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淡淡翠
前幾天,張檬談整容後悔的事上了熱搜。
在綜藝節目《我就是演員》中,張檬提起自己當初整容的事,忍不住落下眼淚,表示非常後悔。
當章子怡問她:「為什麼當初想要去整容?」
她這才說出背後原因:一是因為出演了《天龍八部》中的「王語嫣」一角,被網友吐槽醜;二是因為當初交往的男朋友,也總是說她醜。
這兩件事嚴重打擊了她的自信心,於是才動了整容的念頭。
結果大家也都知道了,整容後的張檬非但沒有變得更漂亮,反而整張臉都變得很奇怪,完全沒有了當初的清純朝氣。
張檬之前真的不漂亮嗎?
事實恰恰相反,僅僅在《美人心計》中一個出場鏡頭,就讓她圈粉無數。
可她為什麼會因為別人的評價,做出後悔一生的選擇呢?
在《打開愛的生命盒子》這本書裡,你就可以找到答案。
臺灣心理專家趙梅如在書中告訴我們:我們之所以那麼在意別人的評價,其實都是因為內心深處,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
1
在書的開篇章節,趙梅如就提出了這樣一個概念——討愛。
什麼是「討愛」呢?
顧名思義,就是像別人「討要」關愛。
但是這裡的「討要」和咱們平常理解的意思大有不同,它不是明目張胆地「討要」,而是根植於潛意識裡的需求,變化為各種各樣奇怪的行為,去無聲地表達自己對愛的渴求,而本人自己可能對此並沒有清晰的認知。
作者的閨蜜意樂身上,就有典型的「討愛」行為。
意樂最近身體突然出現了不少問題,比如腎結石、鼻子過敏等等,為此,她不斷地跑去醫院檢查,並因此憂心忡忡。
但是儘管已經做了全身檢查,意樂仍然堅信:自己肯定還得了別的病,只是醫院沒有給檢查出來。
「我」(作者)推測意樂可能患有疑病症,就建議她最好去做一下心理諮詢。
萬萬沒想到,意樂的情緒一下就崩潰了。
原來,意樂的先生雖然事業有成也很顧家,但是特別喜歡打擊數落妻子和孩子。
這樣一來,不僅讓他們家庭的親子關係變得異常緊張,也讓意樂的精神總是處於一種緊繃壓抑的狀態。
時間久了,意樂的內心就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於是就出現了各種身體問題頻繁去醫院,來獲取丈夫的關心與疼愛。
意樂的這種行為,就是典型的「討愛」。
其實在生活中,這種「討愛」行為,比比皆是。
比如,我幼年的時候,父母總是打架,這樣的婚姻給媽媽帶來的影響就是,她的內心充滿了不安全感,並嚴重缺乏關愛。
那時候她特別喜歡做一件事——裝死。
聽到我放學回家的聲音,她就會躺在床上屏住呼吸,任憑我怎麼喊她她也不回應。
剛開始我真的會被嚇哭,以為自己要失去母親了,後來次數多了,我才明白她只是嚇唬我。
回想起來,媽媽的這種行為,就是非常典型的「討愛」——因為從丈夫那裡得不到想要的愛,就要想方設法從子女那兒得到愛的回應,證明自己是被愛的。
還有很多孩子在大人專注做事情時,故意打翻杯子裡的水,或者故意大聲說話;在家裡跑來跑去;輕輕碰一下腳,就誇張地大哭大叫…..這些行為都是為了引起大人注意,換取自己想要的愛。
如果當我們「討愛」的時候,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回應,就會形成「討愛凝滯點」,從內心深處認定自己「不值得被愛」。
當日後再有類似的情景觸發這個「討愛凝滯點」,人就會陷入自己的負面情緒裡,不能自拔。
甚至還會為了證明自己值得被愛,要麼刻意掩蓋自己的真實需求,不停地討好別人委屈自己,一輩子活得不快樂;要麼就用盡各種辦法,企圖改變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一生都活在別人的眼光裡。
2
為什麼會出現「討愛」這種行為呢?
