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聲之形在B站上線之後,貌似引發了一大波討論。
去知乎看了一圈,發現早在電影日本上映的時候,就已經有人發出了知乎風格的問題了,這讓我想起我在漫畫正式開始連載不久時,在某二次元論壇提出的一個觀點:「如果西宮硝子不是個美少女,這個故事大概就是不同樣子了。」
然後我就被教育了。
別看我在這個公眾號說啥都能得到各種追捧,實際上我在外面發表自己言論的時候,經常會處於被教育的狀態呢,總有各種大牛來指點江山。然後現在這些大牛現在基本都銷聲匿跡了,有新的大牛出現填補了他們的空缺,而我還在寫著漫評騙著打賞美滋滋。
我是從短篇連載的時候,就注意到聲之形了,因為我這個人基本上只要有組開新坑,我都會第一時間注意到,聲之形這個漫畫在沒有決定連載的時候,就有大佬個人漢化了短篇,我也是從那個時候就注意到這個新漫畫了。
短篇的時候,我並沒有產生西宮硝子是個醜女這漫畫感覺就不同了的感受。
原因很簡單,短篇的《聲之形》沒有美醜的參照系。
聲之形的短篇中,大部分篇幅都在展現小學時候的事情,雖然女性角色的人設各有不同,但是沒有哪一個是被作者按照醜女的標準來繪製的,也沒有哪一個享受了特別關照。
而到了高中的時候,西宮硝子的人設對比小時候的人設,有種醜小鴨變成白天鵝的感覺,然而因為高中篇只出現了西宮硝子一個角色,所以也沒有對比。
但是進入長篇連載之後,情況就不一樣了。
日本的漫畫,其實有一套高度系統化的表達手法,其中之一就是,在相貌平凡的角色的臉上加幾個代表粉刺或者別的什麼東西的點,日漫就是通過這樣一個簡單的做法,在完全不改變主筆畫風的情況下,傳達「這個角色長得比較平凡甚至有點抱歉」這個信息。
當然也有時候這個技法並不會被用到,比如現在不少少女漫畫就會畫個美少女然後給出「女主平凡、不起眼」的設定。舉例來說吧,我個人比較喜歡的LASTGAME,女主長這樣
設定是各方面能力超強在學校基本不交朋友人氣為零長得也很平凡的鋼鐵女。
而故事裡「漂亮的女生」長這樣:
媽蛋你哪裡有女主好看啦?撐死平分秋色。
人女主還有麻花辮加成呢。
當然少女漫畫嘛,有這個需求會這樣做也正常。但是《聲之形》不管長篇還是短篇,都不是少女漫畫,而且它在事實上活用了很多在日本漫畫裡表示長相平凡甚至比較抱歉的通用技法。除了上面提到的麻子,還有一點就是男性角色的身高,一旦日本漫畫中需要塑造一個男性「丑角」的時候,經常會給他一個比較矮的身高。舉個例子:《哆啦A夢》裡的小夫。
聲之形的長篇有運用這個技巧,創造了一個有點小丑成分在裡面的老好人永束,說實話,這個角色是整個聲之形長篇版裡面,最讓我喜歡的人——除了長相。
但是今天我們不討論男性的事情,我們關注的目標是西宮硝子。
長篇的女性角色陣,就比短篇多了很多可以說道的地方。
短篇的時候女性角色的刻畫其實都落墨不是很多,外形設定上也分不出美醜,但是在長篇,這個情況被改變了。
注意這個畫面
沒錯,麻子出現了。
後來這個麻子女孩獲得了單獨的一格,在之後高中篇的劇情裡也有了自己的地位。
而她,就是女性角色陣中顏值的地板擔當,從她出現開始,整個聲之形的女性角色陣有了美醜的區別。
除了這位,長篇聲之形的小學篇裡還出現了一個劇情:男主石田的鞋子被偷了,然後他的哥們發現了偷鞋子的人,於是他們一夥決定去搶回鞋子然後教訓一下偷的人。為了把這個小偷從人多的地方引出來,聲之形的重要女性角色之一,植野擔當了色誘的任務。
通過這個劇情,植野是美少女的概念也被確立起來。
在做了這個鋪墊之後,進入高中篇。
高中篇在長大了的西宮硝子出現之前,除了男主之外,所有男主的同齡人,無論男女,都沒有畫臉。
緊接著就是可愛的高中版硝子出現,醜小鴨完成了向著白天鵝的蛻變,衝擊力也因此而來。
然後作者安排小學時候埋下的顏值地板和顏值天花板先後出現,而畫風接近高中版植野的高中版硝子會自然而然的被讀者歸入美少女的範疇。
所以在長篇漫畫中,西宮硝子是美少女,是作者通過一系列的安排確定好的事情,雖然短篇中的高中硝子就有種醜小鴨變天鵝的感覺了,但是長篇這種表達更加的系統化和專業化。
從這個角度看,長篇和短篇要表達的東西,已經不一樣了。
短篇其實把西宮硝子高中版畫平凡一點,只是照著小學的時候醜小鴨姿態放大一下,它給人的感動並不會有多大的變化,因為短篇的主要衝擊力,在於因為身體缺陷而遭到霸凌的受害者,和原本是加害者、主謀、後來也成為受害者的男主之間,終於打破了心的隔閡,互相聽到了對方的聲音。
它的衝突非常純粹,西宮硝子善良的心意沒有傳達到想要傳達的人那裡,也沒有傳達給大家,而大家則在用一種自然產生的惡意來對待她,只有男主在歷經曲折之後,才最終聽到了她的心聲,西宮硝子的醜小鴨變天鵝,只是給這種衝擊力添加了更加美好的色彩,錦上添花。
