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片根據韓國同名童話小說改編,講述了五歲小男孩吉松為尋找媽媽和雙目失明的姐姐吉美一起流浪的故事。
五歲的吉松和姐姐吉美自小失去了父母,過著相依為命的流浪生活,機緣巧合之下,姐弟倆得到寺院僧人的幫助,收留他們在寺院裡住下。寺院內的生活輕鬆安穩,吉松年幼淘氣,經常惹出小麻煩,但僧人對他十分包容,還帶領他進入修行的世界,令吉松單純的相信,只要足夠虔誠,就有機會見到他的媽媽。懂事的吉美已經雙目失明,經常因為想念媽媽而偷偷哭泣,因怕弟弟傷心,無法向他說出母親再不會回來的事實。冬天來臨,吉松跟隨僧人淨覺到山上觀音庵修行,但淨覺最後一次下山採購時恰逢大雪封山,令他無法返回,五歲的吉松隻身一人留在觀音庵裡,以他自己的方式終於見到了母親。
該片的故事情節取材於韓國有關「五歲庵」的傳說,相傳在新羅善德女王時代,梅月大師帶5歲兒子來到一個庵裡出家修道,她因庵內斷糧去襄陽化緣,同兒子約定3日內返回,但由於大雪阻隔,到第二年春天才回來。這時,她看到兒子已坐化在佛像前,從此這個庵就改名為「五歲庵」。
《五歲庵》在畫面製作上非常細緻,故事簡單卻感人至深。影片的前半段充滿了生趣,將重點放在弟弟的年少無知和他在寺廟內的種種軼事,但是從吉美的無法看見世界的眼中,觀眾還是能看到其中隱含的那一股辛酸和哀傷(搜狐娛樂評)。
《五歲庵》的所有動畫製作全部在韓國本土完成,但卻並沒有影響影片的素質。該片是韓國動畫電影努力尋找出「韓國風格」的新嘗試,講述一對無父無母姐弟的尋親過程,故事本身既感人亦非常悲傷。影片在小動物的應用上頗有特點,也豐富了簡單的劇情。《五歲庵》可以說是一部很感人的作品,雖然在劇情上不算很有創意,卻勝在畫面清新淡雅,內容簡單流暢(新浪娛樂評)。
有人說不是習佛之人怕是看不懂這部電影的真諦,
觀影之後他寫下這幾句觀後感:
十方如來。憐念眾生。
如母憶子。若子逃逝。
雖憶何為。子若憶母。
如母憶時。母子歷生。
不相違遠。若眾生心。
憶佛念佛。現前當來。
必定見佛。去佛不遠。
《五歲庵》這部電影也帶給了我很多思考!
關於學佛的初心,
關於生死的解脫,
佛究竟在哪裡?
每個靜謐美麗的畫面,
似乎都在無聲說法,
你聽到了嗎?
與佛結緣
佛說:今生種種皆是前生因果。
一切有為法,儘是因緣合和,
緣起時起,緣盡還無,不外如是。
五歲的小男孩小吉從小失去了父母,
與姐姐小蘭相依為命。
心中懷著在春天找到媽媽的信念浪跡天涯。
小吉說:我猜媽媽在風的另一頭。
風,雖然看不見,摸不著,
但風無處不在。
星雲大師講過,
他說:「我這一輩子都沒有見過佛。
但我感覺我從來都沒有離開過佛,
我感覺佛時時刻刻都在我的身邊。」
因為救下偷走和尚便當的小狗。
他們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遇上了寺廟的和尚。
小吉給救下的狗狗取名叫「微風」,
頗有禪意。
它是否能夠帶來媽媽的消息呢?
