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災難面前,「犧牲大我,成就小我」,生命演繹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2020-12-23 娛你相識

說到災難電影,就不得不提及《2012》,這部巨作相信看過的觀眾,都會被其宏大的災難場面所震驚住。但是不可否認,對於災難電影無論是在手法上,還是在演員的選取上,又或者是特效上,都有很大的要求。

但是《末日崩塌》這部影片,卻從另一個角度,向大家展現了,在災難面前,如何犧牲小我,成就大我。這一切問題都能引起觀眾的深思,不光光是眼睛看到的,更多的是來自於內心深處。

其實《末日崩塌》這部影片,可以說是典型爆米花影片,在觀影的過程中,很多若可能只知道是一部災難電影,但是真正的說起劇情,觀眾都不會作聲,這種題材的電影,要的就是震撼.

但是毋庸置疑,這部影片在這上完全的做到了,隔三差五的來一段高潮,還是能夠提起觀眾的興趣,不會讓光影者,有視覺上的疲勞。可以說整個影片不斷地從一個高潮推向另一個高潮,直到最後達到巔峰,這才是觀眾想要的,也是導演想要的。

其實對於這樣的一部作品,更讓人值得關注的,應該是主角一家在故事上的設定。簡單來說,不同的家庭成員,肯定是分布在各個地方,這樣的設定能夠讓整個劇情看起來十分的緊湊,受災難地區的人可以同病相憐,而沒有受到災難襲擊的人,又可以為他們擔心,更能體現人與人之間的那種微妙關係。

這也能串聯起故事情節,更全面地看到災難的恐怖之處,以及在災難來臨時,人類的渺小。所以這部劇中,主人公一家就非常的符合故事發展的需要,全家人分布在三個地區,這也使得男主在拯救家人的情況下,這種十分艱難的環境下,把這場災難的形式完美地展現出來。

不得不說鏡頭也是十分符合實際的,是不是的出現那種大災難的場面,還是讓人十分震撼的。

其實男主及家人正在這部影片中,起著決定性因素。他本是一名飛行員,而如今卻幹上了消防救援的工作,雖然說兩個工作在本質上,並沒有太大的差別,但是一定程度上飛行員在強於消防員,在這一點上,是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對於這項工作,他還是非常熱愛的,做過許多漂亮的事情。

但是當災難來臨時,那按住正在聽候命令,準備去某個地方聚集,但是地震真正的來臨時,男主的另一個想法也油然而生,他首先關心的就是自己的妻子和女兒,當天聽說自己的妻子,被困在摩天大樓中時,他第一個想法就是就自己的妻子,於是調轉自己乘坐的直升機,義無反顧的奔著自己的老婆去了。

其實很多觀眾看到這裡。都覺得他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是正確的。但是拋開親情不說,這種「犧牲大我,成就小我」的精神,實在是讓人難以吐槽。

其實作為消防救援,按理說應該是就近原則,救助需要救助的人,因為他將直升機飛在空中時,下面就有很多人需要救助,但是他並沒有考慮,而是毅然決然的飛向了自己的老,其實這樣的精神,對於他這個職業來說,是不會受到表揚,甚至是好評的。

但是在把他老婆救上來的同時,又奔向在遙遠之地深陷困境的女兒,依然拋棄了此時此刻正在與死神掙扎的群眾們。

但是他這次的營救沒沒有那麼順利,直升機不幸被擊落,男主並沒有放棄,又找來汽車,繼續前進,緊接著又開走了停車場中的小型飛機其實這種行為,在一定程度上會遭到社會的譴責,但是在災難發生之後,好像一切的一切都是那麼的自然,一切都順理成章。

而身為觀眾的我們,似乎只被災難的震撼場面所吸引,也並沒有對於男主的而這種行為所土氣,反而更重要的是男主深深的父愛,以及夫妻之情所感動,那生命的意義究竟是什麼呢?

其實有些時候,我們往往重視救災,重視那些身處困境中的人,但是一想到家人,好像很多東西都會拋之腦後,而家人來到了第一位,一定程度上,護士了內心之中的創傷,但是如果一方失去性命,對幸運者的折磨往往會越來越大。

如果把這一點放在首位,那麼在災難之中首先應該救誰,然後在救誰,就一目了然了。

其實對於任何一部災難電影來說,都是體現人類的渺小,但是另一方面卻是像觀眾展示親情,友情和愛情之間的關係。《末日崩塌》也不例外,雖然一定程度上,男主將自己的家人放在首位,也是可以理解,當災難來臨時,誰想到的又可能不是自己的家人呢?

