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董若晗(富書專欄作者)
電影《我和我的家鄉》正在熱映,《最後一課》這個單元賺足了觀眾的眼淚,「小戲骨」韓昊霖在影片中的表現可圈可點。
想起電影開播之前,徐崢導演同各位演員在武漢站的路演。
路演過程中,談起徐崢,小演員韓昊霖誇讚到:
「徐崢導演是一個非常細心的人,他在拍長鏡頭的時候,要去觀察塑造這個學校的時候,他要去觀察每一個物品放置的位置及怎麼去使用,都觀察的非常細心,這一點讓我學習到了。」
韓昊霖一邊說一邊熟練的比劃著各種手勢。
不知為何,第一次看到這段視頻,我的腦海中浮現出「老氣橫秋」這個詞。
如果不是親耳所聽,實在不敢相信這一段完美的「彩虹屁」,出自一個11歲的孩子之口。
而當主持人問到徐崢對於韓昊霖如何評價,徐崢則說:「昊霖是個『小大人』,我在拍戲的時候總說,他可不可以小朋友一點,希望他可以幼稚一點。」
確實,十來歲正是天真爛漫、淘氣懵懂的年紀,而韓昊霖卻表現出與年齡並不相符的成熟,一舉一動都顯得十分的老練世故。
這就如同一個孩子偷穿了大人的衣服,偶爾為之,還覺得憨態可掬,可一旦成為常態,便會成為問題。
孩子像個「小大人」,未必是好事。
如果說韓昊霖的成熟,是因為他職業的特殊性,可在我們實際的生活中,「韓昊霖們」也並不少見。
前幾日,趁著假期,幾個朋友帶著孩子進行了一次小聚。
聚會期間,與幼稚打鬧的「猴孩子」們相比,朋友曉琳家的瑞瑞顯得格外「老道」。
一進屋,瑞瑞一句「美女們好」,把大家逗的哈哈大笑。
剛一落座,瑞瑞便忙著給大家倒茶水,還會貼心的詢問「喝水還是飲料」,儼然一副大人模樣。
瑞瑞也不與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吃過飯後曉琳便把手機給瑞瑞,讓他自己玩遊戲看電視劇。
一個朋友羨慕地對曉琳說:「你們家瑞瑞可真省心呀!」
「這兩年老人身體不好,有時我們出去應酬也得帶著他,沒想到他倒學乖了。」曉琳不無驕傲地回應到。
可我卻覺得瑞瑞過於「省心了」,他似乎明明身在「童年」,卻早已「成年」。
生活中有不少像瑞瑞這樣的孩子,在他們的成長過程中,少有和同齡人玩耍的機會,缺乏童言童語的氛圍,接觸對象基本是成年人,言行難免成人化。
很多家長也會像曉琳一樣,喜歡用手機「陪」孩子,可手機上信息泛濫,我們的孩子很容易毫無防備地窺視到本該屬於成年人的「秘密」,卻沒有足夠的閱歷去消化背後真正的含義。
除此之外,家長的一些行為,也會把孩子「催熟」:
1、熱衷於為孩子購置成人化的衣裝;
2、羨慕「別人家孩子」的成熟懂事,經常拿來和自家孩子進行對比;
3、孩子模仿不當成人言行時,不加阻止糾正,反而褒獎;
4、嘲笑孩子幼稚的興趣愛好,貶斥兒童審美的不成熟;
5、孩子向家長撒嬌、發脾氣時,反感彼此親近的身體接觸。
在今天,「小大人」越來越常見,有家長覺得小小的人兒端著「成人範」,特別有意思;還有家長覺得孩子比同齡人早熟,豈不是能事事領先,快人一籌?
但實際上,孩子過早成熟,未必就能贏在起跑線上,但帶來的傷害有時卻會伴隨終生。
電影《陽光普照》裡,老大阿豪是家庭的驕傲。他長從小成績好,有理想,待人體貼,他的好換來父母對他更多的期待。
然而這個被家裡人當作驕傲的阿豪,卻自殺了。
在尋找阿豪自殺的原因時,弟弟阿和說:「哥哥太厲害了,做得所有事情都對,他厲害到這輩子只做錯了一件事,那就是自殺。」
大人都會犯錯,一個孩子怎麼可能「做什麼都對」呢?
只不過阿豪在父母厚重的期望下,他不敢任性,不敢表露自己的不喜歡,不敢讓父母失望,他像個大人一樣隱忍克制。
兒童心理學家皮亞傑說過:「很多小時候很乖的孩子,長大都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
阿豪就屬於這一類的乖孩子,他們表面成熟懂事,但內心卻比同齡的孩子積攢了更多的情緒與壓力。
但每個孩子本身的心理彈性卻是不一樣的,有的「小大人」對自己的天性壓抑過了頭,可能就會在某一刻出現壓力過載而情緒爆發。
孩子本來就對成人的世界充滿好奇和嚮往,如果家長一味用成人的價值觀引導孩子,不斷肯定或期望孩子「小大人」的言行,那孩子必然會不斷模仿成人。
這樣,孩子便喪失了兒童天性、童年樂趣。
待孩子長大後,這可能會成為一輩子的遺憾或傷害。
有人說:「幸運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作為父母,能夠給孩子一個健康快樂的童年,這將是他一生的財富。
孩子就是孩子,任性、幼稚、不修邊幅、調皮搗蛋本來就是屬於童年的小特質,我們應該允許這些「瑕疵」的存在:
1、不給孩子「貼標籤」
當孩子出現一些成人化行為時,有的家長會像徐崢導演對韓昊霖那樣,只是單純地對孩子進行說教,給孩子貼上一個「小大人」甚至是不良的標籤。
但這樣做的結果,一方面只會讓孩子產生不信任感,認為家長不懂他;另一方面,孩子不僅不能理解大人的說教,反而會順著「標籤」去發展。
2、給予孩子更多關注
大部分孩子成人化言行的背後,是為了獲得父母的關注與讚揚。
比如有些小女孩喜歡性感的衣服,學模特搔首弄姿,她們是以為這樣很漂亮,希望得到誇獎,如果家長只是粗暴制止,恐怕只會適得其反。
這時,我們不妨給孩子買一些符合她年齡段的衣服,並及時給予肯定「真漂亮」。
生活中,如果我們能夠多與孩子聊聊天,就能真正了解孩子行為背後的所思所想,再用一些孩子容易接受的語言加以糾正與引導,就會容易得多。
3、幫孩子找回童真
韓愈曾說:「耳濡目染,不學以能。」
孩子如果經常生活在只有大人的環境中,自然受大人行為的影響。
林妙可自奧運會出名後,廣告、電視劇、商演不斷,一個孩子過早的置身於成人的世界,直接導致了她長大以後出現的種種問題。
而孩子們在一起,會說只有孩子才懂的語言,講孩子才懂的童話,那是一個與成人環境截然不同的世界。
我們可以在校園以外,多給孩子找些同齡的小夥伴,多給孩子創造一些童真的空間,讓孩子在玩耍嬉鬧中慢慢成長。
花開有期,月圓有日,過早成熟的瓜果並不會更香甜。
孩子早晚會變成大人,而大人卻永遠也無法再成為孩子。
童年太短暫,讓孩子像個孩子一樣長大吧!
作者簡介:董若晗,富書專欄作者,富書變現營2.0學員,天馬行空雙魚座,永遠保持好奇心的90後,寫有溫度的文字,過有態度的人生,本文首發爸媽精讀,版權歸富書所有,
註:文章配圖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