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是先來看看這極具說服力的數據:
△數據截圖來自360百科
截至今早,《八佰》累計票房8.32億。在貓眼電影上,它的評分與《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持平。
《八佰》全國上映那天(也就是上周五),我去電影院看了這場關注2年,提前一周買票的電影。
看完後只想說:不愧等了這麼久。
強烈建議你,把進電影院觀看《八佰》提上日程。
理由如下:
可能是近年來國內最好的戰爭片;
投資規模巨大,1:1實景搭建,人工開鑿出一條河流用於拍攝;
亞洲首部全程由IMAX攝影機拍攝的商業影片;
電影充斥大量湖北方言和武漢話,湖北人看會更有代入感;
更重要的是,身處2020這特殊的年份,這部電影能讓你對人生、對英雄的定義、對戰爭、生命,都有不一樣的思考。
如果只是想哭一場,這部電影只會讓你覺得紙巾不夠用。
以下內容可能涉及劇透,介意可繞開。
取材於真實歷史事件,事件原型是1937年淞滬會戰的最後一段,「八百壯士」奉命堅守上海四行倉庫,為長自己的志氣也為震懾敵人,將400多人的隊伍說成八百人,頑強抵抗日軍四天四夜的故事。
同時,這也是一場罕見的被圍觀的戰爭。
隔著一條河,河對岸是受保護的租界,河這頭就是他們奉命堅守的四行倉庫。
如影片中的臺詞所說:那邊是天堂,這邊就是地獄。
槍炮聲與對岸的燈紅酒綠形成鮮明對比。
很多人不喜歡戰爭片,覺得它沉重,離自己太遠,除了打打殺殺就是正義終將戰勝邪惡的老套路。
但這次不同,這部電影把赤裸裸的人性拍給你看,貪生怕死,總想著逃……
各式各樣的人物,讓你看到的除了戰爭的殘酷,還有,究竟怎麼才算愛國?
表演式戰爭如何發揮它真正的意義,從而喚醒沉睡的國人的鬥志?
真正的中國人是什麼樣?
看完後,也許你會有答案。
影片開場,熟悉的武漢話冒出來,引起觀眾一陣嘻笑。
來自湖北保安團的男人們,懷揣著不同的願景前往上海。
他們中,年齡小的不過十幾歲,他們叫他「小湖北」。
小湖北以為,就是和哥哥一起來看看上海是什麼樣……
他們都沒有想到,短短幾天後,他們的結局就要發生想不到的改變。
看電影的時候哭了兩次。
一次是鄭凱飾演的湖北人陳樹生,在情急時身上綁滿手榴彈跳樓與日軍同歸於盡。
留下血書:捨身取義,兒所願也。
隨後一幫人排隊等著炸死日軍,跳下去時,他們高喊自己的籍貫和名字:湖北通城,XXX,湖北……
第二次,是他們得知要撤退,有人自願留下斷後,但留下的無一生還。
電影裡讓人淚目和震撼的地方,還有很多很多。
看上去最不可能參與抗日的留著長發的賭場瀟灑公子,掐煙斷指明志,只為把壯士們最需要的東西送到他們手上;
總在用望遠鏡觀察戰局的教授,氣不過罵了句髒話,拿起衣櫃裡的槍就向日軍開火;
看上去總在看熱鬧的唱戲師傅,在影片尾聲,為他們打鼓壯膽;
……
影片結束,那英的歌聲似乎從遙遠的1937年飄來,配合著幕布上那些真實的歷史片段、人物相片、生平,好似在低聲訴說著這些已經蒙塵的歷史故事。
那一刻,只想起立、鼓掌。
真實的歷史事件在此不做贅述,相信我,看完後,你會自發地去搜尋真實的八佰壯士的故事。
那比我講給你聽,要有意義得多。
但這些,你可以提前了解:
淞滬會戰期間,通城兩個保安中隊共200餘人跟隨湖北保安第5團到抗日前線增援,參加了震驚中外的「四行倉庫保衛戰」。
也就是說,八百壯士中的主力,大部分來自湖北通城。
△歷史圖片
這200多位壯士是從湖北鹹寧通城走到抗日戰場上的。
——湖北鹹寧市檔案館館長李城外述
截至2020年,所有參與過「四行倉庫保衛戰」的通城壯士都已辭世。
——湖北鹹寧通城縣檔案館研究員馮立群述
「八百壯士」倖存者被送到「孤軍營」羈押,後被押送到各地做苦工,經歷了那段殘酷歲月後,他們或是倒在日軍屠刀下,或是重新走上了抗日戰場,也有人選擇隱姓埋名、異地為生,或是輾轉回到老家。
——史料
△歷史圖片
湖北保安五團開拔那天,武漢各界在漢口中山公園舉行盛大集會,歡送保安團官兵上抗日前線。在漢口沿途商戶們的鞭炮歡送中,全團官兵步行到大智門火車站。一到上海,正趕上88師第5次兵員補充,湖北保安五團按原有營、連、排、班建制整體補充到524團,其中以通城保安中隊為骨幹的兩個連隊直接補充進了楊瑞符的第一營。這些來自湖北保安五團的將士們,還沒來得及看一眼大上海是個啥模樣,就投入了堅守閘北的戰鬥。
——史料
電影在壯士們撤退後就結束了,但在湖北鹹寧籍導演葛馳飛拍攝的紀錄片《通城和八百壯士》裡,故事才剛剛開始。
//
這部電影,有爭議。
刪減?辱華?導演作?
坦白說,爭議並不能影響這部電影本身的價值。
至於電影是否與史實完全一致,早已不重要了。
重要的是,它勾起我們了解歷史的欲望,它讓那些成塵的壯士活了。
他們的微笑,我們見到了。
借用片尾曲《蘇州河》的歌詞,送給八百壯士,以及每一位平凡英勇的戰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