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童話大王」鄭淵潔炮轟曹文軒進校園兜售童書的新聞時,突然反應過來:我的童年是被曹文軒和他的小夥伴兒們佔領了。
兒童文學對於80、90後來說,鄭淵潔可能更出名一些。但是很遺憾,小時候真沒怎麼讀過他的原作,他的代表作之一《舒克和貝塔》,我也只是看了同名動畫片而已。
四月有個世界讀書日,請允許我用這個冠冕堂皇的藉口,跟大家一起來回憶一下小時候讀過的曹文軒和他的小夥伴兒們。
謝謝媽媽幫我從柜子裡翻出來這套書 還幫我拍照
這個系列叫做「新時期兒童文學名家作品選」。
接觸到這套書的時候,差不多是在小學四五年級,屬於比較大一點的孩子。這個年紀正處在閱讀饑荒期,市面上少有專為我們這個年紀打造的叢書,安徒生、格林童話已經不夠用了,讀名著好像又有點太早,那時候學校沒有那麼多必讀書目,自己發現這套書的時候,真是如獲至寶。
扉頁上的題字
再加上扉頁上留有冰心的題字,就差再蓋個央視的戳兒了,非常根正苗紅的樣子,家長看到一定不會覺得有什麼問題!
「新時期兒童文學名家作品選」包含的作品與體裁
其中小說和童話部分,我全看過。
張之路,他的代表作你一定聽過,《霹靂貝貝》,還有被收錄進當年人教版初一語文課本的《羚羊木雕》。
沈石溪的《野豬囚犯》寫作主題多以少年和動物為主,去年他好像也捲入了一場風波,被質疑他的故事情節違背了動物天性。
秦文君在幾位作者當中算年輕一點,寫的也都是比較接近我們年代的故事,而且在這幾位當中應該算是當時影響範圍比較大的。
《女生賈梅》劇照,左一疑似孫儷!
比如《男生賈裡》、《女生賈梅》曾被改為電視劇。翻找電視劇《女生賈梅》發現不少熟悉的面孔。你看,這是不是孫儷!
正面對鏡頭的是任斯璐飾演的林曉梅,一個頗有靈氣的姑娘
這是任斯璐,後來還看過她和李小璐、潘粵明主演的《青春的童話》。
之後還看了《小丫林曉梅》、《小鬼魯智勝》、《少年劉格詩的自白》,當時我和好友還曾一直期待林曉梅(最好還是任斯璐飾演)的電視劇。直到後來看到任斯璐成為ps之神,也沒能等到這一天,大家的童年都過去了。
再說回到秦文君阿姨。當時非常喜歡她這三個系列,特別是這對龍鳳胎賈裡和賈梅的故事。同樣的一件事,男生一個視角,女生一個視角。前幾年追美劇《The Affair》(譯作:婚外情事)的時候,看到劇裡也是用了不同人物的視角敘述同一件事,就想到了賈裡賈梅。
但「新時期」收錄的她的短篇小說多是比較早一點的作品,並不如之後的作品令人印象深刻。
另外一位女作者程瑋,比較喜歡寫中外小朋友之間的友誼。記得其中有一篇提到了「覆盆子味的橡皮」,令我心生嚮往了很久,念念不忘。
曹文軒的小說合集《薔薇谷》目錄
看到媽媽幫我拍的這張《薔薇谷》的目錄時,才發現,印象最深刻的其實是曹文軒的作品。
《藍花》說的是小女孩秋秋視角下老婆婆銀嬌一生的故事。老婆婆來自江北,身世悽苦,因為年輕、聲音清亮,常被江南人家僱去為喪事哭墳,藍花是她哭墳時別在頭髮上的一個裝飾。因此賺了錢,還嫁了個條件不錯的讀書人。曹文軒寫她老公筆墨不多,一個「會用肥皂洗臉」的細節讓我記了很久。老婆婆後來因為家庭接二連三的變故,遭受打擊:她因長期在外賺錢,老公和女學生好了,女兒託給別人照料意外落水死了。她哭壞眼睛,人也不大精神利落,漸漸老了。再去哭墳,聲音也不像年輕時那麼清亮,後來就死了……
《十一月的雨滴》說的是父母婚變的故事。父親是電影明星,母親是歌唱家,《十一月的雨滴》是她成名之作。總之,家裡的氛圍很藝術很溫馨,直到父親出軌年輕演員,離婚,然後母親一蹶不振,好像還遭遇了車禍,失去了行動能力……
然後,《薔薇谷》,說的是一個少女去開滿薔薇的山谷自殺,被一位老爺爺救下來的故事。這個故事也說到了出軌……不過這次是媽媽出軌,被少女看到了……
左圖為《薔薇少女》 右圖為《薔薇谷》
同一篇章,可以看出兩個文本的差異
因為手頭沒有現成的書,我在微信圖書上查找《薔薇谷》時,發現它還有另一個名字,叫作《薔薇少女》,故事脈絡仍以少女和老爺爺為主,但是母親出軌的細節沒了,變成媽媽出走了……
然後我又發現,《藍花》現在的故事變成了一個陌生的文本……
小時候看的《藍花》是小女孩秋秋和老婆婆的故事
微信讀書上的《藍花》,主人公名字變成了夏蓮香(這是什麼名字?瞎聯想?)
