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派》 《德蘭》 《少年班》
提到董子健,便繞不開他的母親,被譽為「內地第一經紀人」的王京花。董子健最早反感別人說他「拼媽」,並反覆申明過母親沒有為他爭取什麼角色。然而看得到的資源和看不到的影響,足以令他獲得起跑線上的優勢。但他沒有辜負這種出身與便利,至少在鏡頭前的表現,任何人脈與資源都幫不上什麼忙。在為數不多口碑不一的作品中,董子健的表現稱得上可圈可點。《青春派》中,他把居然情竇初開一往無前的勁頭把握得剛剛好;《少年班》裡自卑、壓抑的吳未酒後崩潰恨自己不夠聰明的那場戲,擊中了許多人的痛點;而在《山河故人》中,他面對「天生的演員」張艾嘉竟然不怯場,即使在保守刻板的華語環境裡,這對相差幾十歲的老少戀也未引起觀眾太多的不適與爭議。他有一個演員的自覺,在《德蘭》中不顧形象蓬頭垢面學雲南話,在《六弄咖啡館》中,因為演臺灣人,操了一口糯軟的臺灣國語。在2015 年度盤點中,本刊已經把他從「小鮮肉」中拎出,歸入「演員」行列了。而這也是這次採訪的初衷,他符合我們對「華語新勢力」的要求和期待。
董子健在《六弄咖啡館》片場
董子健自陳開始並沒有想做演員,《青春派》的導演劉傑找上他時,還說不敢演男一。接演的初衷是想為出國留學時的簡歷添上一筆,能上個好點的大學混個文憑。後來回到北京,想瞎玩一次為什麼不玩一次狠的,這才要求演居然。出國讀書是他從小以來的願望,因為覺得在國內讀書太壓抑。想做一件事情,還沒開始周圍就一片唱衰之聲。他回憶自己以前寫了篇作文叫《染紅》,老師說價值觀錯誤給了零分,「我是小孩,你應該順著我的思路去培養我,為什麼說我不對必須回來?」他覺得無聊,好像被限制住了,覺得自己還有很多潛力可以開發,「覺得在這裡會變成一個傻子。當然這是我的原因,可能是我叛逆,才會這麼想,很多人比我聰明多了,所以不會這麼想。」「我是一個特別隨性的人,說得難聽一點,是一個特別散漫的人。」他好奇美國到底是什麼樣的,它的教育是什麼樣的,為什麼許多中國人覺得美國人傻,但美國人還是比中國人厲害。《青春派》之後董子健去了美國格林威爾學院,始而遊學,繼而被留下待了兩年,學了哲學、宗教、國際政治等科目,覺得自己還是想做電影,便回來讀了中戲,從演員做起,體驗不一樣的人生,而將來還是要回美國讀電影的。
在外界看來,董子健發展目標明確,接戲與角色選擇都很聰明。在董子健的自我描述中,目標仍舊清晰,但充滿了更多隨意和感性。董子健說自己選角色的標準是:是否相信這個角色,是否能被打動,故事是否好看。在片場,他會去觀察導演,了解他們為什麼會成功。至於父母的影響與參考意見,他不願多說;怎麼投資做生意的,他也不願多講。他沒有強烈的展示與傾訴欲望,自我保護意識很強,有自己鮮明的態度,但有時會語焉不詳。他把自己的許多選擇,歸結為「好玩」。
Q 為什麼會接《六弄咖啡館》這部戲?
我對這個劇本不是特別滿意,開始拒絕了,第二天老闆借了一本書給我,就是《六弄咖啡館》的原著,我看了之後特別感動,40分鐘? 1 個小時?就看完了,挺感動的,我已經很久沒有這麼專心地去看一本書了,因為最近的注意力不集中,有了手機之後注意力更不集中了。那就約導演聊一下,之後突然覺得我和導演,我們的世界可能會有交集。
Q 哪裡感動到了你?
主要是兄弟情,其實小說裡呈現的很多是電影裡沒有的,包括兄弟情這一段,我這個兄弟怎麼加入黑幫,我怎麼挽救他,大家都離開我的時候,我也覺得我的兄弟不再需要我了,我們兩個不再相依為命了。整個過程最後會導致我演的這個人物選擇自殺。但電影的篇幅就是那麼大,所以很難去呈現所有東西。
Q 你覺得自己演戲是屬於方法派還是體驗派?
我覺得我現在都行了,我演第一部戲是屬於小聰明派的,去理解、感受,用一些我覺得這樣會好玩的東西,去用小聰明去彌補一些我表達的漏洞。但是隨著長大,隨著接觸的電影越來越多,我覺得都可以。
在《六弄咖啡館》中,因為演臺灣人,董子健操了一口糯軟的臺灣國語。
Q 合作過的導演給過你哪些指導?
