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78年,我國郵票發行局即建議發行馬年生肖郵票,但未被採納,只是發行了一套徐悲鴻創作的「奔馬」題材郵票。
中國郵政第一套生肖郵票於1980年2月15日發行,在此之前港澳臺地區亦有發行生肖郵票。
由於1980年為猴年,故第一套生肖郵票就從猴年開始,根據近十年的研究,猴票原計劃發行800萬枚,由於廢品率高,印刷時共印了約20萬版1600萬枚。最後挑選出合格產品共4431600枚。
由於猴票實際發行量偏少,加上又是首套生肖郵票,因此成為熱門,價格從當年的8分錢上漲到現在的約1.2萬元人民幣一枚,絕對是世界郵壇的奇蹟,因此人們又把猴票稱之為「金猴」,因為這票猴臉金燦燦,價值又比黃金還貴,這名字通俗又準確。相信金猴的奇蹟和故事還會傳奇下去。
以往對猴票的研究僅限於表象和簡單的辨偽,而甚少深入研究猴票的方方面面,我們經過大量的收集和長期的研究,發現猴票還有很多秘密,值得去發掘和公開。
今趁第三輪生肖郵票發行完畢,下一輪猴票即將登場之際,把我們的研究心得公開,以求讓更多人對猴票加深認識和了解。
以下先講講猴票的多色印刷順序情況。
猴票的表象情況相當簡單,即有兩種版票上的區別,通常稱之為雙色標或單色標(也稱「梯尺」),亦有稱之為紅標、金標。
這種區別很明顯是印刷全張上下格的區分。
猴票一個印刷全張為兩個發售全張,即猴票的一個印版是由兩個80枚全張組成的160枚,印刷完成後再分切成兩個出售時的全張。
根據特徵可以知道雙色標為上格,單色標為下格(圖1為復組印刷全張)。
這是很簡單的表象區別,但細分又會發現一些色標以外的不同。比較明顯的是四個角位邊紙上的「一」字橫線,此線設置的原因是方便打孔對齊,只要對著這條線來打孔就一定準確,反之則是上或下移位。
這條「一」字線上格的第1行左右設置為較短,最下一行票的左右則設置為較長,區別明顯(圖2)。
下格則剛好相反,第1行左右設置為較長,最下一行票的左右則設置為較短,區別明顯(圖3)。
所以有這四個角位的票,只要一對就知道它是上格或下格,而不需要再看色標。
猴票印刷全張一共有紅、黑、金三條色標,而表面上猴票亦是這三種顏色,所以一般人都會認為是三色三次套印。
三個色標上面有反寫的數字,把它鏡像後可以看出這些數字是製版日期,根據上面的順序,可以知道分別是紅色1月6日,金色1月9日,黑色1月26日(圖4)。
猴票於1980年2月15日發行,而製版完成日期實際上是1月26日,距離發行日期只有20天,這亦為後來猴票的發行問題埋下了伏筆。
猴票顏色的印刷順序一直是個困擾,到底是按製版日期的順序,還是色標排列的順序?因為沒有資料可查,可以說是個難解的學術問題。後來經過我們大量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確認它們的印刷順序是紅色底色為第一色,黑色為第二色,金色為第三色。
那有一個問題出來了,因為這三種顏色很明顯都是影寫版,色標亦是這三種顏色的影寫版,雕刻版卻只有在上下格中間的一個斜「+」字形。而在表象上卻看不出黑色影寫版。
後來經過我們把猴票放大,終於恍然大誤,原來猴票實際是三色四次套印,即黑色是印了兩次,第一次印的是影寫版底圖,作用就是為了加密線,因為猴票的雕刻線條儘管精細,但套印於紅色上就會透出來,所以工藝上就需要一種加密線。
即先用影寫版印一個底圖,然後再印上雕刻版的圖案,這個完全可以在放大的情況下看出效果(圖5)。
經過我們分析後,把它們的四次印刷順序重組如圖6。
這亦符合色標或印刷電眼的排列順序,破解了猴票的印刷秘密,相信對我們辨偽和深入研究、鑑賞猴票都有很大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