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一財網
「突突突……」穿著一身破舊牛仔工裝,滿臉油汙的吉爾斯·伯傑費力地啟動拖拉機發動機,一股濃鬱的柴油味隨即從舞臺瀰漫到兩三米遠處的觀眾鼻子裡。狹小黑暗的空間裡,柴油發動機震動的轟鳴聲被放大數倍,伴隨兩位灰白頭髮演員的歡呼,製造出令人興奮的戲劇效果。
來自挪威瑟卡劇團的《蒸汽時代》,是創始人吉爾斯·伯傑2017年創作的一部童心之作。他花費了半年時間去博物館、火車站或是廢棄車場尋找材料,憑著少年時代對機械的熱愛,製造出一個一噸多重的大型機械動力裝置放上舞臺。當柴油發動機開始轉動,巨大的齒輪帶動舞臺上的所有電機和物品旋轉飛舞起來。
「你能近距離看到齒輪轉動的每個細節,聞到柴油的味道,煎雞蛋的香味,同時聽到發動機的轟鳴聲。」身為劇團創始人,吉爾斯也是《蒸汽時代》裝置設計師和演員。據他介紹,瑟卡劇團在創立30多年裡創作了40多部戲劇,有不少戶外大型作品,更多的,則是《蒸汽時代》這樣的小型親密型表演,只需兩三位演員就能帶著劇團走遍世界。
「戲劇劇場越做越小,這確實是一個趨勢。應該說,戲劇與觀眾的距離越來越近了。」吉爾斯表示,他在中國巡演中發現,很多人總是低頭沉溺於手機,而他們想要把人們帶回私密空間,讓人們重新發現原始的想像力。
「在這個特別小的劇場,你可以打開你的視覺、聽覺、嗅覺和味覺,發現不一樣的戲劇體驗。」在北京天橋藝術中心小不點大視界的微劇場,他們在演出結束後,會用拖拉機發動機摩擦出的高溫為觀眾煎雞蛋,近距離品嘗的過程,變成全場歡騰的畫面。
相比興起並繁榮於上世紀90年代的小劇場文化,小而美的微劇場僅有幾十至上百人的觀眾規模。微劇場比小劇場更小、更私密、更有圈層意味,戲劇體驗也更濃烈。這種風潮不僅是國際戲劇的趨勢,也在中國漸成商業風潮。
面對面的微劇場
一個麥克風,幾位脫口秀演員輪番登場,幾十位觀眾聚攏在演員的眼皮子底下,段子與笑聲在緊湊的空間內凝聚噴薄。
這是《吐槽大會》背後的笑果文化,在全國各地脫口秀線下俱樂部最常見的一個夜晚。從北京、上海、廣州到二線城市,這種微型的脫口秀表演現場,已經覆蓋了全國十個城市,成為都市年輕人閒暇時光的娛樂選項。笑果文化創始人葉烽將《吐槽大會》這樣的新網絡歸納為「年輕態喜劇」。
今年4月,笑果文化拿到天圖投資和南山資本的B輪融資。而去年,北脫傳媒拿到百萬元天使輪融資,單立人喜劇則獲得優酷千萬級別的A輪融資。
《2018中國年輕態喜劇受眾消費大數據報告》顯示,脫口秀演出受眾主要以18歲至29歲人群為主,女性受眾偏多。其中50%的年輕態喜劇受眾家庭月收入達1萬元以上,24%受眾群體的家庭月收入在2萬~3萬元,購買力強勁。
一場觀眾僅數十人,演員與觀眾之間幾乎沒有距離,年輕態喜劇演出可以說是微劇場興起的浪潮之一。
如果說脫口秀代表的是年輕態喜劇受眾的圈層,那小不點大視界的微劇場和小橙堡微劇場,則鎖定有孩子的年輕中產家庭這一圈層。
小不點大視界是中國第一家做親子微劇場的,目前在一二線城市有6家微劇場;2016年創立的小橙堡微劇場則是深圳首家微劇場;九町小劇場院線聯盟則看準二三線城市,把微劇場開進社區和商圈。
從大而全邁向小而精,不僅是傳統零售面臨的變革,也是文化創意產業的變革之路。相比動輒數千人的大劇場,微劇場的消費圈層更為集中,用戶畫像也更加精準明確。
高票房下的盈利困境
「演員和觀眾只有咫尺距離,我們的每一個眼神和動作,都能被觀眾看到。」吉爾斯說,微小的劇場空間有更強大的魔力,氣氛很容易凝聚到極點。這種真實感受是大劇院、電影院都不可能傳遞的。
事實上,無論是戲劇微劇場、脫口秀俱樂部或是livehouse,都可以用「微」來定義。它代表的不僅是被壓縮的距離,更是一個簡樸純粹的空間,一群志趣相投、愛好一致的人的聚會,當同好者抵達同一個空間,就是一場專享意味的私密互動。
小劇場最初誕生於1887年的法國巴黎。那個由倉庫改造的劇場,一伸手就能碰到演員,一抬腿就能碰到舞臺上的道具。這種反商業的小劇場,當時意味著實驗、非主流和小眾。但在今天的中國,小劇場已經是潮流的代名詞,無論什麼表演形式,只要在300人以下的規模,都可以被稱作小劇場。
而更小的微劇場,最初只有86個座位的蓬蒿劇場算是北京戲劇界的「烏託邦」,這裡的演出票價都不高,小眾、先鋒和實驗性,是這裡顯著的標籤。比蓬蒿劇場容量更大的繁星戲劇村、鼓樓西劇場、木馬劇場、蜂巢劇場等,則在近十幾年裡引領起北京小劇場風潮。
郭德綱的德雲社,上世紀90年代也是從極小的茶館和劇場起步的,郭德綱曾說,「相聲的生命力就應該在小劇場。」如今德雲社在全國有9個劇場,這種連鎖經營的方式,常常也是小劇場的運營模式。
在全國有6家直營微劇場的小不點大視界,不但以小空間來探索戲劇的邊界,同時更強調面向0歲以上的小觀眾,在那些無法接待嬰幼兒的劇場之外,拓寬市場。
北京市演出行業協會發布數據顯示,2018年北京演出市場的戲劇類演出達12217場,接近總演出場次的一半,票房收入超6億元。其中話劇、兒童劇最為活躍,8738場話劇、兒童劇演出貢獻了4.78億元票房。
但對於劇場運營方來說,整體票房數據並不能代表盈利能力。劇場越小,意味著單場演出能實現的票房收入越少。通常小劇場和微劇場的票價都在300元以下,人數基數越少,盈利就越艱難。
以笑果文化的脫口秀演出為例,其全國的線下演出,基本依靠《吐槽大會》這類線上節目帶來的廣告收益支撐。而小不點大視界這樣主打親子向的微劇場,更多依靠線下的藝術課程創造多面的盈利能力。
小不點大視界的創始人陳忌譖對第一財經表示,劇場運營者只要懂得用戶、研究用戶,就會贏得市場,「那時候,微劇場在演出領域自然會體現出獨特的價值。」
此內容為第一財經原創,著作權歸第一財經所有。未經第一財經書面授權,不得以任何方式加以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鏡像。第一財經保留追究侵權者法律責任的權利。 如需獲得授權請聯繫第一財經版權部:021-22002972或021-22002335;banquan@yic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