以前有導演跟我說過節奏問題,反正好多問題,但《青春派》的時候完全不知道節奏什麼玩意,管他節奏不節奏的,我發自內心就好了,那會兒是這麼想的,但是每部戲都有不一樣的成長。要說導演對我有什麼教育,好像不需要,演員本來是幫助導演的,而不是導演教育演員的,我們是互相幫助。所以並沒有人跟我說應該這樣演戲,演戲應該是多種多樣的。
Q 不是坐而論道,而是某一場戲的具體處理,有嗎?
我覺得有,但最終都是說大家討論一個方式,然後在這個框框之下跟隨著自己的內心走。
Q 如今在中戲念書,學校有教給你什麼嗎?
學校教的更多是方法,但是老師也會說一些感受。這些方式有對有錯,我不相信全是對的,因為表演是個人的理解和傳達,並不是有一個規矩,不可能有一個滿分在那裡,不一樣的演員要去不一樣地理解老師教的東西,那才是正確的學習,而不是老師說什麼就是什麼。
在《山河故人》中,面對「天生的演員」張艾嘉,董子健非常放鬆。
Q 在《山河故人》中跟張艾嘉演對手戲是什麼樣的感受?
很放鬆,很舒服,並沒有說非常大的壓力,張姐一直給人傳遞的是一種很知性,很有魅力的感覺。
Q 所以她會很容易帶你入戲?
也沒有,是雙方吧,入戲是自己的事,不需要別人帶。
Q 怎麼看現在的合作對象春夏?
春夏也是一個很好的演員,很有想法和能力,我覺得她非常聰明,很欣賞她的才華。我在金馬獎的時候,就說這個女孩為什麼沒有入圍最佳女主角,只是入圍了最佳新人獎,在臺灣跟很多記者都說過。我也不知道,反正去年金馬獎就那樣了,每屆評委可能有不一樣的口味。金馬獎之後,我跟所有人都說,春夏這個女孩真好,果然得了金像獎。
Q 所以《完全男生手冊》找春夏來是你的主意?
是,我忘記了具體情況,我跟太多的劇組接觸,我肯定說過。特別想跟她合作,一直想的是我們合作拍一個文藝片,沒有想到拍的是商業片。
董子健非常欣賞春夏,看了她演的《踏雪尋梅》後,就想和她合作。
Q 覺得適合自己的角色是哪些呢?
我覺得演員只要有角色都可以去試,演好了都適合。
Q 再好的演員,還是會有不同擅長的區域。
我覺得中國演員缺就缺在這,你看美國演員,可以去演不一樣的角色,不是說我自己可以去演不一樣的角色,那是導演敢用。在《德蘭》之前,誰能想像到我去演《德蘭》,覺得小董完全不合適,演了就完了,其實演員就是要去……我昨天去跟一個作家聊,問你會報菜名嗎,我說要會報菜名幹嘛啊,他說你是中戲的,要演舞臺劇,為什麼不會報菜名。我說憑什麼,每個人有不一樣的表演方式,但不意味著這個演員就一定只有這一個表演方式,如果大家都這麼覺得,那好演員會越來越少,因為沒有人敢去用。前天晚上,跟一個電影公司的老闆吃飯,我最近特別煩這些人,老是吃飯,說中國沒有好導演、好演員,我只能用這些人。我說只是您沒有看到這些人,或者您只是先看到了知名度,看到了觀眾熟知的,只有他合適,只能用他了,其實您只是在為商業做一個考量。您沒錯,但是您說中國沒有好演員,沒有好導演,我覺得您是狹隘了。
為了拍《德蘭》,董子健特意學了雲南話,蓬頭垢面」不顧形象「,他覺得這是一個演員的本職。
Q 所以你心目中的好演員是誰?
我覺得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好演員,只是有的人不想成為一個好演員。
Q 你有標杆式的人物嗎?「我希望成為什麼樣的演員?」
並沒有,我覺得成為自己挺好的。
Q 之前一個訪問,你用了張愛玲的「出名要趁早」,你認同這話是嗎?
我覺得在這個年代無所謂,媒體這麼發達,我反而覺得如果你想走得遠,出名不一定要真的特別特別早,尤其是大紅大紫,我覺得那會是一個轉瞬間的事情。你這種所謂的「紅」,可以得到很多。但如果太早的話,可能沒有足夠的閱歷、知識,沒有足夠的地位或者儲備量,沒有辦法達到,大家把你當一個特別特別好的演員,或者是特別特別好的公眾人物的底子。當然有這樣的人,這個並不衝突,我覺得應該慢慢來,早了就早了,晚了就晚了,不用去想這件事情。
Q 年少成名給你的生活帶來什麼變化嗎?
我還沒有成名。我覺得沒有什麼變化,我還是可以坐地鐵,還是今天可以打車過來,還是可以幹一些想做的事情。我覺得當你不戴口罩、不戴墨鏡的時候,別人也認不出來你是誰。自己戴了個墨鏡,在一個黑不隆冬的環境下,大家覺得你是神經病,一看你是誰,其實就是這樣。你不要把自己太當回事就行。
Q 有沒有人說過你少年老成?