每當微風拂面,
像媽媽的手撫摸的臉龐。
而正是「微風」這條小狗來到身邊的機緣,
他們開始了寺廟的生活。
與佛結緣。
這一切都是天意。
這都是菩薩的安排。
與佛共行
佛說:「欲得淨土,
當淨其心,
隨其心淨,
即佛土淨。」
早課時間,
小吉來到佛堂鬧,
他讓大部分和尚的打坐受到了幹擾。
和尚們皺起了眉頭都要犯「嗔戒」了。
胖和尚終於按耐不住,
起身與之周旋。
在與胖和尚的追逐中,
打翻供奉佛堂的花瓶。
整個佛堂亂鬨鬨一片,
只有方丈紋絲不動。
小吉打量著佛像,
又看看方丈。
若有所悟,
他把鮮花送予佛主手中,
跟著方丈打坐,
一下從頑劣的小猴子成了靜如處子的小沙彌。
六祖曾言: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
見到別人過失,
我們心裡起煩惱了,
不是別人有過失,
是自己業障又現前。
佛知佛見,
心像明鏡一樣,
鏡沒有分別、沒有執著。
鏡子本身乾乾淨淨,
它一塵都不染。
世人的煩惱,
不過都是庸人自擾罷了。
這一天,
是小吉初次修行,
即使他根本就不懂和尚們坐在那裡幹嘛。
在寺廟的生活雖然給大家帶來了不少麻煩,
但是也給寺廟帶來了許多生氣。
如果一開始和尚們對於小吉的幹擾,
能像方丈那樣心無一物,
就不會發生大鬧佛堂的事情了。
他們的到來,
誰說不是佛主給寺廟和尚們的一場「修行」。
失明的姐姐曾經看過這個多彩的世界,
她承受著沉重的心理壓力,
隱瞞母親葬身火海的事實。
用自己的善念守護著弟弟心靈的歸處。
即使作為盲人,
她仍能看見大海,花朵,小鳥。
師傅說,她是身體的眼睛看不見。
小吉說小蘭手指被針刺出血,
像一朵花瓣,
像去年我給你別到頭上的那朵。
像冬夜裡的火把。
姐姐,難怪你笑起來像朵花。
學佛人口吐蓮花,
就會讓心中的道場開蓮花。
善言讓自身歡喜,也讓眾生歡喜。
這一夜,姐姐笑起來很美。
心中有佛
佛經云:「多欲為苦,
生死疲勞,從貪慾起,
少欲無為,身心自在。
生命是一團欲望,
欲望不能滿足便痛苦,
滿足了便無聊,
人生就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
在寺院的日子很無聊。
小吉說:每個人都在裝佛。
今天有三位太太在祈求佛,
師父說是求幸運還有財富。
佛一直坐著不動,
佛一定覺得很煩,
如果是我,
我想讓佛笑。
而世人們到底為何要學佛?
那個帶著孩子來寺廟求佛的太太。
看的出來她經濟條件不錯,
但她教育出來的孩子持強凌弱,
無故對人謾罵,譏諷,
一言不合就動手。
她可以一面為自己的孩子擦拭臉上的血汙,
一面不問青紅皂白的對身後那個無辜的孩子惡語相向。
她又真的信佛嗎?
這讓我想到網上流傳的一首詩《當我說我是佛教徒時》:
當我說我是佛教徒時
不是說我比別人更純潔善良
而是我有太多無明煩惱需要去除
我需要佛陀的智慧
當我說我是佛教徒時
不是說我比別人更具足智慧
而是我被太多的傲慢包裹
我需要用謙卑來體味更浩瀚的世界
當我說我是佛教徒
並不是因為我
比別人好或壞
而是我了解到眾生的平等無二
當我說我是佛教徒
因為我只能愛自己所愛的人
而佛陀卻能愛自己所恨的人,
並使他們具足智慧與慈悲
當我說我是佛教徒時
我的生命並非從此不再遭遇挫折
但是有了佛法相伴
挫折一一轉化成助我成長的因緣
當我說我是佛教徒時
我心中充滿無盡的感恩
單單想到今生有緣生而為人
就深心感動因緣不可思議
當我說我是佛教徒
並不是因為外在有一個神
而是我發現了我本具的自心本性
反觀那個曾經在兩姐弟饑寒交迫的時候,
送給他們兩碗馬鈴薯的太太,
影片中雖無交代她是否信佛,
但她更像生活在人間的佛陀。
小吉說:我真希望,
給我馬鈴薯的那位太太是媽媽。
她長的非常漂亮。
佛說:人人皆有佛性,
人人都是未來佛。
前些天一個叫李沁遙的客運段列車長,
在平凡的崗位做出了不平凡的舉動。
僅因同為母親的慈悲,
看見在溫度較低的天氣,
人販子抱著只穿了件短袖的小嬰兒,
迅速報警,
機智解救了一名被拐兒童。
慈悲源於感同身受,
「這麼冷的天,
做家長的怎麼可能只給孩子穿這麼少呢?」
她何嘗不是這人間的佛陀。
佛前問佛
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五歲的小吉,
他多想自己受欺負的時候能有媽媽的庇佑,
問問自己會不會痛。
為什麼壞孩子都有媽媽?
