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寧靜奪得《乘風破浪的姐姐》C位,成功出道。
但她並沒有想像中高興。
由於身後的多位姐姐都不是她的團隊成員,在奪冠之後,場面一度失控,寧靜也並不是特別情願,多次表示要把獎盃交給她的整個團隊。
是的,那個曾經只存在於PPT上的傳說成真了。真的有一組已經成名的女明星,願意放下身段,組成中國首個「明星女團」。
從未播先火,到這場明星大秀,一檔選秀節目又一次帶來了全民皆知的綜藝高峰,陪伴一批觀眾,度過了不平凡的2020夏天。
收官之際,我們把掌聲與噓聲,獻給今年一檔現象級節目《乘風破浪的姐姐》。
姐姐們故事,要是從頭說起,居然有點傳奇色彩。《乘風破浪的姐姐》這個名字第一次被大眾熟知,居然是因為一個在江蘇衛視播出的、跟節目本身毫無關係的商業晚會。
劉敏濤一曲《紅色高跟鞋》,一個人、一張臉,演出一群女明星「興風作浪」的表情,不少網友建議她參加《乘風破浪的姐姐》,這才讓更多網友了解到,原來今年還有這樣一檔明星女團節目。
明星效應、粉絲效應疊加在一起,《乘風破浪的姐姐》一開播,網上就炸了鍋。
第一期節目裡,女明星一顰一笑,一言一行都被剪輯出來「公開處刑」,大概沒有任何一個團綜會經歷如此的考驗,的確稱得上是綜藝圈的名場面。
明星初亮相,呈現效果滿足了吃瓜群眾的所有想像。
人們關心他們的唱功和舞蹈,於是「全開麥」,展現明星的順拐和層次不齊的藝能。
關心他們的人際關係,於是主動提供名場面和社交規範。
後期製作也自帶網梗,一句僅代表杜華女士個人成團標準,是節目組滿滿的「求生欲」,也是在表明態度:沒有導演組比我更懂觀眾。
後來,從「我哭了,我裝的」表情包出圈,到「我怎麼哭著笑著像個孩子在哭鬧」……一系列綜藝迷幻操作,成功把張雨綺、黃聖依、張萌、伊能靜、吳昕等一個個送上熱搜。
你想吃的一切瓜,在節目的一開始,都會讓你吃到。
但姐姐們終歸是不能一直「浪」,導演組明白他們最終要做的還是一個比賽。節目播到後期,有觀眾發現,明明是來看扯頭花的,結果被姐姐們餵了「雞湯」,教會了不少為人處事的道理。
從一開始,「三十而驪」的口號,就把30歲女孩的勵志主題說得足夠直白——這個節目就是為30歲以上的女孩定做的。
她們是社會上已經是中流砥柱的80後,不再是一張白紙,而是有了一定的社會經驗,積累了一些社會財富,有人,甚至已經擁有了享受畢生的榮光。
但她們打算認真地去做一件,本不一定需要在這個年齡做的事:練舞蹈、練唱歌、練習和別人相處。
那些糾結不要跳舞的人,最後跳了舞。那些堅決要成為C位的人,最後接受了其他位次。那些試圖隱忍的人,最後打開了自己……
有人從巔峰到巔峰,有人從低谷到巔峰,自然,也有人從巔峰不小心跌入低谷。
有人鋒芒外露,卻將善良藏在心裡,也有人不善言辭,卻在關鍵時刻成為中流砥柱。
於是,有人喜歡大碗寬面組的「團魂」,也有人喜歡《情人》組的熱情,還有人喜歡李斯組的姐妹情緣,但無論是哪種情感,歸結起來就是追尋觀眾最喜愛的一種人格。
當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在節目中選擇他們Pick的對象,我們是時候去明確,她們每個人身上獨特的氣質,都代表了不同觀眾的獨特理想。浪花選擇的那一個「姐姐」,不僅僅是為了合群和虛榮,而是能真正從她們身上,汲取到激勵自己前進的力量。
這,也就是所有選秀節目的力量。
《乘風破浪的姐姐》熱播後,它獨特的真人秀後期敘事方式讓觀眾印象深刻。
比如,黃曉明在艱難解釋奧利給時,場面一度冷到爆炸。當節目內容出現槽點時,就會突然黑屏,出現一排大字,代替觀眾吐槽。
再比如,每當出現不合理的評分,它就會立馬開啟吐槽模式,「嗯,這嘉賓打分絕了。」
除此之外,精美的包裝、獨特的玫瑰色配色,也讓這個節目有著與眾不同的氣質。
《姐姐》的特殊在於,人物關係有非常強大的張力,誰的鏡頭多了,誰的鏡頭少了,哪個環節傷害到哪位嘉賓了,都會給節目帶來「致命」的輿論傷害。所以,他們只有站在一個自我吐槽的觀眾視角,才能實現自我保護。
