?
既然講活、說活,那麼問題來了,活的標準是什麼呢?也就是說有沒有辦法標準來衡量呢?說實話,這還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本人就自身理解簡單介紹一下。
首先是肢體活。身體活,能練到武術的高境界。就是全身各部位通過專項練習,對身體各部位都能夠控制並靈活運動,運轉自如。打個比方,全身松活的程度就好像脫骨扒雞一樣,一抖落,骨肉自動分離了。在身體控制方面大家可以看看楊麗萍的孔雀舞,對身體的控制可謂是妙至毫巔,神形兼備。
其次是身法活。身法活,能用到實處。肢體活僅僅是把材料鍛造好了,但還要應用來檢驗。而身法活就是實際應用了。這包括手眼身法步的結合以及實戰經驗的綜合運用。在這方面通背拳的「操樁打袋、穿甲餵招」可以說是效果非常好。
最後是神意活。神意活,能修煉心境。這種境界應該是我們所有武者夢寐以求的,也是本人所追求的,我與此道相距甚遠,所以不敢妄言。在此引用前輩先賢所述供同好學習。
古人云:「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又如唐代李道子的《授密歌》:無形無象,全身透空。應物自然,西山懸磬。虎鳴猿啼,泉清水靜。翻江攪海,盡性立命。
最近學習通背拳的愛好者越來越多,為了更好的宣傳推廣這一優秀拳種,民族武術社特開通了微信「通背拳公益微課」,利用微信來宣傳推廣通背拳。喜歡願意了解的可以加微信「tongbeiketang」,並請註明「學習通背」。
本文作者:張斌 牛街白猿通背拳傳人,北京武協委員,北京武協民族武術社秘書長,北京武協通背拳研究會副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