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聲明:本文為新華網客戶端新媒體平臺「新華號」帳號作者上傳並發布,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新華號的立場及觀點。新華號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
衡陽新聞網訊 記者趙福中報導 5月20日,在衡陽市蒸湘區雨母山鎮臨江村辦公室裡,記者見到了現義務擔任臨江村農家書屋圖書管理員、遠程教育站點管理員的何光明。他著一件白格子T恤,配上一條乳白色的休閒褲,留著個小平頭,人很精神,也很健談。他因感念這片養育他的熱土,一直想著利用自己所學為自己的小山村做點什麼,開始了他長達數十年的義務助人。
▲臨江村過路塘水庫
村民心目中的「萬事通」
何光明是上個世紀80年代村裡為數不多的大學生,畢業後分配在衡南縣一家建築公司。1994年,他辭職回到臨江村,因為他喜歡農村,並且一直有個夢想:想把家鄉建設好,讓村民過上好日子。第二年,正好省裡派了水稻栽培專家來村裡進行技術指導,於是他跟著學了不少水稻種植知識,並擔任過衡陽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水稻栽培試驗枝術員。不久,他成功用拋秧盤實現「水稻拋秧技術」,並在全鄉廣泛推廣。
何光明利用自己的所學所知,教導村民如何科學配方施肥枝術幫助村民提高水稻產量。平時,村民隨便拿一蔸病苗讓他查看,他基本能準確告訴你是發的什麼病,並詳細地告訴求問者該如何用藥用肥。在蔬菜推廣、水稻種植、魚塘養殖等方面的豐富經驗和樂於助人的品德,何光明被臨江村村民譽為「臨江村科技能手第一人」。
▲種植戶使用「旱耕機」翻土
何光明不僅在生產發展上為民謀「富」,在生活中也是村民心目中的「萬事通」「貼心人」。修理家用電器,包格冰箱、空調、洗衣機、熱水器、電風扇等等,他自學成才,很有一手。只要你找他,他都會抽空盡全力給你整好,並無償提供電器零配件。前不久,村裡一位老奶奶家的燈泡總是一閃一閃的,讓何光明到她家幫忙解決,何光明當時認為要麼是線路老化問題,要麼是線路接反了。到老奶奶家後,他把接反的火線和零線換了過來,燈閃的問題迎刃而解。
村裡養魚戶叫他「師父」
「魚苗下齊冒?」「下了多少?」「水庫消了幾次毒?」在過路塘水庫,何光明仔細詢問華平安今年的魚苗情況。看到師父到來,華平安滿是感激地一一回答。
華平安是蒸湘區長湖鄉人,家庭困難,育有一雙兒女,2006年,他來雨母山鎮臨江村承包了水域面積達96畝的過路塘水庫,主養桂魚和「四大家魚」(草魚、雄魚、鯉魚、鰱魚)。何光明利用自己所學,為其「傾囊」提供養魚技術指導,防治魚病。華平安自此尊稱何光明為「師父」。
▲何光明(左)詢問華平安魚苗放養情況
「2008年冰災那年,魚突然發病,當時我有點懵了,人著急,錢也著急,那可是價值近40萬元的魚啊!」華平安告訴記者,當時,「師父」二話不說就趕了過來,告訴他買藥用藥,魚病不到一周就治好了。何光明在養殖方面有10多年的豐富經驗,只要村民有這方面困難,他都會義務排憂解難。
他是當之無愧的「好人」
臨江村距衡陽城區15公裡,村民以務農為生,沒有其他來源,收入較低。2008年冬,何光明根據自己所學的知識與多年農業科學研究工作經驗,詳細分析該村獨特的生態和土質優勢,發動村民種植大棚蔬菜。
▲何光明(右)與羅波探討野菜市場前景
一開始,村民沒有大棚蔬菜種植的經驗,在選種和種植技術方面不成熟,收成並不理想。為解決這些難題,何光明通過現代信息枝朮,積極搜集與農業生產、蔬菜種植等有關的書籍及相關信息,組織農戶集中學習綠色無公害蔬菜種植技術,推廣其他地區先進經驗。如村民甘文生等蔬菜種植大戶,剛開始從廣東購買上海青菜種種植,但由於夏季氣溫高,種子不適應,產量很低,試用江西種子也不行,何光明通過電腦查找資料,了解到福建產的上海青菜種能適應高溫,於是將這一信息迅速告訴甘文生等種植大戶,還對他們詳細解釋如何選種育種等知識,甘文生等種植大戶在改用福建菜種後,蔬菜長勢旺盛,產量明顯提高。這一經驗成功後便在全村普及。種植蔬菜的種種嘗試在何光明的帶動下得到更多認可,現在全村蔬菜種植面積已發展到800多畝,村民逐漸走向脫貧致富。
「他是當之無愧的『好人,在這裡我找到了『家』的感覺。」衡陽市惠農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負責人羅波提到何光明則是讚嘆不已,羅波是瀏陽人,2014年來臨江村研發種植大棚蔬菜,當時有些群眾有些刁難,是何光明一一幫忙解決矛盾糾紛的,「如今,這裡的營商環境非常好。」
來源:新華號 中國衡陽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