然而長篇在經過擴展之後,主題已經發生了變化,小學篇中,石田將也為什麼會欺負西宮硝子,做了很多很多的描寫,甚至不惜把西宮登場給推後,植野和石田的關係也做了更多的鋪墊,這個美少女是自己主動要求換到石田身邊的,明顯是對身為班上最能來事的孩子頭的石田有好感。
是的,從小學篇開始,長篇就埋下了戀愛的元素。
從這個時候起,霸凌就成了這部作品中的「一個元素」,隨後在高中篇開場,作者又往聲之形裡塞進了自我厭惡、自閉症、自殺傾向等元素,而小學篇中的霸凌,被進一步的邊緣化,成為了高中篇的石田將也為什麼是這個樣子的「起因」。
然後,就在石田將也還完欠下老媽的錢,準備自殺之前,他再次和西宮硝子相遇了。
和美少女西宮硝子相遇了。
和有著天使般的心靈的美少女西宮硝子相遇了。
一個關於無法傳達的善意和人性深處的惡的衝突,就這麼被擠兌沒了,整個故事變成了心意相通的兩人克服過去的陰影和心傷,獲得成長的故事。
很難讓我相信作者是無意識的改成這個樣子的。你看和硝子相遇後沒多久,石田就遇到了自稱硝子男朋友的硝子的妹妹,她不但謊稱自己是硝子的男朋友,還跑去硝子那裡謊報軍情,說看到了石田和女朋友在一起。
再後來因為妹妹讓石田停學的事情,妹妹回憶中一直在笑的硝子露出了生氣的表情。
哇,還能再明顯一點嘛。
然後在妹妹同學引發的一系列事件結束後,明顯進入一個需要新矛盾衝突的狀態,於是植野粉墨登場。
記得前面說的麼,長篇版的漫畫植入了一個短篇沒有的細節,講了植野本來換位置的時候抽籤沒有抽到石田身邊,她主動跟別人換了籤號,和石田成為了同桌。
順帶一提,電影版在小學篇把這部分又強化了,有興趣可以注意一下。
當然了,硬要把聲之形說成青春戀愛漫畫,我不贊成,但是把它定性為戀愛推動的青春傷痕題材漫畫,我覺得沒太大問題。
整個情節其實都是戀愛在推動,然後通過情節來展現主角們努力成長的身姿,絕大多數青春物語都是這樣一個結構。
隨便舉個例子:《四月是你的謊言》,小薰的笑容,對小薰的情感,推動著主角有馬公生跨過重重障礙,克服內心的陰影,取回了自己曾經失去的重要事物,獲得了繼續迎接明天的勇氣和動力。
日劇裡面這樣的結構更多。
所以說,反霸凌題材,用在短篇身上,沒問題,因為短篇的基本衝突就是善良的天使被惡意包圍,卻無法將善良傳達給大家,最後只有男主聽到了她的聲音這樣的故事。
而用在長篇身上,只能說,對於長篇而言,霸凌只是序幕的鋪墊,後面自閉少年在戀愛賦予的勇氣下重新面對世界才是關鍵。
媽蛋真為了碇真治不值,都是自閉少年重新獲得面對世界和未來的勇氣,石田將也被長大了、變天鵝了的原醜小鴨硝子一箭射穿心臟就獲得了改變的契機,真治還要開EVA打怪獸才能得到,好不容易獲得了勇氣成為真男人,還被庵野老痞子一巴掌打回原型。
正因為長篇相對短篇的變化,長篇的結局才會變成石田拉著漂亮得不像話的硝子,走向小學同學們在等著的會場。
因為他們已經準備好面對過去的那些傷心往事了,他們手牽在一起,就無所畏懼。
漫畫是這樣,而電影版又做了調整,京都把戀愛的成分大幅度的增加了,甜得可怕,然而還是保留了成長的部分。
而中國刪減版,乾脆就把整個故事刪成了純粹的青春愛情片,而且剪得非常高明,完全沒有什麼生硬嫁接的感覺,如果你只想看個非常美好的青春愛情故事,那看中國刪減版是個更加好的選擇呢……另外,就算是刪減過的中國版,也比左耳什麼的強一萬倍,可以放心食用。
至於B站和知乎上的某些特別裝逼的影評,看看就好。何必給這麼一部出色的青春物語套那麼多高帽子呢。
哦,對了,聲之形的短篇、長篇和劇場版還有很多有趣的對照的地方。在短篇中,班主任老師也是加害者,他因為硝子的聲音很怪,就不想硝子加入合唱比賽,在硝子表達出我想學習唱歌的願望後,他十分消極的把硝子當作累贅。可以這麼想,所有的霸凌行為,都是在老師的行為示範下發生的,而老師也默許了這個行為。短篇中的老師,毫無疑問也是惡的一方,作用是襯託天使的光輝。
但是長篇中,老師的行為變了,他雖然也在石田說了關於硝子的笑話後沒忍住笑了,但是他在大多數時候都在警告石田不要太過分,還教育石田要講道德,要顧慮他人的心情。因此助聽器的事情發生後,老師的憤怒也從短篇裡的推卸責任,變成了貨真價實的憤怒,後來他漠視了石田遭到霸凌的狀況時,還有一段臺詞:
而在電影版裡,老師幾乎被洗白了,錘黑板那一幕,超級有魄力。
這種變化,和故事的主軸的改變完全對應,因為霸凌已經從構造主要衝突的元素,退化為「元素之一」了。
今天的諾亞
慣例的乞討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