可能是現在對童書的要求和當時的野生環境相比,不太一樣,曹老師對曾撰寫過的故事都有所調整。
當年曹老師除了關注父母出軌後少男少女們的心靈健康外,也會關注小朋友對漂亮女老師的情感。
比如當年收錄的《綠柵欄》。但是我只搜到有個《白柵欄》的原文倒是和《綠柵欄》的故事是一致的。在網上重新看的感覺,還是蠻羞恥的,曹老師的文筆非常優美,把一個八歲小男孩和女老師睡在一張床上的心理活動寫得引人入勝。
截幾段,大家感受下。
片段一
片段二
片段三
不知道有多少小男孩小女孩,看這個故事的時候,面紅耳赤心臟噗噗跳欲罷不能……
從成年人的角度看,這個描寫情色意味很濃。對於當時沒有任何性教育背景的我來說,其實沒有造成什麼壞的影響,只是會對裡面的細節一直念念不忘,比如用「蒜瓣」形容女老師的腳趾,還有女老師捏小男孩的腳趾,不解,好奇,隱隱覺得好像有點什麼意思,但不知道究竟什麼意思。
從兒童文學裡看出性意向,相信我不是一個人,雖然豆瓣上「新時期」系列的《薔薇谷》評語只有一個,但是這位豆友評語很犀利!(其實是少女給老頭洗澡吧?這位旁友你記錯了!)
可能我們那個年代,兒童閱讀環境比較野生,自主選擇空間大,而且父母看到有權威推薦,一般不會做過多幹涉,也不會把書拿起來看看小朋友究竟讀的是什麼,也因此收穫到一些本不屬於我們這個年齡的閱讀樂趣。
鄭淵潔微博提到的2018年中國童書作家榜
不過沒想到今時今日,和以前好像也沒什麼兩樣。前幾年,我在亞馬遜的童書榜上又看到以前讀過的作家名,就震驚竟然這麼多年過去,還是這些人?直到看到鄭淵潔炮轟曹文軒進校售書,才明白過來這其中可能的原因。
「新時期」系列有幾位作者,可能與其自身年代背景有關,有些短篇很有傷痕文學的意思,不覺得是可以像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那樣代代相傳的故事。雖然當時的閱讀體驗很歡樂,但是說實話,也是有童年濾鏡的關係,那個時候閱讀體驗不美好才奇怪呢。
就個人閱讀經歷來看,四五年級時的記憶力出奇地好,可惜我看了太多所謂的兒童文學作品。雖然閱讀和自己年齡相仿的主人公的故事,是那個年紀的剛需,可傑出的作品實在太多了,如果可以重來,我寧願在那個年紀偷偷看金庸的武俠小說。
至於兒童文學涉及到性,我比較包容。
一位看鄭淵潔長大的旁友,得知我小時候是看曹文軒的,開玩笑說,恭喜你經過荼毒不忘初心。
我哈哈一樂,覺得也沒啥。
畢竟看完這套書之後,也受限於沒地方買曹文軒附註在文集後面的其他著作。之後央視正開播98年版《水滸傳》,一邊看著電視,一邊就打開了施耐庵的《水滸傳》原著,又一腳進了「少不讀水滸」的大坑。
最後互動一下,留言說說,你小時候看過什麼在大人眼裡不能看的書?你覺得有啥不得了的惡果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