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12月23日,《黑金》香港首映,至今已逾23周年。
《黑金》是麥當雄息影前的最後一部作品,也是梁家輝首次飾演黑幫大佬,亦是劉德華被對手全面碾壓的一次滑鐵盧。無論何種角度,該片都意義非凡。
該片由麥當雄和向華強聯合出品,麥當雄除了親自擔任總監製、總策劃、總編劇之外,還召集了陳文強、李英傑、洪維健、梁海強等多名編劇助其度橋。
梁家輝飾演的流氓政客周朝先,不怒自威、氣勢逼人,老謀深算、沉穩內斂,其激情澎湃的表演令人沉醉,是香港電影史上最光彩照人的銀幕形象之一。
為了深入了解周朝先這一角色形象,梁家輝專門寫了長達十萬字的「周朝先小傳」。然而和麥當雄商量過後,只留下了六個大字——誰贊成,誰反對?
剛開始拍攝,麥當雄任命霍耀良執導本片。後來,由於霍耀良超支誤工、進度緩慢,麥當雄一怒之下將其果斷踢出,臨陣換上弟弟麥當傑,並親自督導。
《黑金》投資6000萬港幣,很多場面的視覺衝擊極為強烈,直逼歐美。麥當雄宣稱要以此片向臺灣的黑金政治開戰,同時意欲與好萊塢電影一爭高下。
《黑金》是一個傳統的警匪片結構,貫穿劇情始終的,是黑幫大佬周朝先和調查員方國輝之間的正邪對抗。
麥當雄意圖通過這種模式,將臺灣解嚴以來所發生的重大政治事件全部收納,並以傳奇的方式向觀眾展現。
麥當雄的目的也達到了,觀眾確實通過《黑金》警匪對峙的激烈衝突,看到了臺灣黑金政治的肆虐和猖狂。
《黑金》以史詩氣魄再現了90年代臺灣的社會政治史,首次揭露了臺灣所謂「民主進程」以來發生的政治醜聞,將金錢、色情、權力、黑幕交易搬上大銀幕。
黑幫仇殺、政治賄選、的士暴動、慈善詐騙、桃源縣長被殺案、司法部長馬英九被迫辭職等臺灣實事,被麥當雄一一收進了敘事體系,並實現了有機運轉。
臺灣政局為黑幫漂白提供了溫床,所謂民主選舉,竟成了赤裸裸的黑金交易和權力分配。官員的言語舉止和行為作派,如黑幫一樣,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
正因為侯部長屁護和運作,周朝先這樣的黑幫大佬才可以登堂入室,成為政壇的「明日之星」。在電腦程式的驅動下,周朝先的畫像演變成李登輝的面孔.
麥當雄著意在隱喻什麼呢?雖然他拍攝的是人物傳奇,但觀眾更受衝擊的,卻是他的政治焦慮。
從單部電影跳出來,放眼整個麥當雄電影體系,《黑金》可以看作是《跛豪》的一次美夢延續。
周朝先已經在臺灣黑道站穩腳跟,躋身正道,成為商業巨子,他的夢想已經從經濟基礎升華到上層建築。
周朝先想從政當立委,想替幫派的兄弟在政壇發聲,但是強盜的邏輯天然決定了他的從政道路必然毀滅。
他希望從政,卻不懂政治運作。本質上,周朝先和《省港旗兵》、《三狼奇案》、《跛豪》中的強盜沒有區別。
強盜喜歡通過暴力方式表現個人意志,及對社會秩序的藐視。這抬高了周朝先的個性,也使得他在銀幕上神採飛揚。
儘管被西裝筆挺所包裝,周朝先的強盜身份決定了:他綁架暗殺的行為,不可能把他送進夢境,只會把他打入地獄。
在麥氏電影的類型法則下,電影末尾都會指向警匪大決戰,最後以強盜、匪徒的毀滅告終,《黑金》同樣也不例外:
地上是周朝先浩浩蕩蕩的逃亡車隊,天上是調查局步步緊逼的直升機,天下地上飛彈橫竄,整體規模不亞於一場局部戰爭。
不少人詬病,麥當雄對最後一場決戰失去控制,對暴力渲染過度,為了娛樂觀眾放棄總體把握,破壞了自己營造的紀錄性。
但是,拋開技巧和節奏的問題,從作者態度來看,也許正是因為麥當雄對臺灣的政局過於絕望,所以才會報之以玩世不恭。
黑金政治,現實如此,大可不必含蓄內斂地進行著想像性撫慰,不妨來點視覺刺激,和好萊塢大片正面battle!
麥當雄直追好萊塢的專業水準的確令人驚嘆,同時,他還成功將社會焦點和歷史事實類型化,成為一門獨立片種。
在半紀實半劇情的敘事風格中,麥當雄賦予了《黑金》最真實的社會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