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哲是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2014級阿語博士生,現在另一所大學任阿語教師。韓翌暘是北大外院2015級阿語本科生,畢業後轉去其它專業領域攻讀碩士。「我做的其實也不太多」「只是做了力所能及的小事」,接受採訪時,兩人都謙虛地表示。
她們參加的支援翻譯團隊叫中國防疫翻譯志願者小組,是一個由浙江幾家單位聯合發起、專為抗擊新冠肺炎提供公益服務而成立的志願小組。據林哲介紹,這個團隊具體分為兩部分:一部分人專門負責各國醫療產品出口政策、航運信息及採購網址的整理和翻譯;另一部分人負責隨時翻譯各個企業生產資質、防護標準等文件。林哲和韓翌暘的工作屬於後者,具體而言,一般為及時翻譯工作人員上傳的文件並解答相關問題,以幫助相關單位判斷企業資質如何、物資能用多久以及是醫用或民用等情況。相關工作全部在微信群內展開。據官方信息,該團隊成立於今年2月1日,截至採訪時總人數達到了1200餘人,已幫助超過100人次翻譯300餘份文件。她們倆所在的微信群是阿拉伯語、土耳其語、烏爾都語等幾個小語種的群,採訪時已有將近400人,除了一小部分負責對接世界各國醫療物資但不懂小語種的工作人員外,大部分都是各地熱心的外語學習者們。
與一般的翻譯任務不同的是,她們的翻譯任務並不需要完整的翻譯稿,由於信息量大、需求緊迫,對速度、準確度、簡潔度的要求卻相當高。疫情當前,大家困在家中特別想貢獻自己的力量,人人都很踴躍,因而群內的氣氛總是十分熱烈,每有文件上傳,頗似一番「搶答」。「原文的材料有時是清晰的掃描文件,有時是一些倉促拍下的模糊單據。我們會從中提取出物資調配方急需的最重要的信息,有的時候幾位志願者會在群裡對一些關鍵信息進行簡短的討論。」林哲說,「我覺得從提出需求到得到物資調配所需信息可能就10-20分鐘(工作人員),甚至有的時候一兩分鐘就可以得到。(大家)非常非常快,兔起鶻落。」林哲還自豪地告訴我們自己「搶」到了兩三次;而韓翌暘則不僅參與阿語翻譯,還主動幫忙翻譯英文信息。
韓翌暘在北京市東直門採血方艙獻血
然而,短短的幾分鐘並不總是順利的。防疫物資信息所用的詞彙專業性較強。「就我自己而言,翻譯內容的一些用詞比較專業,平時並不常用,有時候一些詞翻譯成中文都不一定懂。」韓翌暘介紹說。每次翻譯時,她為了確保正確都自己先查一下,搞清楚所翻譯的是什麼東西。有時遇到困難,群裡集思廣益,每人解釋一部分,工作人員很快就懂了。接受採訪時,兩人還共同提到一個「語種烏龍」的小插曲。有一次,一位工作人員錯將阿拉伯語當作烏爾都語,結果讓烏爾都語志願者來幫忙翻譯一份阿語文件,一位烏爾都語志願者很熱心地用電子詞典直接翻譯。據韓翌暘描述,結果「有幾段直接亂碼了」。好在另一位志願者很快發現是阿拉伯語,林哲回憶道,於是「很快把我們炸出來了」。儘管繁多的語種和大量的信息不時增添混亂,但志願者們高漲的積極性和過硬的語言技能總是能保持團隊的高速運轉。
直到現在,該團隊仍在運行,默默保障著國外物資的正確調配。
林哲在北大時的留影
疫情當前,林哲、韓翌暘、肖子怡、楊曉丹等外院學子將外院精神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用自己的行動助力抗疫、告白祖國。當我們把目光投向他們,投向千千萬萬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和各領域挺身而出和堅守崗位的人們,我們就會相信:
中國必將攻克難關!
因為春天已悄然來臨。
來源:北京大學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