聲明:內容文字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刪除,謝謝

相關焦點

  • 災難面前,除了生命一切都是小事
    2020年是一個災難重重的一年,新冠剛穩定下來,火災又出現,夏季裡卻又下起了反季節的鵝毛大雪與雞蛋般大小的冰雹,損壞了無數莊稼與房屋,二十幾個省的洪災接著又威脅著人們的生命安全。讓人們在災難面前接受著一次次殘酷的考驗。被洪水毀了家園的人們流淚了。
  • 《龍珠》最慘角色,天神犧牲毫無意義,合體只為成就比克
    兩人雖然看似獨立,但實際上兩個人都不完整,直到《龍珠Z》的人造人篇章,天神才和比克合為一體,而這次合體是以比克為主導的,換句話說,天神這個角色就這樣消失了,誠然合二為一讓比克擁有了強大的戰鬥力,但是個人認為,這次合體除了成就比克沒有任何意義,天神可以說是白白犧牲了。為什麼我會這麼說呢?(1)合體後的別克並沒有起到任何作用。
  • 第427期:犧牲「小我」成就「大我」?
    演出後,青年評論嘉賓之間出現了這樣一段對話:青年甲:這些打花鼓的孩子可能對傳承傳統文化有貢獻,但是,他們能夠在未來的人生中靠打花鼓混一口飯吃嗎?青年乙:孩子們雖然幾十個人在一起打花鼓,但我看到的是孤獨。只有群體的表演,沒有「個人英雄」。
  • 《犧牲》,亞歷山大自我獻祭式的「犧牲」詮釋生命意義和宗教信仰
    《犧牲》是塔可夫斯基的最後一部作品,每當想起他重病纏身,仍然奔走在拍攝一線,這種執著的精神總會讓我無限感慨。塔可夫斯基的前六部作品風格、主題各不相同,儘管從《潛行者》開始,《鄉愁》和《犧牲》延續了一定的寓言性,但在我看來,這部影片仍然在探索生命的意義和宗教的信仰,即使在最後時刻,他依然保持著樂觀積極的精神,並將其充分體現在影片之中。
  • 《鐵達尼號》――災難面前,唯愛永恆
    那個時候的小李子,驚人天人,別說我們廣大的女性朋友了,就連小編,都要饞他的身子了。在死亡面前,人生百態,有的人為了活命,殺死了別人;有的人放棄了生命,將救生艇給了老幼孕們;有的人,選擇和這遊艇,同生共死;有的人,覺得生命的離開,應該優雅,於是他們還在演奏著小提琴;人生百態,只有在死亡面前,你才知道你面前的,是怎麼樣一個人!
  • 十部韓國頂級災難電影,大災大難面前,人性的醜陋超乎你的想像!
    最痛恨核電站工作的姜在赫卻在關鍵時刻站了出來,犧牲自己,拯救了所有人。姜在赫只是一個普通人,在影片最後,姜在赫說了這些話。「我真的只想要自己幸福的過下去,為什麼就是不行呢,這又不是什麼多大的貪心,為什麼就得這樣死呢。」「我到底做錯了什麼,我不想就這樣死,我實在是太害怕了,媽媽,我好怕!」
  • 耶穌為人類犧牲的意義
    宗教或是道德意義上的好行為雖然有益,但它們無法解決最本質的問題。這就好比試圖靠素食主義來治癒癌症(癌症的結果是死亡)一般。吃素當然不是壞事,但卻不能治好癌症。因此,你需要一個與此完全不同的藥方。到目前為止我們所說的這條定律聽起來盡都是壞消息。它是這樣的糟糕以至於我們掩耳不聽,常常拿各種各樣的事物來填滿我們的生命,希望這樣糟糕的定律就會離我們而去。
  • 災難面前的反思:作為基督徒,我們能做什麼?
    我們回頭看看2020這才過了1個月都不到,中國新型肺炎疫病、美國乙型流感疫情、美伊戰爭、澳洲山火、東非蝗災饑荒等等災難同時段大爆發。好多人發問:上帝在哪裡?難道上帝不顧嗎?問這樣話的人,應當反思,難道人不應該省察自己嗎?在災難面前我們不是埋怨,而應該反思。面對這樣的災難看了很多的文章大家從從不同的角度看這件事情,但似乎都沒找到真正的重心。瘟疫究竟從哪裡來?
  • 在災難裡尋找生命意義 - 河北日報-10版:文化周刊·布穀-2020年05...
    其實,對於整個國家、整個人類而言,這場疫情是一場災難、一場危機,更是大自然給人類上的一堂課,給人類的一次提醒、一次警告、一場考驗,這就要求我們從這次疫情的背後探尋生命的意義,並做好反思和總結,將這次災難化為每個人乃至整個社會進步的階梯。
  • 看災難片,是想超越對災難的恐懼
    一部優秀的傳染病災難電影,到底要想表達什麼?近日,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尹鴻在「人文清華雲講壇」上回顧了一系列傳染病災難電影,提醒人們在災難面前必須敬畏生命、敬畏自然。  社會在不斷向前發展,新的問題層出不窮,人類將和傳染病一直抗爭下去。未來,我們還將不斷面對困難、面對災難。
  • 《天地大衝撞》災難經典,人性溫情
