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高183,五官硬朗,李光潔的形象總是和硬漢聯繫在一起, 而他演過的角色中,也是硬漢形象居多。《林海雪原》中的楊子榮膽識過人,從造型到性格都很man,《和平飯店》裡的鐵血警長竇仕驍,同樣如此。
《我在未來等你》中的郝回歸則是另一種風格,這是一位戴眼鏡,且書生氣很濃的高中老師形象。
李光潔坦言他在拍這部劇時表演風格上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這種變化源於整部劇的氣質、演戲的氛圍和對手演員的刺激。
這次跟李光潔演對手戲的演員費啟鳴、張植綠才二十出頭,再加上劇本整體的風格偏懷舊溫情,李光潔說他主觀上也願意去嘗試一種新的表演風格。
不過關於演郝回歸這個角色。李光潔認為還是和他現在的心境,狀態都對得上。「如果時間倒回到十年前,可能就不會接這樣一個角色。」
他換了一種更通俗的方式類比,「假如你今天問我的這些問題,明天再問我,我的回答可能就不一樣。今天你問我心情怎麼樣和明天問我心情怎麼樣回答肯定是不一樣的。」
以前聽「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這句話的時候,李光潔會覺得挺扯的。現在有了一定的閱歷,經歷過困難,有一些感受之後,他開始對這句話深信不疑。或許正是如此,《我在未來等你》中37歲的郝回歸才會吸引到37歲的李光潔。
不過看了劇本後李光潔的第一感受是演這部劇挺累的,沒有一場過場戲,每一場都有它的作用,所以演起來也更耗費心力,劇中外公去世那一場戲,原本是37歲的郝回歸的遺憾,李光潔演完後感觸頗深。
還有一場是37歲的郝回歸從遊戲廳出來,看到17歲的自己。當時劇組在郴州找到了一條廢棄的老街,改建成了1998年的街道,李光潔看到的時候覺得很恍惚,「我當時看到的時候還真是挺感慨的,畢竟我是從那個年代過來的,真挺還原的。」
無論從作品數量還是質量來看,李光潔都算得上高產演員,大多數時候打開電視機或視頻網站,都有他的劇在播。目前他主演的《我的未來等你》和《遇見幸福》正在熱播,此外另一部獻禮劇《激情的歲月》也即將上線。
而今年也剛好也是李光潔入行20周年,筆者統計出他演過的影視劇達到65部,平均每年有3部作品播出。出道第一部電視劇《走向共和》豆瓣評分高達9.7。
儘管如此,李光潔的演技似乎從未有垮掉的時候。知乎上輸入如何評價演員李光潔?有一個高贊回答是:一位能持續輸出好作品的演員,只要等到一部好作品,回到一線,只是時間問題。
對表演,他一直有一套自己的認知。盡力演好每個角色,其他的交給觀眾。當一個作品交到手上,要做的就是盡最大的力演好它,注入足夠的熱情,在創作階段做到問心無愧。當角色完成後,演員能做的就是放手。這有點像父母與子女的關係,總有一天需要目送子女離開。
李光潔很早就參透並真正踐行著這一點,所以他會把所有的熱情投入在創作階段。「首先我選擇的動機是不是足夠單純,其次我在這部戲的創作中是否盡了全力,如果這些我都做到了,那我問心無愧了,推向市場之後有人喜歡、有人不喜歡,有人誇有人罵,這都再正常不過了。」
「演員是沒法偷懶的。」在表演中偷的懶都會作用在塑造的角色身上,所以在他看來每天面對的是怎麼用盡全力把一個角色塑造好,每天認認真真工作,作品出來之後,這種所謂用心或投入就能被大家看到。
所以什麼時候看到他,給人的感覺總是不疾不徐,其實是在勻速前進。
