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迪士尼版權大成的《無敵破壞王2:大鬧網際網路》已於23日在國內上映,作為迪士尼版《頭號玩家》與《復仇者聯盟》,該片最大噱頭莫過於歷任迪士尼公主的同框。
作為迪士尼重要的文化符號,14位公主組成的動畫史最強女子天團,一直受到廣泛喜愛與關注。八十餘年的成團歷程中,迪士尼充當經紀人角色,對團內成員的人設進行了嚴絲合縫的設計,使得她們符合不同時代、不同社會背景觀眾的審美取向,而其中一個重要經營理念便在於女權精神的不斷注入與反思。伴隨漫長浩大成團歷程的,是一場並不輕鬆的公主平權運動。
三位遭女權主義者diss的公主:白雪公主、灰姑娘與睡美人
1937年,迪士尼推出了第一部公主動畫長片——《白雪公主與七個小矮人》,故事原型為廣泛流傳於歐洲的德國童話,作為影史第一部動畫長片,它以140萬美元的預算,取得了4.18億美元的票房成績,成為迪士尼進入黃金時代的標杆作品。並且以這部動畫長片為開端,迪士尼公主品牌正式建立,隨後陸續推出12部公主題材動畫電影,累計誕生14位公主(《冰雪奇緣》為雙主人公,有兩位公主。)
在今天看來,白雪公主身上有一切女權主義者可抨擊的性格缺陷:聖母、瑪麗蘇、天真、順從,面對不公與苦難缺少反抗和鬥爭精神,柔弱可欺。
但在當時,這些問題並不影響白雪公主在全世界範圍內的流行與廣泛傳播,藍黃相間的經典公主裙風靡至今,成為無數擁有公主夢的女孩的標配服飾。
白雪公主也與後來兩部動畫長片——《灰姑娘》《睡美人》中的女主人公辛德瑞拉、愛洛,共同奠定了早期迪士尼公主的經典銀幕形象——溫柔善良,美麗動人,天真爛漫,同時依附於男性(王子),需要通過男權的介入,扭轉自身的不公正命運。
《無敵破壞王2》中,公主們對這一點進行了自黑:
「喂喂喂,女士們,我也是公主。」
「你是什麼公主?你有魔法長發嗎?有魔法的雙手嗎?中過毒嗎?受過詛咒嗎?」
「沒有。」
「小動物會和你說話嗎?」
「並不會。」
「被綁架?被奴役?」
「統統沒有。你們沒事吧,要不要替你們報警?」
「大家是不是都想當然地認為你的麻煩能被化解,都是因為一個高大強壯的男子的出現?」
「沒錯!怎麼了?」
「她真的是公主!」
這種銀幕形象的固化,是上世紀中葉女性社會地位與社會標籤在藝術創作中的投射,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時社會的歷史、文化背景。
時間推進至19世紀60年代後期,第二次工業革命極大促進機器化生產,女性得以大規模進入社會生產過程,男女從事同一工種的現象愈發普及,美國女性為代表的婦女解放運動隨之高調興起,其訴求包括忽略兩性差別、改變社會觀點中普遍認為女性依屬於男性的歧視理念。
迪士尼敏銳的創作嗅覺使其不可避免關注到這一現實變化,於是在1989年,迪士尼第四部公主動畫長片——《小美人魚》中,第一次出現了具有現代女性意識的公主形象。
電影取材於《安徒生童話》中《海的女兒》一章故事內容,但在人物形象與結局上進行了顛覆,原著中追求愛情最終卻自我毀滅的悲劇女主人公愛麗兒,在《小美人魚》中被塑造為擁有獨立精神、敢於向不公命運宣戰,並最終取得勝利的現代女性形象。
影片開篇,愛麗兒在好友的幫助下,搜集來自人類世界的物品,並將之視作珍寶。對於父親的傳統教育,她在言行上進行了一一回擊,展現了性格中叛逆自主的一面。在暴風雨中拯救王子後,愛麗兒對人類社會的嚮往愈加強烈,並最終促成了她的離家出走。因為失去聲音,上岸後,她想方設法在王子面前表明自己的身份,希望王子認出自己。這種不間斷的爭取使得她衝破詛咒,最終收穫愛情。