有。我覺得不是,我挺年輕的。可能是因為我剛拍完戲,很忙,負能量比較多,但是我之前從來沒有過負能量。
董子健有相較於同齡人的成熟,但他不認為自己少年老成。
Q 不能叫做負能量吧?
不不,這是負能量,我以前是一個特別正能量的人,我突然發現自己最近開始回到特別早以前的那種,這個不公平,那個怎麼樣,這個想得不對,變成了一個負能量多的人,要慢慢調整回去。
Q 你演的《德蘭》和《六弄咖啡館》在上海電影節都有收穫,為什麼一下子這麼負能量?
沒有啊,只是好像生活的節奏被打亂了,我以前是慢慢來,不想去就不去了,不想演就不演了,我覺得你這個人沒有意思,就不聊了,我以前是這樣一個人。但最近工作比較忙,很多事情都隨波逐流,好像失去了自己的一些判斷力。也反思了一下,好像做了很多事情,後來覺得對演戲不是一個有幫助的事情。而且聽多了八卦,聽多了紛紛擾擾,人就亂了,心就不定了,我要慢慢調整回來。我以前如果聽到「中國沒有好演員」,可能會「嗯,對」。我會覺得,你是這麼想的,我不能管你,你有你的權利,我要做好的是自己。但是現在開始會想別人怎麼了,我覺得不好。
通過做《捉妖記》的投資人,董子健了解了一個大電影的製作過程。
Q 你自己作為投資人,傾向於投資什麼樣的電影?
沒有什麼特別的傾向性,只是做一個電影的目的要明確。
Q 你投《捉妖記》想得到什麼?
我從頭到尾真正了解一個大的電影的製作過程,跟江老闆去學習。它本身又是一個非常好看的故事,有很多來自國外不一樣的新鮮血液注入到中國電影當中,又是一個講古代妖的,很感興趣。
Q 《 少年巴比倫》和《完全男生手冊》呢?
我對《少年巴比倫》小說非常感興趣,很喜歡那個作家。路小路這個人物也很打動我,又是一幫年輕人做的,我覺得一起做比較好玩。《完全男生手冊》是我第一次嘗試去演一個純商業片,又是比較喜歡的劇本,就大家一起玩唄。你這麼一說,總結下來就是好玩。這三部片子是完全不一樣的感覺,讓我去了解從頭到尾的製作過程。
《少年巴比倫》
Q 有想過賺錢或者賠錢嗎?
有啊。好像每次賺錢賠錢這個想法都被喜歡這玩意兒打破了。(賠錢也是嗎?)《少年巴比倫》的時候想過會不會賠啊。不管,我喜歡,我覺得不會賠。(父母沒有說過你嗎?)沒有,他們覺得自己要摔自己的跟頭,要自己站起來。
Q 你是怎麼參與到《捉妖記》這個項目中的?據說你拉來了一億多廣告?都有哪些?
一億多的廣告資源,比如超市裡,包括伊利,還有很多路牌。就是認識了江老闆,我想做,我想學,就來了。但我覺得自己不能白來,希望為這個項目做點事情,我的合作夥伴廣告資源很豐富,可以去談,他剛入電影行業,我比較了解電影行業,我們兩個就打配合,去做。
Q 是怎麼做到的,這些廣告資源?
去談的啊,一家一家。(過程順利嗎?)不順利。沒有人知道什麼是《捉妖記》。小黃人可以做香蕉牛奶,小蘿蔔妖不能做個蘿蔔牛奶。(怎麼說服的別人?)那就一點一點說服吧,我們的項目底子是什麼,劇本是什麼,預計是什麼,很多方面。(有可以分享的事情嗎?)這個怎麼談啊,這個沒有辦法談,我們得約一個五小時的訪談。
董子健說自己是個自由散漫的人,散兵遊勇。
Q 你說會回美國去讀電影,你的目標不止是演員?
對。(你的目標是什麼?)演員是一個不可能拋棄的職業,我很喜歡,最終做了公司,已經不止是演員了,以後也可以自己去製作,不光是聯合出品,可以去製作、開發,可以去導、可以去編、可以去剪,有很多事情可以去做,有很多值得我去學的事。(重新去學,會選一個什麼樣的院校和專業?)還在想,製作的話去好萊塢那邊學,自己學電影創作的話,可能是去紐約。
Q 從事這個行業,父母給過你一些什麼樣的建議?
不讓我來。他們可能覺得做演員很脆弱,怕我變得很脆弱。(結果呢?)結果沒有。這也只是猜測,沒有問過這件事情。他們不太贊成我進這一行,我不知道為什麼,你們可以給他們約一個專訪。
Q 你覺得自己是一個計劃性很強的人嗎?
不是,我是一個自由散漫的人,散兵遊勇,我媽說我要生在以前就是遊擊隊。
本文由電影世界雜誌
(微信號:CINEMAWORLD)
授權使用
採訪:張曉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