說起來,採訪李光潔的過程並不輕鬆,他有一套嚴謹且牢固的價值及邏輯體系,很難被撼動。但你不可否認他的真誠,他的特別可能恰恰在於這種真誠,所有的回答就忠於當時狀態下的自己,不會為了所謂的人設、形象做違心的回答。印象比較深刻的是,關於表演中有沒有體驗過比較過癮的時刻的問題。站在記者的角度,很多關於表演認知都是源於他人經過加工的經驗之談,未曾真實感受過。所以對這個問題,會有一個預設的方向,演戲是不是跟跟寫字有點類似?大多數時候會焦慮、甚至痛苦,會有那麼一些時刻投入其中,找到思路,是不是就有可以稱之為過癮的體驗。但李光潔顯然很費解。他反問記者,怎麼會用過癮來形容演戲,在他看來演戲就是一份工作,沒有過不過癮,跟每天去上班一樣,「每天去單位上班你過癮嗎?我相信你沒有過癮的感覺,這就是你的工作。」從導演喊開機開始,只要不喊卡,中間就需要全情投入,甚至沒有機會和時間去思考是否享受的問題。而他也把表演當作正常的工作,盡最大的努力塑造好每個角色。但塑造一個角色的過程漫長又煎熬。他以《我在未來等你》中的郝回歸舉例,這是一個37歲的男人,他的性格、氣質、回到過去前和回到過去後的狀態,每場戲應該什麼樣,都需要非常冷靜清醒的去思考、去設計,去跟編劇導演溝通。在開始拍攝時更要結合現場氛圍、對手的狀態去完成之前的想法。事實上,大多數時候無法達到預期的效果。隨時需要應對現場及個人不可控因素,「比如今天感冒了,今天生活中發生了一件事影響了心情,我就要想盡一切辦法把頭腦裡的這些負面情緒趕走。」他給記者描述了一個場景,拍一場在菜市場的戲,那是一個非常嘈雜的環境,四周是圍觀的人群都沒見過拍戲,伴隨著各種聲音。但攝影機擺好,演員站在那裡,導演喊開始,需要你哭你就得哭出來。「這是演員每天面對的真實狀況,這句詞我沒記住,能不能給我點時間再想想,對不起,沒有時間,天馬上要黑了。」另外,對演員來說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是常態,期間會遇到各種問題。沙漠裡的大風可能會把人颳倒,風沙吹得眼睛都睜不開,戈壁上指甲蓋那麼大的石子,打在臉上生疼……但假如你演一場感情戲,該深情就得深情,必須克服外界影響,逼自己進入狀態。否則天黑了就完不成拍攝計劃,來回花費的時間,劇組其他人的付出全耽誤了。他形容表演就像是吹氣球,剛吹好就被扎爆,十秒鐘的時間會經歷很多次吹完被扎爆。外界的各種都會影響到演員到表演,突然有人手機就響了,話筒杆穿了,反光板穿了,都得重現再來。「只有一秒鐘的鏡頭,燈光師、錄音師,現場好幾百人,而我需要做到的是,努力不看這些,但我做不到真的沉浸其中無法自拔。」所以很多時候他都很焦慮,「而且這種焦慮是,我好像不適合這個行業的那種焦慮。」面對焦慮,當然也沒有什麼應對方法,只能逼自己。當然這種焦慮也並沒有因為表演經驗而減弱,甚至更甚。李光潔說剛入行的時候,哪裡沒有演好,他可能還不會那麼糾結。但年齡漸長,經驗增加,考慮的問題會越來越多。導演、製片人、對手演員是怎麼想的,更會站在別人的角度想問題。所謂「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他用20年的表演經歷證明,為了臺上的一分鐘,可能要經歷無數次崩潰與重建。「我現在可能1秒鐘就能完成10次崩潰和重建了,反覆進行心理建設,直到導演說預備,開機。」但他也承認演戲的過程痛並快樂著,痛是因為大多數時候很焦灼,快樂於他,則是真正投入的時候,可以達到所謂的忘我,「體驗不同的人生,這是我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