現代精神的注入,使得《小美人魚》在主題上與《海的女兒》表現出明顯區別,它也拯救了《睡美人》在票房成績上的頹敗局勢,再度樹立起迪士尼的公主品牌。
在後來的《美女與野獸》《阿拉丁》《風中奇緣》《花木蘭》《公主與青蛙》《魔發奇緣》中,愛麗兒所代表的勇敢獨立、自尊自強的現代女性形象在進行不斷升級與強化。公主們開始富於抗爭精神,能夠通過自身的努力改變不公命運,甚至成為拯救世界的女英雄。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花木蘭》,電影中所塑造的女英雄形象不僅令中國故事走向世界,也令人重新審視迪士尼動畫長片中女性角色的形象表達。
以1995年的《風中奇緣》為節點,迪士尼公主的外在形象發生了明顯變化。
早期幾部動畫長片中,公主都以明眸皓齒、光鮮亮麗的白人女性形象示人。這一點可以從公主的人物原型上得到佐證,例如白雪公主的人物原型為第1屆奧斯卡影后珍妮·蓋諾,灰姑娘的人物原型為模特海倫·斯坦利,睡美人的人物原型為英國演員奧黛麗·赫本,小美人魚的人物原型為模特雪麗·斯通,貝兒(《美女與野獸》)的人物原型為模特雪莉·斯託納,茉莉(《阿拉丁》)的人物原型為美國演員珍妮弗·康奈莉。
但《風中奇緣》開始,這種外在形象發生了變化。即便觀眾無法精確感知變化的因由是什麼,可他們依舊不乏一種普遍的直觀感受——迪斯尼公主變醜了。
「醜」字是最簡潔最直觀的形容,它或許與不同人種之間的不同審美取向有關,但在這一問題上能夠達成共識的地方在於,《風中奇緣》後,迪士尼公主的外在形象塑造,同傳統審美中對完美女性的外形要求不再一致,印第安公主寶嘉康蒂(《風中奇緣》)以及後來的中國公主花木蘭(花木蘭出身平民家庭,出於稱呼方便,統一採用公主這一稱呼)、黑人公主蒂安娜(《公主與青蛙》)所代表的多元化、包容性審美取向,使得公主這一人物形象走向民間,更具煙火氣。
在《無敵破壞王2》中,14位公主齊齊卸下繁縟華麗的公主裙,換上簡潔舒適的休閒服的一幕,令看過電影的觀眾都會心一笑。這一刻,公主不再需要維持人前的端莊大方,也不再需要通過精緻的妝容取悅男性,在脫下公主裙的同時,固有審美標籤加諸女性身上的束縛被一併除去。
這種更具現代意識的審美顯然是符合女權主義者胃口的,於是《勇敢傳說》《冰雪奇緣》《海洋奇緣》中,迪士尼公主的形象愈發現代化、精英化,如果僅從外形來看,很難將她們與公主符號背後所代表的傳統審美觀進行對應。
與此同時,公主與男主人公的關係也在同步發生變化。她們由需要被動等待男主人公拯救,集體向主動拯救男主人公轉變。在《無敵破壞王2》的結尾,14位公主更是齊齊上陣,與女主人公雲妮洛普一起,合力完成對男主人公拉爾夫的拯救。
公主形象的嬗變,是迪士尼文化不斷進行創新與發展的一個縮影。正是因為時刻對現代社會文化與時下主流審美保持反思與探討,迪士尼動畫才得以長盛不衰。或許在未來的某一天,觀眾將在銀幕上看到一部完全沒有男性角色的公主動畫,那也並不是什麼值得驚訝的事情。
【文/聞人語】
掃一掃更進一步接觸影視行當!
由媒體人李星文創辦的影視行業垂直媒體。我們的四項基本原則:堅持原創,咬定採訪,革新文體,民間立場。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歷史消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