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你一定不會感到陌生。
「我愛學習,學習使我媽快樂,我媽快樂等於我快樂,我媽幸福等於全家幸福。」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孩子們熱愛學習的理由都離不開「我媽」這兩個字,一說學習,首先想到的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我媽」。
有些年幼的孩子在被問道:「為什麼要學習?」答案幾乎都是「因為媽媽」 ,被問道:「努力學習是為了誰?」答案也是:「為了媽媽」。
只能說:做媽媽真累。
那為什麼孩子們都奉行這句話呢?這當然與媽媽的嚴格要求是分不開的。作為媽媽,不僅要時刻關心孩子的健康-成長,更要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學校表現。
「我熱愛學習,才能讓媽媽快樂,而媽媽快樂,就是全家的快樂」。這句話的出現,是因為媽媽對孩子都有以下幾個要求。
第一,對孩子要求極為嚴格
當孩子覺得學習是為了媽媽的時候,是因為媽媽對他們更為嚴格。「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一直都是父母的心願,所以,父母會對孩子有更高的要求,希望他們都能夠有更好的未來。
所以,當孩子成績不理想時,媽媽或許會直接動手,動嘴。而如果孩子學習尚可,那就不一樣了,媽媽不僅高興,一高興還能讓全家都沾沾光。
第二,學習成績的高低,決定了孩子的待遇
很多的媽媽用孩子學習成績的高低,來決定孩子的待遇。孩子考了第一,媽媽就給予「太子」、「公主」級別的待遇,要什麼買什麼,不帶有一絲的猶豫。
孩子考了前五,那就是「少爺」、「小姐」級別的待遇,儘量滿足孩子的要求。但一旦孩子不及格或發生「追尾」的情況,那就只能是「小廝」、「丫鬟」的待遇了,在嚴重一點的,估計會被母親大人打入「大牢」。
第三,看待孩子的成績,比看自己的生命還重要
很多的父母,尤其是媽媽,把孩子的成績看得比自己的生命還重要,當知道孩子考試成績不理想時,媽媽就像是突然間「老」了一樣。
之前聽說過一個故事,一個媽媽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爭取每次都能考一個好成績,她就這樣對孩子說:「你考試的分數,決定了你媽能活到多少歲,你要是不想見到我了,你也可以考零分」。
媽媽嚴格要求孩子是正常的,但讓孩子一直覺得自己讀書學習是為了父母,那就不行了。針對這種情況,父母尤其是媽媽,要做到以下幾點。
首先,可以嚴格要求孩子,但要有一個度。
不要過分要求孩子,因為不是每個孩子都是學霸體質,不是每個孩子都可以通過努力就能變成天才。有的孩子,即使他付出了比別人多一百倍的努力,但他收穫的還沒有別人的一半。
其次,要告訴孩子,學習是為了自己,而不是為了父母。
在父母的嚴格要求和監督下,孩子總以為自己是為了父母而學習,這種學習態度是不正確的。因此,父母要耐心且認真的告訴孩子,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因為知識而獲得的回報,是他自己的,而不是父母的。孩子當下每翻過的一頁書,都會成為他未來手中的資本。
最後,不要過度地用金錢或物質來獎勵孩子。
當孩子取得優異成績的時候,父母都會獎勵孩子,但是,過度的獎勵會讓孩子的學習動機一直停留在外部物質下。甚至,當這種獎勵方式長時間使用後,孩子會失去激情,多次得到過後,那些東西就沒有吸引力了。
父母一定要培養孩子學習的內部動機,是為了獲得知識,是為了滿足自己的成長所需,而不是被物質所驅動。只有孩子把學習動機與自己的發展結合起來,這才是永遠不變的激勵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