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3 10:1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在濟南,公益和志願服務已經蔚然成風,在潛移默化中塑造著城市品格,成為市民生活的一部分。今年「開門聽音,百姓參事,邀您一起寫《政府工作報告》」活動啟動後,不少關注濟南志願服務和公益事業發展的業界人士和市民記者紛紛建言獻策。
設立志願服務基金會加強志願服務培訓
如何建設更有溫度的城市?泉城義工負責人趙言民說,泉城義工從2005年成立到現在,從最初的146個人到今天註冊近40萬人的大型公益組織,已成為享譽全國的一張城市名片。「我們一直堅持『展我所長、盡我所能,盡我熱情、回報社會』的服務理念,從廣大青少年學生,到擁有一技之長的律師、醫生、工程師等,在泉城義工的活動中都能找到適合自己的位置,這是堅持到今天的一個核心。」
對濟南志願服務的發展,趙言民也有自己的所思所想,「我建議可以考慮成立全市層面的志願服務基金會,不僅可以加強對志願者的保障、深化志願服務項目,還能對擴大志願服務規模等起到積極作用,使志願服務事業實現長效化、規範化、機制化發展,更好地助力我市精神文明建設,助力新時代志願服務工作,助力百姓共享美好生活。」
不僅如此,在趙言民看來,目前我市志願服務發展過程中,建立志願者培訓學校也是十分迫切的。「志願服務在全市開展得如火如荼,不同社會階層的人群參與其中,大家都抱著奉獻、關愛的崇高精神去幫助需要幫助的人。正因為志願者們來自各個地方,有著不同的職業、文化水平、能力素質,因此在從事志願服務的時候,尤其是那些較為特殊的志願服務,往往需要嚴格的培訓,這也是更好地推進志願服務事業的基礎之一。通過培訓,真正讓志願者提升素質技能,更好地為社會服務、為人民群眾服務。」趙言民說。
延伸「愛湧泉城」公益平臺和「泉城義工」品牌效應
第四屆濟南市道德模範、全國向上向善好青年鍾倩認為,今年濟南再次摘得全國文明城市金字招牌,作為「優等生」的濟南擁有諸多「國字號」榮譽加持,但是在持續推進文明城市創建與打造公益之城的道路上,也有進一步需要提升和探索的地方。
「我創辦公益勵志熱線13年,今年又創辦了雪櫻天使公益讀書會,在參與中切實感受到城市的文明進步,同時也發現了一些問題。」鍾倩表示,可以考慮將泉水文化和民俗文化融入志願服務中,讓文明之光閃耀濟南特色。濟南從不缺少人文資源和向善因子,建議聯合全市多部門的優質文化資源,打造濟南文化特色項目,注重浸潤式體驗和互動,比如,四季老舍、行走的濟南府、新老殘遊記、濟南方言茶館等,以使青少年增進對家鄉的了解和熱愛,厚植家國情懷。
在發揮公益品牌效應方面,鍾倩建議可以進一步延伸「愛湧泉城」公益平臺和「泉城義工」品牌效應,聚合社會資源在全市打造「愛心小屋」,並與新時代文明實踐服務站及服務點、泉城義工聯絡點、街道社區志願服務中心等結合,為有需要的群體提供助老、助殘、助學、環衛工出租司機歇腳、泉水免費大碗茶或泉水茶湯、公益閱讀演出等多元化個性化服務,以此讓志願服務蔚然成風,為志願服務刻上濟南印記。
鍾倩建議,可以在打造「愛湧泉城」公益品牌的基礎上,面向社會徵集膾炙人口的公益之城宣傳語和主題歌曲,展示濟南志願服務精神,以此凝聚社會共識,提高群眾向心力和凝聚力。
參與方式
「開門聽音,百姓參事,邀您一起寫《政府工作報告》」活動,由市十七屆人大三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起草組聯合濟南市政府門戶網站、12345市民服務熱線、濟南日報報業集團、濟南廣播電視臺,共同開展。活動將評選出「金點子」進行表彰獎勵。
市民可通過以下途徑提出意見建議:
1.登錄濟南市政府門戶網站(http: //www.jinan.gov.cn),在「開門聽音,百姓參事,《政府工作報告》邀您一起寫」專欄或「調查徵集」、「我向市長說句話」欄目中留言。
2.致電12345市民服務熱線、發送簡訊到1063531-12345,或通過熱線官方微信、微博及熱線手機APP,登錄「愛濟南」新聞客戶端通過濟南市掌上12345留言,也可致電《濟南時報》新聞熱線:0531-82061110留言。
3.發送郵件至:《濟南日報》新聞郵箱jnbyjtrb@jn.shandong.cn,《濟南時報》新聞郵箱jnbyjtsb@jn.shandong.cn,舜網jnbyjtsw@jn.shandong.cn,愛濟南新聞客戶端郵箱ijinanapp@163.com,天下泉城新聞客戶端郵箱txqc_mail@163.com。
4.在《濟南日報》、《濟南時報》、舜網官方微信微博,「愛濟南」「新時報」「濟南發布」新聞客戶端專欄、專題中留言,在「天下泉城」新聞客戶端、「我愛泉城」濟南市民文明行為激勵回饋平臺(微信小程序和APP)專欄、專題中留言。
關鍵詞 >> 媒體號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