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快門」的起源
「安全快門」的定義已有一段歷史,最早起源於相機的膠片時代。因為在那個時候,人們拍攝完照片之後是無法即時查看的,照片最終的效果也只能在衝洗之後才能知道,如果照片拍攝的模糊或者曝光不足的話,人們很難在進行補救和從新拍攝,所以在當時「安全快門」的理論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膠片年代時行之有效,而步入今時今日的數碼年代,這條公式還行得通嗎? 在答這個問題前,必須為這條公式定下腳註。 安全快門只適用於懂得正確手持相機的人,在一般正常的拍攝情況下(即不是邊走邊拍,亦不是拍攝微距等特別情況)用於135膠片(即現在全畫幅相機)拍出4R尺寸照片。 注意這是用於沒有防手震功能的相機或鏡頭而言,如果有防震的話,視乎防震技術,快門值便可以調得比安全快門更慢了。
如果你使用50mm焦距鏡頭的話……
安全快門便是1/50了。
安全快門安全嗎?
每個人的手震程度不同,如果你就算拍攝時處於安全快門值也總是拍出手震照片,很可能要重新訓練過正確持機方法了。 除此之外,要知道手持相機,震動是必然的,分別只是震動的幅度,而安全快門所指的是你在用這個快門值出來的照片「看起來」不手震而已,所以所輸出的畫面大小也是關鍵之一。 現今單眼相機像素動輒千萬至數千萬計,就算用安全快門拍攝,在100%原大來看也有可能看到畫面有輕微震動。 如果你想出一張海報或更大的照片,傳統的安全快門可能也不夠用,拍攝時快門便要設得更快; 有趣的是,我們一邊追求高像素及高解像的相機及鏡頭同時,九成九的輸出媒介卻是網上上傳照片,而現在大多數觀眾也是用手機來看社交媒體,如以手機尺寸看照片,就算有輕微手震其實我們也不容易發覺了。 故安全快門的「安全性」問題的答案有點矛盾︰在現今的高解像攝影器材,傳統安全快門值已變得不安全,同時卻因大多數家用輸出照片都是小尺寸,故在大部份的情況下「看起來」又沒有手震問題,即其實也頗為安全。
如果有防抖技術,快門慢一點也沒關係。
安全快門的限制
如果你所拍攝的是移動中的主體,如運動、小孩、寵物的話,為了能拍到清晰的影像,安全快門便不具有參考價值了,你要的是更快的快門去凝固主體。 另外,微距拍攝因為主體已放大得非常大,只要鏡頭有輕微的抖動也會很明顯地從照片中看出,所以安全快門亦不適用於微距拍攝。
不同相機如何計算「安全快門」
說了這麼多「理論廢話」之後,那到底「安全快門」怎麼計算呢?實際,簡單一點、籠統一點的說,安全快門定義就是快門值不慢於1/當前鏡頭焦距。舉個例子:假如你使用的是全畫幅相機配50mm的鏡頭,那麼「安全快門」的快門值就是1/50s。再換個例子:假如你使用的是全畫幅相機配24-70mm鏡頭,那麼當鏡頭在最廣端24mm時的「安全快門」就是1/24s,反之在70mm端的時候「安全快門」就變成了1/70s。
除了全畫幅以外,數位相機中還存在APS-C畫幅的相機。與全畫幅不同的是,我們在計算APS-C畫幅相機的「安全快門」時,要進行一些簡單的換算,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把實際焦距換算成等效焦距。比如說佳能APS-C畫幅的相機配50mm鏡頭,在計算焦距的時候要乘以1.6的「焦距轉換係數」,所以50mm的鏡頭在佳能APS-C畫幅相機上面的等效焦距為80mm,因此50mm鏡頭在APS-C畫幅相機上面的「安全快門」為1/80s。而因為尼康的APS-C畫幅要比佳能的稍微大一點,所以尼康APS-C畫幅相機搭配50mm鏡頭,我們只需要乘以1.5的「焦距轉換係數」就可以了,也就是說50mm鏡頭在尼康APS-C畫幅上面的「安全快門」為1/75s。
結論:
安全快門是一個參考值,實際情況會因攝影環境和操作相機的人而不同。 現今攝影器材解像大幅提高的同時,防抖技術也越來越高超,所以安全快門在今時今日其實仍具參考意義。 大家何不試驗一下自己用安全快門值作一個起點,用不同焦距手持拍攝,從而得出一個準確的個人化安全快門數值。
參考:
▼海量單反攝影技巧,點擊下面閱讀原文▼(本文素材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