掌聲4: 「乘風破浪」現象級出圈,成全媒體流行語
這個綜藝是幸運的,它趕上了後疫情的大時代,中國社會,也需要一場乘風破浪。
《乘風破浪》成功走出了綜藝圈,走向了廣闊的輿論場。
#姐姐舞挑戰賽#,全明星魔性互動。還有明星的好友們,紛紛上場打Call。跨越年齡階層的倪萍,實名發微頭條支持萬茜。藝人和藝人的朋友圈,正在不斷裂變影響力。
如今,在人民日報、火箭軍官方帳號,你都能看到一些以「乘風破浪」為主題的社會新聞:這才是乘風破浪的姐姐。
從此,高考生需要乘風破浪,勇敢追夢;史上最難畢業季,每個畢業生要乘風破浪,一往無前……
這種借勢新聞,認為是「出圈」和蔓延的一種信號。
節目組也沒閒著,立馬轉化為我所用:在每周一播出的加更版片尾,你會看到這個社會各式各樣的女性力量。
當「乘風破浪」成為一個「現象」,它早就超過了節目本身,成為2020最標誌性的符號,一個社會強有力的聲音:「和我們所處的環境,波濤洶湧的國際局勢,何嘗不是在乘風破浪。也可以是一種生活態度,越是困難,越是需要乘風破浪的勇氣「
而姐姐們早已不是代表女性了,他們代表著大部分中國人的社會情緒,是那股不服輸、一起拼的人,度過2020的真實心情寫照。
芒果團隊製作的選秀節目,很少讓粉絲失望。但前無古人的《乘風破浪的姐姐》,在賽制設計上確有幾大硬傷。
第一個硬傷,是賽制規劃和預期不符。
最著名的誤差,就是第一期設計的Vocal、Dance、以及X的分組設計,在後來的團體選拔沒有發揮任何作用。而這一番分組的評判,更像是給杜華量身定製的一場「招黑」遊戲。
第一期的全開麥,到後期的全修音一樣。前期節目組對姐姐的信心太足了,以至於做出一些在今天看來都有些匪夷所思的設計。
第二個硬傷是非常低級的錯誤——在製作上不夠精細。《乘風破浪的姐姐》公演首秀就令人大跌眼鏡,原本以為是精心雕琢的大秀,但播出時全片沒顧上加「濾鏡」。
姐姐們前兩期都是這樣美美地出場。
到了公演卻變成了這樣!
甚至能看到濃妝痕跡。
看看舞臺上,鬱可唯都黑成什麼樣了?
相比那次公演,總決賽的直播之夜則可圈可點,不僅燈光、濾鏡都與錄播無異,就連舞臺大秀的導播切換也十分精準。
還有震撼的虛擬實境投影。
還有精美設計的短片。
可見,節目常規賽的過程中出現的種種bug,不是芒果的製作能力跟不上,只是平時太將就,不夠講究。
「姐姐的爆紅,其實很大程度是在蹭女性性別意識的熱度。」這幾乎是社會上對《乘風破浪的姐姐》最本質的負面評價了。
這種觀點其實是非常中肯的,它說出了這個節目最根本的弱點:選秀,是年輕人的遊戲。
為了證明30歲以上女性也有價值,讓她們完成一些並非屬於這個年齡段應有的挑戰,這是否本身也證實了只有年輕人的選秀才有價值?
這本身的邏輯,是矛盾的。
和《超女》選秀時找各行各業的代表不同,也《歌手》精挑細選懂音樂的大眾評審不同,《乘風破浪的姐姐》的觀眾就是30歲以上的姐姐,和30歲以下的姐姐。
這意味著女觀眾的審美導向的節目。選出的結果即便不具備大眾認知度,但一定程度代表了消費群體的選擇。
總決賽,普通網友才終於體驗了一把觀眾投票改變結果的樂趣。在此之前,沒有任何場外觀眾的參與,這給這個節目帶來了最大的弱點——
長期缺失全年齡層網民的話語權,以至於,即便是最後一場引入的場外人氣,只能證明一時的爆發力和氪金能力,未必是代表真正長遠的實力。
多年之後,我們談到2020年印象最深刻的綜藝,一定不會忘記一個叫《乘風破浪的姐姐》的節目。
「風浪」太大了,也許很少觀眾去思考這些涉及到賽制、播出技術的細節。但其實這些細節恰好是決定它能否長遠的潛力。如果再用總決賽的匠心做好每一期,那才是抄都抄不走的財富,能收穫全行業的尊重。
我們期待這個節目不僅僅是「現象級綜藝」,更能補上賽制、邏輯的硬傷,作出下一季、下下一季,最終成為名副其實的「現象級IP」。
如節目所言:不祝一帆風順,但祝乘風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