美國動物心理學教授哈洛,曾經做過一個非常有名的心理學實驗——恆河猴實驗。
哈洛和同事們把剛出生一天的恆河猴從猴媽媽身邊帶走,放入一個籠子裡,籠子裡有兩隻假猴子,一隻是可以24小時提供奶水的「鐵絲母猴」,一隻是身上蓋著絨布的「母猴」。
此後165天裡,小猴子就和這兩隻假猴子生活在一起,而哈洛他們就密切觀察小猴子的反應。
實驗結果出人意料:小猴子除了飢餓的時候去「鐵絲母猴」那裡喝奶,其他的更多時間裡,它都是選擇和「絨布媽媽」待在一起,尤其是遇到驚嚇的時候,會在第一時間抱住「絨布媽媽」。
因此,哈洛得出了這樣一個結論:溫暖懷抱比溫飽更重要。
但是在實驗中,哈洛就發現了一個問題,就是和兩隻假猴子長大的小猴,有嚴重的社交障礙,無法和其他猴子一起玩耍。
於是,哈洛又再次改進了實驗:把「絨布母猴」設計為可以搖擺,可以和小猴子有一定互動的。
這樣一來,小猴子的社交障礙就消失了。
因此,通過這個實驗,哈洛得出一個重要的結論:溫暖的回應,比溫暖懷抱更重要。
人類也是一樣。
在我們的整個成長生涯裡,如果我們在遇到困難的時候、委屈的時候,我們的主要撫養者能給予積極、溫暖的回應,我們的安全感就會得到很好的建立,從內心深處認定自己是值得被愛的。
成年後的生活中,不管遇到什麼艱難險阻,都能從內心的自信中汲取力量,重新振作。
相反,幼年沒有得到良好回應的孩子,成年後也要比一般人脆弱得多得多。有時候甚至別人眼中一件不起眼的小事,足以讓他(她)陷入自我懷疑的惡性循環裡。
而每當自我懷疑時,就會給自己貼上「不值得被愛」的標籤,出現各種各樣的「討愛」行為。
不僅給自己帶來極大的痛苦,也給身邊最親近的人,帶來很大的困擾。
只有覺察我們身上的「討愛」行為,破解對應的「討愛凝滯點」,我們才能打開「我值得被愛」的生命盒子,重新找回自我。
3
討愛的行為在家庭生活中隨處可見,而這也很容易被我們忽視。
比如當父母對孩子說:「我這麼辛苦工作,你才考這樣的分數,對得起我們嗎?」這種「自我犧牲式」的愛,其實就很容易給孩子帶來困擾。
孩子會覺得,父母並不是真的愛自己,父母對自己所有的付出都是有所謀求的。
這樣一來,孩子的「討愛凝滯點」就形成了。
那麼,我們到底該怎麼做,才能避免給家人帶來「他不被愛」的錯覺,打破家人和自己身上的「討愛凝滯點」呢?
作者在《打開愛的生命盒子》中,給出了以下幾種方法:
第一:用勉勵代替指責
「勉勵」一詞,其實和「讚美」有著截然不同的含義。和讚美的正面表揚不同,勉勵是不包含評論的、可以給人帶來力量的話語。
比如,奧地利精神病學家阿德勒幼年時曾因佝僂病,內心充滿了自卑,就連他的老師也建議他最好去學習當一名鞋匠,將來好養活自己。
阿德勒的父親是怎麼做的呢?
他既沒有評判老師說的話是對是錯,也沒有對阿德勒極力讚美維護,而是對兒子說:「絕對不要相信別人告訴你的。他們說你做不到,其實使他們自己做不到。」
這句話給阿德勒帶來了無窮的力量,在他往後的人生裡,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而回到我們現實生活裡,比如當孩子的成績有了很大提升時,我們通常會讚美孩子:「你真棒,考了這麼高的分數,我真為你驕傲。」
這會讓孩子誤以為你只愛他的學習成績,而不是他這個人。
那么正確的勉勵方法是告訴孩子:「你這次表現很棒,我知道你做到了,因為我看見你很自律,控制玩手機遊戲的時間,專注投入功課。」
而在夫妻相處中也是如此,把抱怨指責換成勉勵,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欣賞二度改變
在人際關係中,如果你想要一個人發生改變,奢望他能一下九十度大轉變是不可能的。
我們要看見對方微小的努力,看見他一點一點的進步,給他「二度」改變的機會。「二度」也含有「再一次」「不斷地再一次」的意思。
同樣的,當我們在克服自己身上的某些心理問題時,也是如此。不要苛求一次完全扭轉,而是不斷進步,一點點改變。
第三:「我可以問你一個問題嗎?」
有人曾說,我們常常把笑臉留給了別人,卻把最壞的脾氣發洩到了親人身上。
家庭成員的互動中,常常會因為不注意細節,而導致雙方情緒劍拔弩張,彼此都覺得自己不被對方所愛。
那麼,當溝通問題時,不妨先輕聲問一句:「我可以問你一個問題嗎?」
這樣可以讓對方從這句話中感受到被尊重,雙方的溝通也能更順暢地進行下去。
第四:「愛的抱枕」
這個方法的核心思想其實就是「換位思考」。
當與人產生衝突時,先不要著急給自己貼「不被愛」的標籤,而是從以下五個角度去分析對錯:
角度一,我對你錯;角度二,你對我錯;角度三,我們都對也有錯;角度四,無所謂誰對誰錯;角度五,所有都是對的。
通常這麼一分析後,就更能跳出自己的情緒,更為客觀的分析問題,也能發現對方對自己的愛意。
最後進一步進行溝通後,才能找到比吵架更行之有效的解決方法。
第五:「八面玲瓏求」
「八面玲瓏求」的核心思想是「感恩」。
比如,我們可以感恩這麼努力的自己;感恩這麼多年一直默默支持我們的父母;感恩自己能勇敢邁出第一步,直面內心的痛苦……
通過不斷的練習之後,可能增強我們內心愛的能量,也更能發現身邊的美好。
4
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過溫暖和愛,只是有時候,我們會被生活的艱難蒙蔽雙眼,執著於失去的,而忽略了自己擁有的。
對我們的孩子來說,溫暖的回應,是我們能送給他的最珍貴的禮物。
而對我們自己,尤其是曾經有過創傷回憶的人來說,這本《打開愛的生命盒子》,就是可以引領我們走出情緒迷障的契機。
就像作者在《致讀者》中寫道的:
「治療是『外力』,是向外尋求專業的幫助;而治癒則是『內功』的,是一種『發自內在的意志』。」
「只有你自己可以決定讓自己好起來。」
所以,親愛的,去做自己吧,做那個真正的、舒適自在的自己。
請相信,你一定可以。
(本文系作者原創,抄襲必究)
作者簡介:淡淡翠,山野草木,煮字為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