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糰子媽育兒原創,歡迎個人評論、分享
對潘長江最深的印象畫面還是演小品那些年,他的才華毋庸置疑,有名氣、有人氣,只是有人說他顏值不太給力。
之前看到他女兒潘陽時網友很欣慰,因為她避開了爸爸的特點,五官清秀長得很漂亮,沒想到外孫「小石頭」出生後卻跟姥爺有著幾乎「複製」的臉。
當時小時候被稱作「Q版」潘長江,剛出生前幾年越長越像,潘陽曾開玩笑地說,可能是出生後第一眼看到了姥爺。
如今小石頭已經7歲了,他經常跟姥爺一起拍段子,從最近的視頻中可以看到,小石頭的模樣發生了變化。
個子長高了,臉頰不像小時候那樣肉嘟嘟,眉眼張開了不少已經不跟潘長江「撞臉」了,現在他的越來越帥氣。
他和姥爺一起拍視頻,大多以生活和搞笑為主,鏡頭前的小石頭一點不害羞,跟姥爺配合默契,從眼神到動作都完美遺傳了表演天賦。
潘長江非常寵愛外孫,他曾表示:不關自己事多大的「腕兒」,到了外孫這裡都「完獨」了,(東北話完蛋、服了、不行事兒的意思)。
看過兩個人互動視頻後,網友都很羨慕這種愉快的氣氛,也在誇潘長江真會帶娃。
據老齡中心調查:幫助兒女照顧孩子的老年人在66.47%左右,其中有30%的孩子幾乎一直住在老人家。
如今姥爺、爺爺,還有奶奶和姥姥越來越年輕,接觸的新鮮事物比之前多了些,所以老人帶娃的現狀在慢慢變好。
他們改掉了帶娃的錯誤習俗,陪著孩子一起玩,跟孩子之間代溝越來越小,甚至比年輕父母帶得好。
人們一直對老人帶孩子有誤解,只知道他們會溺愛孩子,其實老人帶孩子有很多好處年輕人是做不到的。
1)老人帶娃時間充足
年輕父母要上班、加班、出差,因為沒時間才會把孩子給老人帶,所以退休在家的老人變成了「全職帶娃」。
他們不用出去工作,不經常參加聚會,不喜歡玩手機和電腦遊戲,會有一大把時間認真帶孩子給足陪伴。
2)不搞「形式主義」
老人帶孩子時可能笨笨的,把孩子打扮得有點土,不會帶著孩子出去吃大餐,但他們給孩子的愛是最實惠的,不搞「形式主義」。
這種質樸又真切的愛,才會真正溫暖到孩子內心深處,長大後回想起來依然很溫馨,比任何物質條件都珍貴。
3)老人帶娃時專心、有耐心
老人閱歷多、帶孩子經驗的豐富,遇到一些小事不會對孩子輕易發火,孩子在這樣的教育下也會變得有耐心。
老人不經常抱著手機玩,帶孩子時候會更專心,把注意力放在孩子身上才是高質量的陪伴。
孩子會對從小照顧他的人有很深的感情,兒時的依賴感、幸福感、老人講過的故事孩子都會記得。
從小被老人愛著長大似乎成為習慣,孩子長大後出了遠門,心中還會時刻掛念老人。
等他有能力了之後,不用父母提醒,自然會用自己的方式對老人好、儘可能回報養育之恩,這是發自內心的孝順。
糰子媽心裡話:
老人帶孩子並不是「天經地義」的,孩子要懂得感恩,作為老人的兒女更要時刻心存感激,有問題好好溝通免得讓人付出辛苦又寒了心。
【今日話題】你的孩子是自己帶還是老人帶?把體驗分享出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