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記者 鄭慧梓
璀璨燈光交匯,廣州海心沙亞運公園裡,在第一屆全國技能大賽中摘金奪銀的選手們站上了領獎臺,迎接屬於自己的榮耀。細看,其中有不少是來自廣州的選手。
13金6銀5銅和17個優勝獎!在這場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格最高、項目最全、選手最多、影響最廣的綜合性、全國性技能競賽盛會上,廣州選手全面展示了新時代技能人才風採,金牌項目佔全國比例為15.1%、佔全省比例為40.6%。
成績耀眼,折射出廣州深厚的製造業基礎和對技能人才培養的重視。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推動產業發展,廣州以市場為導向,構建具有特色的現代技工教育體系。給予技能人才資源和支持、空間和舞臺,讓未來的大國工匠得以茁壯成長。
比賽現場
金牌工匠的「詩和遠方」
「獲得金牌的是李曉傑、許駿,廣東代表隊!」在全國技能大賽閉幕式的頒獎現場,當主持人念出名字,李曉傑和許駿邁出了跨向金牌獎臺的一步。他們都來自廣州,在3天的移動機器人賽項比賽中攜手共進,憑藉過硬的實力和心理素質,在高手雲集的全國性賽場上一展「羊城工匠」的風採。
「在這個項目上,我們在全國來講應該是比較強的。」他們的教練龐春賽前曾預測有望進入前三。龐春的信心是有底氣的,在去年第45屆世界技能大賽上,廣州市機電技師學院選手胡耿軍就拿下了移動機器人賽項的金牌。「我們已經完全突破技術難點了,如果有難點,那也是在選手的心態。」
在移動機器人項目中,選手需要為自己組裝的機器人編程,高效、精準地完成比賽規定的任務,同時還要面對機器性能卡殼、手動控制偏差,程序、路線等可能引發的突發狀況。此時,選手是否能夠沉著應對成為關鍵。
在比賽過程中,他們就遇到了無法連接無線網絡,導致操作無法進行的情況。暫停操作、分工調試,時間一分一秒過去,最後二人排除故障,在最後三分鐘完成了任務。「能夠奪冠感到很激動,這段時間的訓練沒有白費。」許駿說。
在比賽中通過了技能與心態雙重考驗的,還有參加原型製作項目的廣州選手許思路。他是全場唯一一個完成任務的選手。在比賽最後的十分鐘,他還剩下最後的電裝小模塊沒有完成,「我立刻告訴自己,穩住穩住,十分鐘夠了,不能急不能急。」許思路說,最後在比賽結束前一分鐘,他的焊接機械臂火花頭的小燈亮了起來,宣告他完成所有的比賽模塊任務。
「比賽題量多、精度要求高,能完成所有模塊實屬不易。」原型製作項目裁判長熊志勇說,在一旁圍觀比賽的專家看來,許思路的發揮很穩,每一個環節、每一道工序都非常精準。
「世賽是我割捨不下的情結。通過多年的世賽梯隊集訓,這一次終於迎來成績的突破,晉級國家集訓隊。」許思路說,「我是幸運的。我們這一代青年趕上了中國夢的新時代列車,讓我們擁有技能成就夢想、技能實現出彩青春的大舞臺。這就是我們技能人的『詩和遠方』。」
從廣州選手在國賽中的優異成績,可以一窺廣州技能人才培養水平,其實,放在世界級舞臺上,廣州的技工人才也毫不遜色。從2011年開始,廣州已連續參加了5屆世界技能大賽,獲得6金3銀5銅16優勝獎的成績。在去年第45屆世賽上,廣州選手更是創下歷屆之最,取得4金7優勝獎的佳績,金牌數佔國家的25%、佔全省的50%;獎牌總數佔全國的22%、全省的55%,實現了廣州參賽史上金牌數和獎牌數雙突破。
成果轉化
引領人才培養對接市場需求
職業技能競賽為廣大技能人才提供了展示精湛技能、相互切磋技藝的平臺,對壯大技術工人隊伍、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具有積極作用。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促訓,將比賽成果轉化到實際應用中,是世賽舉辦的目的之一。
為了培養出更多適應市場需求、符合生產實際的高素質技能人才,技能大賽的賽題和標準對標先進企業的前沿生產要求,不少賽題就脫胎於實際的生產場景。如移動機器人賽項題目實際來源於一家加拿大公司的物流現場,時裝技術項目的命題與工業設計和市場對接,社會與健康照護項目賽題中加入了實操中可能遇到的突發狀況,通過賽題倒逼選手掌握實操技能。