    感覺有點像《泰坦尼克》,遇到災難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態度。但不管你採取什麼態度,都得死。駕駛飛船的那些太空人也犧牲了。他們拯救了地球,犧牲了自己。犧牲了小我,保全了大我。看到那些無助的人群,孩子們,確實讓人心碎。可那些太空人,他們自己的命就不是命了嗎?他們也是別人的父親,別人的媽媽,別人的丈夫,別人的妻子。
  • 《追尋生命的意義》的思想,也許更適合疫情中的中國人
    其實很多人擔心生活的痛苦,而弗蘭克爾則關心的是痛苦意味著什麼,以及什麼是不必要的生活。雖然奧斯維辛集中營的囚犯活著出來的希望渺茫,但他還是活了下來。他沒有被難民營裡的非人類苦難所摧毀。他在苦難中發現了生命的意義。他說,有尊嚴地忍受苦難是一種真正的內在成就,因為這證明人們在任何時候都擁有不可剝奪的精神自由。
  • 大樂師談生命的意義
    大樂師·終極智慧什麼是生命的意義?生命到底有沒有意義呢?今天的分享對各位來講非常有意義,所以我也希望你們能夠認真的聆聽。我非常負責任的告訴大家,生命沒有任何意義,是的,你沒有聽錯,如果你覺得我這樣說不夠直接,那我就再直接一點,你的存在沒有任何意義,生命也沒有任何意義。
  • 美劇《車諾比》,演繹了一場永生難忘的毀滅性災難
    今天,小編想為大家安利一部美劇《車諾比》,短短的5集給我的震撼太多,一個事故一個世界性災難的發生,背後隱藏著多少人性的偉大和陰暗。就像這部劇最後說的,真相永遠在那,不以人的意志,形態變化而變化,它總會在一個個謊言的掩蓋下浮出水面。也明白了科學之所以要嚴謹的原因。
  • 向你揭露人性的韓國電影,「隧道」,在災難面前誰才是犧牲者
    向你揭露人性的韓國電影,「隧道」,在災難面前誰才是犧牲者愛看電影,暢聊故事,因為電影我們相聚在一起,各位朋友們好,我是小肖。隊長找到了那兩記者,拷問他們究竟是人的生命重要還是新聞重要,記者羞愧地低下了頭,就對通過電話確定了倒黴哥的大體位置,準備從沒有塌方的入口採用無人機來查看。救援隊長帶了兩個菜鳥開車進入隧道查看,倒黴哥給救援隊長打了電話,隊長發現倒黴哥距離他們並沒有太遠,開心的菜鳥立馬狂按了幾壓喇叭,使得原本沒有靜止的隧道開始了第二次塌方。劇情就是這樣戲劇性,你可能會感嘆這什麼豬隊友,真是可怕。
  • 釜山行:災難面前,讓人性更直白的體現
    《釜山行》的最後,小女孩和孕婦在逃離了層層喪屍的圍堵後,最終走進隧道時流著淚唱的這首歌......我也只是擔心自己的生命安全,我也只是想活下來而已看著影片中每次因為他而白白犧牲一個又一個保護他的人。在收到控制臺命令停靠大田站時,他企圖說服列車長重新啟動列車,開向釜山,並且不告訴其他任何人。在得知珍熙說榮國救了一群人,要從另一車廂過來時,他開始恐懼焦慮,開始惶惶不安,自己好不容易才保住的命,不能夠受到任何一絲可能被感染的概率,於是他拒絕打開車門,白白犧牲了兩個人的生命。
  • 《奇葩說》憑什麼你認為犧牲小事物成就更宏大的事物就正確呢?
    當我自己看到這個辯題的時候,我的第一反應當然是救名畫了,畢竟名畫是千古流傳下來的藝術品可以供世代的人們去觀賞去品味去解讀。但是如果不救貓又感覺自己好像親手殺死了一個鮮活的生命,可是在當時情況那麼緊急的情況下,我們只能去選擇自己本能的反應,拿起一幅畫就向外奔跑,你守護的是你心中的那份對於藝術的價值的尊重。
  • 解讀《我是傳奇》雙結局的不同視角與主題,討論災難片的現實意義
    前言《我是傳奇》是一部於2007年上映的末世科幻電影,由法蘭西斯·羅倫斯執導,威爾·史密斯、艾莉絲·布拉加和莎莉·理察森等聯袂出演。影片於2007年12月14日在美國上映,全美累積票房超過2.5億美元,可謂十分賣座。影片的背景設定為2012年,末日來臨,人類大範圍被某一種病毒感染,致使紐約成為一座空城。
  • 解讀《我是傳奇》雙結局的不同視角與主題,討論災難片的現實意義
    但在科幻災難片之中,還是十分罕見。到底這兩個結局顛覆了些什麼,足以讓觀眾口碑轉換如此巨大呢?本文將為你解讀《我是傳奇》雙結局所表現出來的不同故事闡述角度以及反映的不同主題,並進一步思考災難片對現實生活的啟示。
  • 電影《唐山大地震》,災難面前,才知道什麼是人間有真情
    唐山大地震一直以來被每一個中國人銘記。在新中國剛剛建立起來的八十年代,一場地震足以毀掉千千萬萬個家庭。當年深夜的7.8級地震,剝奪了二十餘萬同胞的生命。這份悲痛和哀悼一直延續至今,唐山也沒有因此而倒下,而是在舉國上下億萬人民的幫助下,建設的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