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海口美蘭區演豐鎮演海村委會下廠村82歲的老船長林詩仍向海南大學圖書館捐贈了6本《南海航海資料》(更路簿), 以供專家研究和大眾閱覽。「我自願捐出來,讓這些帶有父輩和我自己的闖海記憶和祖宗海印證的更路簿得到更好地保護。」林詩仍老人說。
林老捐贈的更路簿首次出現蘇州碼子用於記錄更路數據,有的單本還有多達600餘條航線記錄,專家表示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林詩仍老人。
82歲老船長捐出6本更路簿
融合祖輩航海經驗展現闖蕩祖宗海的探險精神
記者12月11日來到林詩仍的家,家裡只有林詩仍和老伴居住,子女都已在外成家和謀生。今年82歲的林詩仍老人拿出捐贈更路簿的證書,記者看到,老人在12月5日向海南大學圖書館捐出了6冊更路簿,此外還捐出了羅盤、南海地圖兩類祖傳物品。
據林詩仍老人介紹,自己家祖輩以航海為生,出生於1888年的父親林樹教年輕時就已經當上了船長。「我父親當時是開大型的貨船往返於東南亞送貨,開著有30噸噸位的貨船載著鍋、缸和陶瓷等物品運輸到東南亞的一些國家。」林詩仍說,由於父親不怎麼認識字,為了航海便利,熟悉掌握方向,父親那時候就在市場上購買了包括航海羅盤、南海地圖等資料,有些甚至是英語版本,父親到了越南或者泰國的時候,會請當地懂得中文的人幫忙翻譯,他再把重要的標位和地點用中文標註在地圖的相應位置上,便於下次航行時看圖航海。
林詩仍老人的更路簿上局部內容。
這次捐贈給海大圖書館的6冊更路簿中,有3冊是他父親航海時記錄航線、潮水、方位等內容形成的更路簿,另外3冊則是林詩仍自己當船長趕海時記錄潮水和航向等信息做成的更路簿。林詩仍是家裡最小的孩子,他出生時父親已經50歲,以至於他對父親的記憶並不多,只知道父親是個有探險精神的航海人。受父輩影響,林詩仍10多歲時就已經跟隨父親出海,也從父親那裡學得一些記錄更路簿的方法,如天幹地支曆法計時,借八卦、自然天象和羅盤、計量尺來表明方位,沿襲父親的航海志向。
林詩仍老人的更路簿和羅盤等物品。演豐發布
「1966年父親去世,我沿用父親的更路簿並自己繼續做新的記錄,我開船去過北部灣、越南等地,65歲時因為風溼手腫就退休不再出海。」林詩仍說,但這些更路簿是他和父輩們闖海的見證,也是在祖宗海探險和經營的力證,他捐出去是為了更好地保存和讓人們去研究。
林詩仍老人捐贈更路簿後獲得的證書。
專家稱首次在更路簿上發現使用蘇州碼子
全文有33處涉及,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記者發現,這些更路簿上有不少奇怪的字符,它們看上去像是用於計數的符號。「這些是蘇州碼子,我從父親那裡學的,懂看也懂記。」林詩仍說,用於記錄航路數據。
海南大學圖書館館長李文化在一篇名為《林詩仍祖傳中的蘇州碼子釋讀》的文章中介紹,蘇州碼子是明清以來流行於民間的一套「商用數字」,也稱「蘇州碼」「花碼」等,一般認為最初產於中國明代工業工商業發達的蘇州,常用於農家帳本、絲綢織物的度量數值記錄,後廣泛運用於全國各地。
更路簿中首現使用蘇州碼子。
「這是第一次在更路簿上發現使用了蘇州碼子。」李文化介紹,這次林詩仍老人捐贈的更路簿上出現的蘇州碼子,內容均為記錄典型的更路條目,記載航線有海南島東線、越南東岸,馬來西亞和新加坡沿海等。
李文化表示,據他統計,該本子中一共有33處用到蘇州碼子,這對於進一步研究海南更路簿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而另據了解,林詩仍老人捐贈的更路簿中,有一本所記錄的航海線路多達600餘條,且有較好的完整性,在已發現的更路簿中屬於少見,對於印證南海作為我國祖宗海,體現祖輩趕海闖海經驗和歷史有重要意義。
新海南客戶端、南海網、南國都市報記者 王康景 實習生 孟躍
【來源:南海網海南新聞】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