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寧,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的首府。一千六百多年來,這裡一向是我國南疆的政治、軍事重鎮,現在是自治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並已逐步發展成為一座以輕工業為主的工業城市。它擁有三百多個輕、重工業企業,產品達三千多種,「象山牌」罐頭食品、「榴花牌」白砂糖、「桂花牌」手錶,以及礦山機械、手扶拖拉機等已馳名國內。
南寧的城市面積比解放前擴大了十二倍,人口增加到五十多萬。新建的房屋,包括工廠和居民住宅,相當於舊南寧建築面積總和的十倍。市區和郊區都已栽植了大量的木棉樹、棕櫚、木菠蘿、芒果樹等各種樹木。花木蔥蘢,四季長青。
伊嶺巖:在南寧市西北二十多公裡的伊嶺村附近,有座伊嶺巖,巖深四十五米,面積二萬四千平方米,洞內遊程一千一百米。據地質學家考察,它的形成經歷了將近一百萬年。這一帶原是一段地下河道,後來因地殼上升,成為巖洞。由於雨水長年沿著巖頂裂縫滲入洞內,溶解巖石裡的碳酸鹽類,液體逐漸結成贔體,形成了石乳、石筍、石柱、石花等各種形狀的鐘乳石。在彩色燈光的映照下,構成了各種瑰麗多彩的圖案和景致。
洞內有一條三彎三曲、三起三伏、長達三百米的空中走廊,遊客扶著綠色欄杆而過,可以看到形態奇特的各種石乳、石筍、石柱、石幔、石花等。這些不同形態的石乳,組成圖案,分別配上紅、藍、黃、綠、青、橙、紫等各色燈光,使石乳顯得更加瑰麗逼真。在遊覽路程兩華裡多的洞內,可以欣賞到「歡樂的壯鄉」、「深山密林」、「海底奇觀」、「空中走廊」、「山鄉夜景」等八景。其中以「海底奇觀」最為壯麗,看上去,真似萬裏海域,波濤洶湧,海鷗在一望無際的藍天下翱翔。浪花翻滾的海邊崖壁上,一位身穿綠披風的解放軍戰士和一位戴著漁民帽的海島女民兵,手握鋼槍,並肩而立,警惕地巡視著祖國的海疆。俯視海底,魚群、蝦群、海螺、海龜、海獅,逗人喜愛,還有頂球跳躍的海豹,張開大口的河馬等水族,別有趣味。
伊嶺巖,在解放前是人民群眾躲避兵亂的地方。解放後,人民政府撥出專款和物資,把它闢為勞動人民遊覽的場所。一九七四年在洞內鋪平了道路,裝上電燈,架起回欄曲橋,修了廳堂。洞外修築了一條通往市區的柏油馬路,路旁種了紅樟、木菠蘿等風景樹。為了方便遊覽,這裡還設有小賣部、飲食店、停車場等設施,依山修建了富有民族特色的亭閣,並種植了菊花、茉莉花、天竺桂、玉蘭花等各種花木。
柳州是一座新興的工業城市,位於廣西壯族自治區中部的柳江畔。溝通我國中南和西南的湘桂、黔桂兩條鐵路交會於此。這裡氣候溫和,物產豐富,風光旖旎。
市區南面有座馬鞍山,瀕臨柳冮,拔地而起,山勢巍峨。攀上峰顛,整個柳州便呈現眼前:柳江自北而南,經鵝山附近的柳江鐵路橋,漸向東轉,然後穿過貫通市區南北的公路大橋,沿燈臺山麓又緩緩向北流去。
柳侯公園:柳州是一座有二千一百多年歷史的古城,古稱昆州,公元六三四年(唐貞觀八年)首稱柳州。當時的柳州還是所謂的「蠻荒之地」,當作政治上處罰官員的貶謫地。唐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柳宗元曾在公元八一五年被貶謫到柳州。他任刺史四年,有較多的機會接近下層民眾,做了一些有益於人民的事情,所著詩文亦有不少反映民間疾苦的作品。他的詩句:「嶺樹重遮千裡目,江流曲似九迴腸」,生動地描繪了當年柳州的風貌,也流露出他在政治上失意的心情。
立魚峰、小龍潭:馬鞍山旁的立魚峰和小龍潭,古木參天,潭水澄碧,是人們來柳州遊覽的勝跡之一。在這裡還流傳著一段優美的神話傳說:壯族勞動人民的歌手劉三姐,勤勞、勇敢而敏慧。她以山歌唱岀勞動人民的疾苦與理想,揭露了地主階級的剝削與醜惡。解放後,柳州市勞動人民經常在這裡舉行山歌會。現在,這裡已開闢為魚峰山公園,種花植樹,鋪路修潭,使山青水秀的魚峰山變得分外妖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