許思路的經歷或可給予側面印證,在今年國賽中奪冠的他也曾有過坎坷的參賽歷程。2017年,他從數控技能方向轉戰原型製作項目,成為學院集訓梯隊選手,但實力與世賽參賽要求仍有距離,有些灰心的他選擇放棄,轉而到一家公司中體驗了一年的職場生活。
而正是參加工作的選擇,給了他重回比賽舞臺的機會。在實踐中開闊眼界、拓展思維後,許思路反觀世賽題目,有了更貼切的理解,「用生產的思維去看世賽集訓,許多問題就想通了,同時又可以通過世賽的理念去掌握前沿技能技術。」
第44屆世界技能大賽精細木工項目優勝獎獲得者陳澤錕,在畢業後選擇了創業,創辦自己的木藝公司,將世賽集訓中熟悉的世賽標準運用到木藝生產中。
「在木工行業中,一般採用的是傳統的行業標準,而世賽標準要高很多。」陳澤錕以榫卯結構的製作拼接舉例,在拼接面的光滑度和拼接的精確度上,行業標準要求較低,而世賽標準要求非常光滑的拼接面和誤差極小的拼接精確度。」高標準誕生高品質,如今陳澤錕接到的訂單中有不少高端定製訂單,產品品質要求非常高,「只有我能做。」
廣州造船廠技工學校校長、世界技能大賽建築金屬構造項目廣東省選拔賽專家組組長謝合清曾表示,以技能大賽準則對標先進企業的前沿生產要求,以企業最新生產實踐技術作為培養標準,將在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方面取得成果。
透析佳績
產業發展與人才培養雙支撐
廣州選手在全國技能大賽上亮眼表現的背後,是廣州深厚製造業基礎的支撐,和這座城市重視技能人才培養的共同結果。
製造業基礎和技工人才的培養相輔相成。提高職業技能是促進中國製造和服務邁向中高端的重要基礎,高素質的技術工人隊伍是支撐中國製造、中國創造的重要力量。
「珠三角地區的人工智慧機器人製造水平在全國是領先水平,市場需求帶動企業研發,企業研發需要人才,技能人才培養跟著市場走。」龐春解釋,「在校企合作上,我們一方面希望從企業方面學習一些先進的技術,幫助我們的專業建設,另一方面也與企業對接用人需求,促成學生高質量就業。這是一件互利共贏的事情。」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產業轉型升級,對高素質技能人才需求仍將持續。在廣州造船廠技工學校,單位招聘比例達到了7:1,企業招工需求存在較大缺口,廣州白雲工商技師學院服裝系主任江少容也表示,紡織時尚產業的發展重心正從加工走向設計,從代工廠走向打造自有品牌,對時尚設計方向的人才需求越來越大。
如今,廣州通過完善技能人才培訓培養體系、營造有利於技能人才脫穎而出的良好環境,打造一支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大軍,培養大國工匠,為企業提供有效技能人才供給,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
本周,廣州人社部門發布的《廣州市差別化入戶市外遷入管理辦法(公開徵求意見稿)》中,擬將差別化入戶的學歷條件放寬,提出全日制技師學院預備技師班、高級工班的畢業人員符合條件的也可落戶。這不是廣州第一次為技能人才打開戶籍的綠燈。此前,廣州就將高技能人才納入人才引進位度,給予技能人才政策保障。
截至今年,廣州市的技能人才總量達269萬人,佔從業人員的30.5%,其中高技能人才84.1萬人、佔技能人才的31.2%。
新的技能人才還在不斷「產出」。廣州全市27所技工院校擁有全日制在校生10.6萬人,技師學院高技能人才培養比例為83.4%。政府、企業、社會各類職業技能培訓資源也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提供技能人才培訓。
種種努力下,廣州構建起以技師學院為龍頭,普通技校為基礎,公辦與民辦互補、教學與科研互動、學歷教育與職業培訓並重、培養層次和專業工種齊全,具有廣州特色的現代技工教育體系。未來的大國工匠正從這裡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