這不公平。
對一個孩子來說。
還有什麼比別人都有媽媽,
而我沒有媽媽更不公平。
小吉堅信媽媽在風的另一頭,
師父說,佛能看見風,
因為他的靈魂裡有睜開的眼睛,
每個人都有很多眼睛。
假如我們認真修行,
就會一一打開心眼。
直到我們可以看到微風,
甚至看穿天空。
小吉決心要跟師傅一起去山頂的寺廟修行,
是可以閉著眼睛能看見東西的修行。
這本來就是一個悲傷的故事,
所以,
畫眉鳥的叫聲很悲傷。
在去往山頂的路上,
小吉看見冬天開出的花朵。
好軟,像小雞的羽毛,
他說:佛一定給了花溫暖。
小吉是一個很懂感恩的孩子。
師父在大雪來臨前決定下山補給食物,
卻不想暴雪封山,
不小心跌倒山崖受傷,
昏迷不醒。
他已然知道這意味著什麼。
然而。
五歲的孩子,
獨自在山頂上裡等待。
他並不知道死亡是什麼。
他堅信如果害怕,
就可以祈求觀世音來陪他。
他找到了觀世音菩薩的畫像。
把廢舊的神龕打掃乾淨。
輕聲的喊著菩薩媽媽,
還關心菩薩冷不冷。
就像關心媽媽一樣的關心著菩薩。
吾見猶憐,
何況大慈大悲的菩薩。
世人們,
有多少人,
關心過佛今天睡得好不好,
開不開心,餓不餓,
冷不冷呢?
吃下最後一個飯糰,
師父還沒有回來,
他懺悔,
以為師父不回來是因為自己不夠乖而生氣了。
看不見媽媽也是因為自己不夠乖而生氣了。
他沒有對自己遇到的不幸處處埋怨,
反而在菩薩面前不斷的省事自己。
像本來就與菩薩認識許久,
訴說著自己的經歷。
「我全心全意的呼喊著媽媽,
但是媽媽卻還是沒有出現。
我該怎麼樣讓你聽到!」
巴金先生在懷念亡妻曾說:
「人死猶如燈滅。我不相信有鬼。
但是,
我又多麼希望有一個鬼的世界,
倘使真有鬼的世界,
那麼我同蕭珊見面的日子就不遠了。」
我想正是因為有死亡的存在,
一個人與另一個人的愛,
才顯得格外深情而有意義。
雖然生命短暫,
雖然無常的命運令人傷感,
小吉卻是帶著愛微笑著離開塵世的。
他把觀音菩薩當成媽媽,
在幸福中離開了人世。
在另一個世界裡,
他和母親、姐姐在美麗的風景下盡情的歡笑,
實現了他的一直無法實現的願望。
死的時候安寧、平靜、無牽、無掛,
何嘗不是修行最終的奧義----「解脫」。
他就像曾經他看到的小花那樣,
生在冬日,
歷經磨難,
佛給了他很多溫暖。
菩薩說:這個孩子是上天賜予的,
他用最真誠的心呼喚我,
以最純淨的心靈尋覓我。
這孩子的心靈將會照亮大地。
未曾生我誰是我?
生我之時我是誰?
不如不來也不去,
也無歡喜也無悲。
我想最終小吉是超脫了輪迴,
到達彼岸極樂世界,
他的世界亦再無悲傷。
現實中的五歲庵
以上文字及圖片轉載自公眾號智地有生、新疆快樂媽媽讀書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