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紀錄片向來不如奧斯卡故事片那麼吸睛,但越來越多的文青關注並鍾情它。
政策指控、環境問題、藝術人生等主題,幾乎成了多年來在奧斯卡紀錄片舞臺上輪流坐莊的主題,最近這一屆被提名的五部紀錄片也如是。一方面,它們呈現的部分事實確實是西方尤其是美國觀眾最為關注的事;另一方面,談談藝術,罵罵政府,一直是作為自由派陣地的好萊塢樂此不疲的事。畢竟,有見不得人的陰謀,才會產生精彩的、以弱抗強的英雄故事。
《第四公民》 爆料人斯諾登在香港幹了什麼?
▼戳視頻看預告片
製作過多部美國對中東政策紀錄片的女導演羅拉•柏翠絲,以其立場明確的批評態度而聞名。今年這部斬獲奧斯卡最佳紀錄片的電影,是她從最初接到署名「第四公民」的電子郵件後所發起並參與的紀錄片項目,性質上更屬於上世紀60年代在法屬西非興起的「真實電影」(Cinéma Vérité)範疇,即攝影機是「參與的攝影機」,以訪問形式出現並影響拍攝者和被拍攝者的互動關係。
因事件走向的不可預知性,紀錄片「零編劇」的陳述方式,或許會讓很多年來被「紀錄片也要講故事」原則、奧斯卡式「好看紀錄片」慣壞了的觀眾難以接受。導演羅拉和《衛報》記者格侖·格林沃德,在「第四公民」匿名郵件的指引下,於2013年6月飛到香港,在The Mira酒店見到並連續多日採訪了全球最著名的爆料人愛德華·斯諾登,並陸續向各大媒體拋出揭露美國國家安全局(NSA)竊聽網絡的重磅炸彈。紀錄片的大段時間,也就困於逼仄的房間,讓半躺在床上的斯諾登,勇敢交待著自己的身份和爆料行為的成因。
這既是一個小人物挑戰大權力的「刺激故事」,也非常容易引發觀眾對影片背後話題——安全監控與公民自由之邊界——的熱烈討論。當然,與「第四公民」共進退的導演立場是鮮明的,按斯諾登在片中的態度就是,「不想生活在一言一行都被記錄的世界裡」。可出於對恐怖主義威脅的恐懼,大部分觀眾或許也並不容易被煽動,甚至可能傾向於歐巴馬在稜鏡門事件曝光後的辯駁:「你不能在擁有100%安全的情況下同時擁有100%隱私、100%便利」。
《地球之鹽》 文德斯在荒野發現了什麼?
▼戳視頻看預告片
功成名就如維姆·文德斯,早可以任性的拍片了。對3D技術來了興趣的時候,要麼高水準地讓現代舞裡那些漂亮肢體立體起來(《皮娜》),要麼一絲不苟地將柏林愛樂音樂廳還原出來(《文化大教堂》)。而《地球之鹽》通過一個副標題——「塞巴斯蒂昂·薩爾加多的攝影旅程」,讓文德斯在從服裝設計師山本耀司到電影導演小津安二郎、當代舞大師皮娜· 鮑什到諸多的布魯斯大師等自己崇拜的藝術家致敬了一圈後,瞄準了對其視覺語言影響最大的這位攝影名家。
影片的絕大部分時間,都是由驚人黑白照片拼接而成的幻燈片。行走苦難拉丁美洲、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並點燃的油田大火、盧安達大屠殺、衣索比亞難民、波赫內戰……塞巴斯蒂昂這一眾衝突題材照片,在給其帶來巨大國際聲譽的同時,也製造了難以治癒的心靈創傷。少數真正作為動態電影的時間裡,或是攝影師深情講述個人記憶的轉場,或是16毫米下的難得家庭影像。直至文德斯決定製作這個關於攝影師的紀錄片項目後,才有著Juliano跟隨老爸探入西伯利亞薩哈共和國荒野和亞馬遜叢林最後原始部落的高清晰影像,北極熊、海獅、海象、鯨魚、海鷗、鱷魚……成了取代屍體、飢餓、逃難、悲傷的黑白照片。
收購苦難的攝影師,回到從小長大的巴西艾莫雷斯地區,以自己還算不錯的積蓄和影響力,試圖復原那個已被迅速起飛的經濟搞到面目全非的故鄉。幸運的是,經過好多年的不懈努力,物種開始復甦了,「在我過世後,這片重新崛起的森林,將又恢復到我出生時的旺盛樣貌,這不失為一場漂亮的循環」,塞巴斯蒂安在影片結尾說道。
《維龍加》 小李子在西非怎樣捍衛環境?
