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9月11日訊(閩南網記者 尤燕姿 吳圳烽 文/圖) 取穴、下針、捻轉……中醫針灸,千年古法相傳至今,技藝純熟圓潤,療效立竿見影。
說黃志強是匹黑馬,似乎很貼切。皮膚黑黑的他,1980年出生,今年已取得福建中醫藥大學博士學位,是泉州市中醫院針灸一區副主任醫師。
黃志強以治療頸椎疾病、腰腿痛等為主,從毫針到針刀,施針技藝,有口皆碑,不少人稱為「黃一刀」,還有人親切地喊他「強哥」。
黃志強
診室氣氛很融洽 他將病人當朋友
「黃醫生,你回來啦」「黃醫生,你中午沒回去啊」……8月19日醫師節那天下午,看到坐在診室裡的黃志強,前來針灸的病人熱情地與他打招呼,「清潔阿姨說黃醫生中午忙到2點才走」,躺在病床上等扎針的林阿姨補了一句。
剛剛參加「甘肅國家中醫醫療隊」回來,黃志強又黑了一圈。「你不在的這個月,我們診室裡冷清了很多,很多病人要來找你都找不到」,副主任護師陳麗瑩說,自己臺商區老家的阿嫲阿嬸們,都是黃志強的粉絲,給他看過病的人,都說他像「關公爺」一樣靈。黃志強被這一席話,說得面紅耳赤,「沒那麼神沒那麼神,醫生是人不是神」。
黃志強的診室裡,氣氛經常這樣融洽,病人們就像熟悉的朋友,互相寒暄。他們也把黃醫生當成老朋友一樣問候。
黃志強給患者做針刀前,在打麻藥
在診室來回走,一天要走1萬步
80平方米的診室裡,擺放著24張操作床,每天早上,這24張床得翻三番使用。每天的病人很多,黃志強在診室裡,一邊把脈問診,一邊施針,一天下來,在診室裡來來回回就走了1萬步。病人多起來,偶爾也會煩躁,黃志強說他會看書看電影,喝點小啤酒,來緩解壓力。
在病床上等扎針的林阿姨說,她是鄰居介紹來的。林阿姨是晉江洋埭人,頭痛了3年多,一痛就吃止痛片,不痛了就不管,痛了再吃。如此惡性循環,如今,林阿姨頭痛到起不了床,甚至連累到一側的肩膀,手都抬不起來。
取穴、下針、捻轉,不一會兒,林阿姨的腦後、脖子至肩膀上,就紮下20來根針。「才做第四次,就感覺好很多」,林阿姨說,自己長期以來喜歡半躺著看電視。黃志強解釋,這是「枕神經痛」,長期保持一個姿勢所致。
因長期姿勢不對,導致的頸椎問題,還會伴隨著視物模糊、耳鳴……黃志強靠手裡拿捏的那根細針,將這些頑疾一一化解。同事小連經常喊他「強哥」,小連說,自己臉上長了一塊疙瘩,也是強哥用小針刀給「整容」成功的。
黃志強為患者做小針刀
甘肅支醫 他展示什麼是「頭痛醫腳」
黃志強說,中醫針灸手法相傳千年,後輩們靠的是站在巨人的肩上。每一位前輩都有各自的特點,比如他學習蘇稼夫主任的放血療法、小針刀技術;學習周文強主任的施針手法;學習石學敏院士的醒腦開竅法等。
說到中醫療效,黃志強說,自己前陣子在甘肅支醫時,遇到一位經期頭痛的女患者。他讓女患者脫下襪子時,患者很詫異,「我是頭痛,為啥要脫襪子」。經解釋,黃志強用「一針療法」,在她腳底扎了一針,展示了傳說中的「頭痛醫腳」。「不能說馬上治好吧,但起碼有一定的效果,緩解了她的頭痛」。
還有另外一位藏醫,10幾年來的頑固性頭痛,他自己用藏醫的辦法,在額頭上扎了布條,然後用刀隔開額頭「放血」,黃志強為這位藏醫扎了兩三次針後病情好轉了很多。離開甘肅臨走前,那個藏醫請他喝了頓酒,表達感謝。
當然,現在有很不少人對中醫有偏見,對此,黃志強只能說看療效,一個接一個病人被治好,病人們口口相傳,這就是對他的肯定。
黃志強為枕神經痛的病人施針
他希望建「針灸疼痛中心」,傳承中醫藥精髓
黃志強的桌上,擺放著一個茶杯,但茶杯裡的水經常是滿的,因為沒空喝。病人很多,但黃志強說,自己本著「盡心盡力,將心比心」的態度,有些病人從廈門、漳州來一趟不容易,他都會把病人看完了再走。有個病人,是菲律賓的,風溼性關節變形,連美國都去了,愣是沒治好,最後也是他施針治癒。
「針灸療法,看上去好像都一樣,但手法、捻轉速度、針刺的深度、角度等,要靠長年的積累,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今年,黃志強取得了福建中醫藥大學博士學位,他注重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手把手教學,讓學生掌握理論後,在學生自己身上操作。鼓勵學生要不斷學習,掌握最精湛的技藝。
黃志強在甘肅為藏民把脈問診
在甘肅,通過中醫藥與藏醫藥文化的交流,黃志強認識到中醫和藏醫均強調「天人合一」「整體觀念」「以人為本」,兩者對世界觀、疾病觀的同根同源,可以相互借鑑。
在黃志強看來,針灸是一種最綠色環保的療法,也是公認的有效療法。他希望通過自己所學,在中醫院建成最完善的「針灸疼痛中心」,將中醫藥精神和特色療法,不斷傳承下去。
人物名片:黃志強,男,1980年出生,泉州市中醫院針灸一區副主任醫師,中醫博士。擅長治療頸椎疾病、腰腿痛等。