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記者 董淑雲):小寒大寒,凍成冰團。6日至8日,一股較強冷空氣席捲我國中東部大部地區,多地將出現大風降溫天氣。
中央氣象臺今天繼續發布寒潮藍色預警,今明(1月6日至7日)兩天是此次寒潮過程中最冷的時段,山東、江蘇、浙江等地部分地區降溫可達10℃。
此次寒潮過程降溫後,華北、黃淮等地的低溫程度具有一定的極端性,多地氣溫之低或為歷史同期少見。
例如北京,「boss」級寒潮來襲,如果此次寒潮過程北京氣溫低於-17℃,將打破21世紀以來氣溫最低紀錄。北京市氣象臺已於1月5日16時30分發布2021年首個大風黃色預警,並啟動重大氣象災害(低溫)Ⅳ級應急響應。呼和浩特氣溫已降到-27.2℃,為21世紀最低溫,在呼和浩特市發布的寒潮藍色預警中,最低氣溫為-33℃,或有可能挑戰呼和浩特低溫歷史紀錄。
對於北方來說,氣溫低谷大多在6日至7日,南方則大多是在7日至8日氣溫觸底。
7日最高氣溫0℃線將抵達長江沿線,合肥、武漢、南京、上海最高氣溫將齊齊破零;最低氣溫0℃線也會迅速南壓,8日最低氣溫0℃線將南壓至華南北部,北方大部最低氣溫更是不足-10℃。
今冬為什麼這麼冷?
據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新聞發言人王志華介紹,預計2021年1月全國大部分地區氣溫較常年同期偏低,除西藏大部、西南地區西部等地氣溫較常年同期偏高外,全國其餘大部地區氣溫接近常年同期或偏低,其中內蒙古中西部、華北北部、江漢西南部、江南西部、西南地區東部偏低1—2℃。
受冷空氣的影響,全國各地氣溫起伏,從「溫暖如春」到「斷崖式降溫」時間不過一晚,人們寒意的感覺會更加明顯。而這個冬天這麼冷,主要還是與拉尼娜現象與北極海冰偏少有關。
拉尼娜現象通常發生在厄爾尼諾現象之後,海溫持續異常偏冷時,就會形成拉尼娜現象。2020年12月最新的監測情況表明,赤道中東太平洋的異常冷海溫依然存在,這說明赤道中東太平洋持續維持拉尼娜狀態。受其影響,南海到熱帶西太平洋地區1月仍將維持異常氣旋性環流,不利於熱帶暖溼氣流北上。
在多數拉尼娜年盛期的冬季,冷空氣活動也偏強,且容易發生低溫雨雪冰凍天氣,此外,北極海冰異常偏少也會導致東亞冬季風強度偏強,冷空氣活動仍較頻繁,造成我國中東部大部氣溫較同年同期偏低。
寒冷升級需小心凍傷
全國各地寒冷升級,加上風寒效應,實際體感溫度將更低,持續低溫有可能引發凍傷,除了做好「捂」裝,該如何預防凍傷?凍傷後該怎麼做?
據了解,當皮膚溫度降到-2℃時,就有可能發生凍傷。除了東北地區,凍傷在長江流域也會高發,溼冷天氣會加速人體表面的散熱,進而產生凍傷。常見的情況是凍瘡,也稱「非凍結性冷傷」,這種凍傷是由冰點以上10℃以下的低溫造成的,常發生在身體血液循環較差的「末梢」位置,比如手指、手背、腳趾、腳跟、耳廓、鼻子等處。
避免凍傷,預防勝於救治,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需高度注意,糖尿病患者本身末梢神經反應能力下降,有時候對外界的反應就不太敏感,覺得冷了就應該警惕,而對於心血管疾病患者來說,在寒冷的刺激下,血管收縮會引起血壓升高,局部血液供應減少,會引起血管的持續痙攣,甚至還可能引發猝死。
發現皮膚有凍傷傾向時,應立刻回到溫暖的室內,迅速移除溼緊的衣服鞋帽,讓肢體自然復溫,5—10分鐘後再靠近(不要緊貼)取暖的設備,如熱水袋、暖氣片等,讓皮膚的溫度緩慢回升,還可將凍僵部位置於40℃的恆溫水中(超過42℃會加重組織損害),時間一般為20—30分鐘。緊急情況下也可以在肚子或腋窩處復溫,直到有明顯的紅色或變回正常的柔軟度即可。
嚴重的凍傷需要及時去醫院就診,需要注意的是,凍傷一般由燒傷外科診治。
這波冷空氣將各地氣溫凍到谷底,在關注溫度的同時也別忽視了風力,配齊保暖裝備,防止凍傷和凍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