▼戳視頻看預告片
如果說《地球之鹽》是導演和攝影師以濃烈的深情和全局視野去撫摸傷痕累累的母親,那麼以剛果著名國家公園為名的《維龍加》,則是認真聚焦戰亂中的某一塊具體地方,去為受威脅的物種和保護者,搜集和羅列證據以向外界曝光,並試圖引起國際社會的直接幹預。
對於剛果這樣的「失敗國家」,多股叛軍與政府軍的衝突早已不是新鮮事,問題是陣陣迫近的戰火,已經嚴重傷害到該國東部富含豐富珍稀物種的維龍加國家公園,而擔任公園保衛工作的衛隊又勢單力薄。偏偏這種時候,英國的石油公司SOCO又裹挾著財富插了進來,和叛軍形成著某種傳說中的利益往來。
由環保主義明星萊昂納多.迪卡普裡奧擔任製片的這部紀錄片,清晰地將事件分為四條脈絡:國家公園護衛隊那個比利時籍軍官的堅守、護衛隊一員假裝向叛軍投誠以搜羅證據、法國女記者對石油公司當地承包商的暗訪,一個與四隻孤兒猩猩相依相伴的飼養員。他們都備受叛軍炮火和商業侵蝕的雙重威脅,卻都能以不魯莽的方式去聰明應對。
紀錄片有著非常漂亮的剪輯,尤其在M23叛軍發起總攻時,剪入的動物狂奔和恐懼畫面,非常恰當體現出導演對國家公園之愛。可惜,無論是暗訪、臥底還是檯面上的質問,紀錄片始終沒能拿出指控SOCO與叛軍勾結、以石油開發利益侵害公園生態的確鑿證據。不過,至少在電影結尾,片方也把SOCO對這部紀錄片的回應大方呈現出來, 「我們始終以環境為第一考慮,與叛軍並無利益瓜葛,被暗訪的本地承包商只是零時工,感謝各方監督」云云。不過,只要能讓觀眾聽到敵對方的發聲,就比同為指控性的紀錄片《海豚灣》做得出色。
《在越南最後的日子》 美國人是如何從西貢撤離的?
▼戳視頻看預告片
在伊戰、阿戰電影不斷湧現的這十年,已經很少有電影人製作曾經一度成為類型片的「越戰電影」了,紀錄片領域也不例外。也許是即將迎來越南戰爭結束40周年(1975年4月30日,人民軍解放西貢),一大堆關於美軍最後大撤離的影像文獻,就被導演Rory Kennedy重新整理,並結合在世當事人的採訪,剪輯成了《在越南最後的日子》。
98分鐘的影片,有著讓紀錄片和新聞工作者豔羨的海量視頻文獻。從美軍逐步撤離南越,到1973年1月的巴黎四方和會,再從1974年因水門事件引發的尼克森總統辭職,到1975年初北越軍隊最後的強烈攻勢等豐富歷史資料,結合使館員工、駐地軍人留下的當年西貢影像,完全無需任何畫外音,就已復原當年的城市慌亂情緒和美方挫敗感。
導演還儘可能地回訪了包括前國務卿基辛格、使館職員、直升機飛行員、艦隊指揮、南越軍人和逃亡百姓在內的大量見證者,結合歷史影像,一道回憶1975年4月29日至4月30日的美軍的撤退行動。
當然,由於全片均以撤退/失敗者視野講述,對於越南統一這個重大歷史事件,成了導演鏡頭下「美國英勇拯救越南人」的偉大行動,只是悲痛而遺憾著,最終在使館區域落下4000多恐懼人民軍清洗的西貢市民,而沒能做到「一個都不能少」。
《尋找薇薇安•邁爾》 一個保姆如何成為街拍女王?
▼戳視頻看預告片
2007年,芝加哥職業房地產經紀人約翰•馬魯夫,在一次舊貨拍賣會上,以380美元價格買入一箱沒人要的底片,2年後開始檢閱這3萬多張底片時,才意外發掘出這位剛巧過世了的「美國街拍女王」薇薇安•邁爾。
去年,通過《Lens視覺》雜誌的報導和跟進展覽,國內的攝影愛好者也認識了這位有著雙面生活、卻永遠淡薄名利的天才女人。她一方面是脾氣古怪、生活簡單的保姆,另一方面是隨時把雙鏡頭祿萊相機掛在脖子上的城市發現者。她的僱主和被她帶大的孩子們,在聽說薇薇安竟是攝影大師時,幾乎都瞪圓了雙眼,「這怎麼可能!」他們只知道這女人好像是從法國來的,不容他人進入她的閣樓空間,喜歡珍藏各種犯罪新聞簡報,在街上非常沒禮貌的看著老人和孩子,然後斜向上按下鏡頭。她身後被馬魯夫展示出來的那些黑白照片,則被藝術評論家們瘋狂讚譽——正方形拍照的羅伯特.弗蘭克、幽默又具悲劇感的Hellen Levitt……
出生在紐約的薇薇安交友有限,親戚只剩法國小村莊的一些表親,要還原出她的真實想法非常之難,或許她從來就沒想要成為藝術家。一個曾在童年時被她帶過的男人認為:「在薇薇安死後才展出她的作品,或許會讓她很高興,這樣她能得意地感到自己對藝術的勝利。」
前年最佳紀錄片獲得者《尋找小糖人》,同樣是尋找默默無聞的藝術家,卻過於在已知結局情形下,大量刻意去設置懸疑。相比之下,《尋找薇薇安•邁爾》要單純得多,導演從一開始就介入挖掘人物隱秘的全過程,通過對相關受訪者的提問,儘可能實現對已故人物剝絲抽繭地還原。
關注北青藝評的前提下,回復下方紅字可以查看2月精選內容
過年
一瓶君製作的過年專輯
情人節
一瓶君製作的情人節專題
奧斯卡
本屆奧斯卡的點評
腰圍
演員的腰圍管理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狼圖騰
《狼圖騰》電影影評
卡佛
現在你還不知道卡佛就OUT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