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紀小希,今年5歲了,今天爸爸給我買了輛自行車,我很高興。我開開心心地出去找小朋友玩,直到天色漸黑回家時,卻看到爸爸陰沉的臉。
我愉快地騎過去,本來我想跟爸爸分享我已經學會騎自行車了,可爸爸二話不說上來就是一腳,踹翻的自行車壓在我瘦弱的身體上,我掙扎著爬起來,卻聽著爸爸大吼大叫的罵我,我不知道我做錯了什麼。
腳磨破了,手上一大塊皮擦破了,我甚至都忘記了疼痛,我的內心只有恐懼。
聽著爸爸怒吼道:還不把車子扶起來,滾回家。我機械式地點點頭,我不知道爸爸為什麼會發這麼大脾氣,也不知道爸爸為什麼要打我,但我很沒出息地哭了,爸爸你可知道,你這一腳踹在了我的心窩裡,我心裡很疼。
爸爸我想對你說:我知道你是因為我回家晚而擔心我,可你知道嗎,對於5歲的我,早上的8點和晚上的8點幾乎沒什麼區別,我沒有很強的時間觀念。
爸爸我想對你說:其實5歲孩子的心理特點已經有那麼一點點自豪感了,我只是想讓所有的小朋友都知道,我有個愛我的爸爸,給我買了輛心愛的自行車,這才延誤了回家的時間。
爸爸我想對你說:你這種方式,不會讓我意識到錯誤本身,而是無止境地增加我對你的恐懼。
爸爸我想對你說:雖然你打了我但我依然愛你,你永遠是我的爸爸,我不恨你。
第七次人口普查,很榮幸我成為了一名普查員,這是我去入戶小區裡發生的一幕。
紀小希只不過是我筆下的一個化名,可看著瑟瑟發抖的孩子,我還是不能無動於衷,我拼命地護著孩子,孩子父親抽來的枝條打在我的胳膊上,印記好幾天後才消失,我想,當時孩子應該是害怕極了。
01 究竟該教育的是「熊孩子」還是「熊父母」
我記得樊登老師在一次講座中把孩子比喻成瘸子,為人父母后卻想讓這個瘸子跑得跟他們一樣快,甚至超越他們,這顯然不現實。
孩子從咿呀學語到18歲成年,都是自我成長的過程,無論是從心理上還是從身體上,他們都無法按照大人的思維模式去運行,每個階段都有它的發展規律。
但「熊父母」們可不這麼認為,只要你做得不符合標準,就是錯的,就應該受到懲罰,這就是當今我們大多數父母的教育方式。
白巖松曾說:「絕不是生理上當了父母,我們就天然是合格的父母!父母是需要終身學習的一個大行當,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父母所承擔的責任,起碼51%控股。」
這個「控股」不僅僅表現在孩子幼年時期,甚至成年獨立後,在潛意識裡都存在曾經被影響過的因素,也許這就是「原生家庭的影響」。
而原生家庭不僅影響孩子的性格,也影響孩子的行為模式,比如原本看不起懦弱的父親的女孩,最終卻嫁了一個和父親極其相似的人,潛意識裡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使他變大變強,尋找遺失的安全感。這在心理學上稱之為強迫性重複。
育兒作家珍妮艾裡姆曾經也說過:「孩子身上存在的缺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領路人的父母缺乏正確的家教觀念和教子方法。」
孩子的成長也是父母的一場修行。
02 孩子害怕父母,是做父母的失敗
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詞叫:防禦性說謊。也就是說孩子因為怕說實話而被迫說謊。
一個小女孩,很喜歡電話手錶,於是偷偷拿了同桌的電話手錶,被老師發現後要求請家長。
女孩放學後坐在小區的長椅上久久不敢回家,一位老大爺上前詢問,並說給女孩錢,讓女孩買一塊還給同桌,女孩跟老大爺回家拿錢了。
最終女孩拿到了錢,卻受到了猥褻,可悲嗎?
以此為理由,老大爺恐嚇女孩,敢說出去就告訴所有人,讓她上不了學,女孩成了老大爺的發洩工具,這雖然是一個故事,但表象背後是家長教子無方的可悲。
當孩子開始防禦性說謊時,我們做父母的是不是要反思一下,對待孩子是不是太敏感了?
對於5歲的紀小希來說,沒有太多的時間觀念,也不會想到父母的擔憂,父親的做法在這個幼小的心裡深深地埋下了恐懼的種子。
孩子害怕父母,是做父母的失敗。
03 亦師亦友才是最好的親子關係
1、管好自己的情緒,還孩子一個晴朗的未來
當然,對於紀小希的爸爸我很理解,孩子消失在視線內幾個小時,換做是我,我也會崩潰,但既然孩子出現了,不就說明他是安全的嗎?那為何要把自己的情緒發洩在孩子身上呢?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不受控制的情緒,就如同吃人的怪物,破壞孩子的安全感。
《心理營養》的作者林文採教授曾說:「安全感是心理營養的一種,一個人沒有充足的心理營養,那麼他的一生都會尋尋覓覓,在人際關係中處處碰壁。」
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是一個成年人應該有的素養,而不向孩子隨意發洩自己的情緒,是做父母的最基本的準則。
2、好好溝通,孩子才能更懂你
就紀小希的事情而言,我相信這個5歲的孩子一直都是懵的,即便以後出去玩早早回家,也是因為害怕受到責罰,並不能理解父親的良苦用心。
在《非暴力溝通》一書中,作者馬歇爾盧森堡先生提出非暴力溝通的四要素:觀察、感受、要求、請求。
馬歇爾盧森堡先生是美國心理學博士,同時他還是非暴力溝通的創始人,他說:有些溝通方式,是我們難以體會到心中的愛。
不可否認,每一個父母都是愛孩子的,可卻是因為溝通,以致於彼此的疏遠和傷害。
學會好好說話,我們才能與孩子更貼心。
3. 用心陪伴,做孩子最好的朋友
薩提亞模式的教育專家李崇建老師,在一次演講中提到:一個5歲的孩子,在路邊撿來一個石頭跟你分享,你可以和她有5句以上的對話嗎?
也許在我們看來,只不過是一塊破石頭,隨便敷衍幾句就可以了,但卻失去了跟孩子交流、教孩子發現美、和拓展性思維的好機會。
而敷衍,只會讓孩子感覺到爸爸、媽媽不愛我,長大後孩子也學會了敷衍父母。
今天在學校怎麼樣?還行吧。老師教了什麼?就那些唄?有作業嗎?你煩不煩?
陪伴從來不是簡簡單單地在孩子身邊,而是需要了解孩子的年齡特點,懂得孩子的心理需求,給予理解或幫助,這才是高質量的陪伴,才能跟孩子做朋友,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
寫在最後:
我相信紀小希並不是個例,反思深層次的問題,該教育的從來不是孩子,而是熊父母。而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應該是父母的高度足以讓孩子站在肩頭看到未來,因為父母的高度決定孩子的未來。
留作業:一個5歲的孩子,在路邊撿來一個石頭跟你分享,你可以和她有5句以上的對話嗎?(走心的對話)歡迎評論區留言。
關注@萱萱媽xxm讓我們和孩子共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